万里路万卷书记著名秦汉史专家王子今

图片由作者提供

王子今在内蒙古额济纳汉代遗址考察图片由作者提供

王子今著《秦汉儿童的世界》图片由作者提供

王子今著《秦汉交通史稿》图片由作者提供

学人小传

王子今,河北武安人,年12月生于哈尔滨。历史学家。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先后任教于中共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年被聘为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年获“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称号。年12月至今,任西北大学史学部主任。曾任第六届、第七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香港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访问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鸿国讲座教授、重庆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历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第十一届、第十二届、第十三届会长,现任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顾问、中国河洛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从插队知青、铁路装卸工到大学生,从大学教授、学科带头人到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长,王子今教授的学术道路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向前延伸。他用自己的才华、勤奋和丰硕成果,铺就了一条多彩的学术轨迹。

“母亲,给我以强力的支持”

年,是“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

这一年高考,规定的报名年龄是25岁以下,同时也招收高中、届毕业生。

只读过初中的王子今,已经27岁,超过了报名年龄,而且当时已到西安铁路局机关工作,正在参加一线劳动,也不大愿意请假备考。

不过,报考条件中还有一条,“对实践经验比较丰富并钻研有成绩或确有专长的,年龄可放宽到30岁”。王子今的母亲鼓励他说,决不能放弃这次最后的机会,一定要报名,努力争取一下。王子今听从了母亲的嘱咐。他对报名处的工作人员说:“请你给我报上吧,如果被刷下来,我就认嘛!”

经过一个多月的突击复习,当年12月9日至10日,王子今如愿参加了高考。他报了四个志愿,分别是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北京大学图书馆学专业、武汉大学图书馆学专业和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最终被第四志愿录取。

大学校门为他打开了,王子今跨过了人生的第一道高坎儿,在历史研究的漫漫长路上,迈出了第一步。

回想40多年前这次重要的人生选择,王子今十分感慨:“有人说,最应当感谢的,是提出恢复高考建议的那位大学教授;也有人说,最应当感谢的,是做出恢复高考决策的国家领导人。对于我这样一个得到了迈进大学校园机会的普通青年来说,深心以为最应当感谢的,是鼓励和支持我走上学术道路的亲爱的母亲。”

王子今的母亲叫王慎之,河北武安人,年出生,年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长期从事教育、青年和新闻宣传工作。她虽然没有读过大学,也没有机缘直接参与学术活动,但她尊重学问、向往学术,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远大志向,做一个有学问的人。

年,大学毕业前夕,王子今又一次面临选择:要不要考研究生?他觉得自己年龄大了,好多同学也都没报名,直接参加工作也挺好,考不考无所谓。

母亲又一次鼓励他,争取继续攻读研究生。为了减轻他的顾虑和负担,让他更好地复习备考,她把刚刚一岁多的孙女接到北京,放在自己身边亲自照料。王子今完成最后一门考试的当天,母亲又把他女儿送回了西安。

王子今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天在西安火车站的月台上接到母亲和女儿时的场景。那个瞬间,他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对他的恩情和期许。

这一年,王子今顺利考上了西北大学历史系林剑鸣教授的研究生,开始从事秦汉史研究,打开了通向史学天地的一扇大门。

从王子今上大学开始,母亲就订阅了《考古》等学术杂志,还购买了《十三经注疏》《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文选》《四库全书总目》等文史书籍。这些书刊不仅是她自己的爱好,更多的是为了帮助儿子顺利进入历史研究的殿堂。“许多书籍的扉页上,都印有母亲的名章,至今鲜亮醒目。每当翻看它们,总会眼含泪水,思念无已。”王子今感动地说。

年年初,刚刚研究生毕业的王子今,来到北京进入中央党校工作。这一年,他的母亲也离休了,有更多时间投入对文史的爱好之中。在她的邻居、著名学者王利器先生的建议下,王慎之开始辑录和研究竹枝词。

竹枝词是由古代巴蜀民歌演变而来一种诗体,以表现民风民俗、地方山水为主,不像格律诗那么讲究句式和音韵的严整,更贴近百姓生活。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发现这类民谣很有文学价值,便收集和仿写了一些竹枝词,后代文人纷纷效仿,延续到清代更是盛行一时,尤其江浙一带的文人,几乎都会写自己家乡的竹枝词。

竹枝词的魅力,深深吸引了王慎之。从此往后,她十余年如一日,每天带着面包和水,一早就从家中出发,乘公交到文津街上的北京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搜集竹枝词,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直到闭馆才回家。

受母亲这位“竹枝词迷”感染,王子今也倾力参与其中,母子二人共同书写了一段携手整理、研究竹枝词的佳话。

年,王慎之69岁,他们母子共同辑录的《清代海外竹枝词》正式出版;年,王慎之78岁,由王利器、王慎之、王子今共同辑录五卷本的《历代竹枝词》出版,次年获得中国图书奖;年,王慎之84岁,母子又合著出版了《竹枝词研究》。

“母亲离开我们已经13年了。我内心以为,母亲给我以强力的支持,我学术中的一些思路、一些文字,是来自母子亲情的长久记忆。母亲的教育,是我走到今天的方向性引导。她的爱护、指导和激励,是我永远的生力资源和进步动力。自己的学术努力,是在继续实现她的心愿;自己的学术进步,是她的另一种形式的生命延续。”王子今动情地说。

“他的学问,就好像关公手中的青龙偃月刀那样厚重有力”

“学界中人尊称子今教授为‘子老’,表达的是由衷的钦佩,这也说明他的学术成就得到了学者的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家洲说。

论著和论文,是学者发表学科研究成果的基本方式,最能代表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学术思想,反映一个学者的研究方法和学术境界。

几十年来,王子今先后主持并完成一系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项目以及多个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出版著作60余部,发表专业论文余篇,发表其他各类学术文章余篇。

“才高八斗万卷书,飘然不群酒中仙。”在王子今70岁生日那天,宋史专家李华瑞用这两句话评价王子今,“最能体现子老治学、为人的,就是他的文章和他的酒。”

“才高八斗”,出自魏晋的典故,谢灵运说曹植是八斗之才:“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飘然不群酒中仙”,是借用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李华瑞认为,王子今在学术上有自己的独到特点:“他读书多,兴趣点也多,秦汉的交通、儿童、性别、称谓、民族、边疆、生态和人物等问题,他都感兴趣。尤其是他的视阈宽广,这来自他对现实社会的观察,今天但凡有社会热点,他总能在历史上找到可以关联、比照的种种蛛丝马迹。”

“我们要做什么样的学问?首先就是要培养兴趣,要有敏锐的视角。这些从哪儿来呢?来自观察社会、观察现实。”李华瑞常鼓励学生以王子今为楷模,“历史是昨天、前天,也是今天,在不同的每一天,既有相似的聚焦,又有常新的赓续,历史研究者应该像子老这样,从历史中发现和捕捉令人耳目一新的话题或问题,使得研究别开生面,颇有‘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之感。”

通过深入考察秦汉社会生活,王子今写出了以儿童为主题的专著《秦汉儿童的世界》,丰富了学界对古代社会具体面貌的认识。比如,他注意到汉代常有以“子孙”为人名的现象,搜集了51条与此有关的汉镜铭资料,归纳出汉代“宜子孙”观念与尊贵、长寿、富有、恩爱、美好、平安、吉乐等人生诉求的组合。王子今指出:“从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推想汉代民间普通人群的愿望,这些人生期望与‘宜子孙’结合,共同形成了当时社会意识中的幸福指数。”

少年吏和恶少年是汉代文献中常见的内容,但以往的研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