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两代是如何错失升级科技机会的意大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导读

自鸣钟是中国古代对西洋座式钟表的一种称呼,它在上发条以后可以自己走针,在固定时辰发出“鸣音”。中国古代皇帝机缘巧合下,发现了这自千里之外的“蹊跷物件”,在习惯了深宫大院、每日重复着批阅奏折、看腻了笙歌曼舞后,这个自己走时、自己叫的小玩意让高高在上的掌权者心中产生了独有的热爱,甚至念念不忘。

从自鸣钟进入中国,到皇帝“爱不释手”,它见证了中国古老文明与西方先进文化知识的一次次相遇,这是一种奇妙的巧合,是一种注定的缘分,却也是一次令人惋惜的机遇错失。

海禁之下,明朝防了倭寇也防了发展

最早的明朝初期,日本封建局势发生激烈变化,这种势力割据和混乱内战产生了很多流亡的日本武士、商人。在原有的财产、权利不复存在的情况下,这些日本流浪者开始乘船来到中国的沿海谋求生存,其中很多人开始走私、劫掠,这严重影响了明朝沿海居民的生活。

为了解决隐患,朱元璋掌权时期就下令开始在明朝的沿海各地施行严格的海禁政策。海禁政策说白了就是禁止一切出海,也禁止一切海外来客。这种“片板不得下海”的政策下,明朝确实表面上防住了海寇,可是内里却也产生了无穷的祸患。

“陛下神圣文武,定四海之乱,君临万国,民庶安乐,北方余孽已遁万里之外,独东南倭寇,自负夷狄之性,时出剽劫以扰沿海。陛下特命海舟翦除此寇,以奠生民。

明朝的海禁政策虽然目的是为了保证沿海的安宁,可是它让沿海的明朝居民无法继续谋生,船只不下水的情况下,靠海吃饭的渔民毫无生计。这造成了大规模的沿海渔民走私、叛乱,甚至逃亡。大禹治水都讲究“宜疏不宜堵”的道理,明朝的海禁不但没有起到很好的效果,还造成了更大的危害,这就如洪水一样,越堵带来的危险越多。海禁虽然表面上防住了外国海寇,可是也防住了明朝自身的居民安宁和贸易发展。从长远看,这不但限制了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也阻止了国外先进科技的进入。

喜欢探险的意大利传教士让自鸣钟与中国有了第一次相会

随着明朝皇帝的更换,明朝末期海禁制度也逐渐被放开,但是对外国人仍然存在强烈的限制。而中国皇宫中最早的一部自鸣钟是来自一位传奇的意大利传教士——玛提欧·利奇。年,他出生在意大利的马尔凯州马切拉塔城。玛提欧的家境不错,家族一直经营药店生意,这让他从小就耳濡目染的学习了很多药理学知识。身为大家族的孩子,玛提欧被父亲寄希望于成为一位地位尊贵的律师,所以在他16岁时被安排到罗马学习法律。

罗马的先进文化知识让这位年轻的小伙子仿佛发现了巨大的宝藏,他在这里发挥了聪明的天赋,获得了大量地理、数学、天文知识,同时他也接触到了各种思想文化理论。年,21岁的玛提欧没有继续走完父亲为他规划的职业生涯,而是自己偷偷转入耶稣会实习,并且最终加入了耶稣会。在耶稣会的罗马学院,玛提欧学习了哲学和神学,还从罗马这个文化胜地中学习了拉丁文、葡萄牙语等多门外语。

其后,玛提欧在耶稣教会的安排下辗转葡萄牙的里斯本、科英布拉继续学习神学,年,玛提欧与其他14名传教士前往印度传教。年,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拿自鸣钟当作礼物,敲开了广东总督的大门。当时这个神奇的“物件”让罗明坚获准可以暂时居住在广东。年,玛提欧从印度来到澳门,在澳门学习了汉语后获得批准进入中国。

玛提欧与罗明坚一起在广东肇庆建立了耶稣教堂,但是当地百姓非常厌恶这种来自海外的新兴事物,多次破坏教堂设施。玛提欧为了更好的传教,他改穿汉人儒家的衣服,读了儒家的书籍,结交当地的文人雅士,甚至还给自己改名字为“利玛窦”。在此期间,利玛窦把自己曾经学到的丰富知识和先进“记忆法”向当地的士人展示,得到了众人的认可,他手中那些望远镜、地图更是让官员百姓大开眼界,由此利玛窦成功的融入中国。

小小自鸣钟竟然让大明朝皇帝爱不释手

年,利玛窦获准到北京觐见明朝的万历皇帝。在觐见时,他献上了自鸣钟、地图、望远镜、书籍等14件稀奇古怪的西洋物件。虽然身为高高在上的皇帝,万历帝深深被自鸣钟的神奇所吸引,他把利玛窦进献的小自鸣钟带在身边时刻把玩,又特意在宫中御花园修建了一座钟楼放置大自鸣钟,派专人照顾、维护。

《明史》“(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大西洋利玛窦进方物。”

万历帝对自鸣钟的喜欢堪称痴迷,甚至连自己的母亲想借去把玩,他都想办法拒绝。然而,当皇帝时常去钟楼听听那滴答滴答的钟表自转声音和准时的整点鸣音时,利玛窦也正在与徐光启共同探讨着中西方的文化精髓。

徐光启这个人最早在南京时认识了传教的利玛窦,他们不但成为至交好友,徐光启还加入了天主教。徐光启本来是翰林院的进士,这不但为利玛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帮助,也为二人的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北京的这段时间里,两个人一起翻译了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著作,并且命名为“几何”,这些先进的西方数学知识和奇妙的中国传统“算术”进行了一次次深入的交流。

随着进献自鸣钟,利玛窦在中国得到了认可,借此他可以留在北京,甚至还能经常借着修理自鸣钟的机会进宫。小小自鸣钟打开了当时“封闭”的大明王朝,让很多学子、士人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而利玛窦逐渐的了解了中国后,不但与中国很多人成为朋友,他还发现了中国儒家的思想之美,还曾经赞叹孔子是“中国哲学家中最有名的人”。

此后利玛窦把中国的《四书》进行了外文翻译,这次中国经典巨著的翻译比王韬在香港翻译英文版《四书》整整早了年,着实令人惊叹。利玛窦在中国期间一直致力于传教和西方文化的传播交流,直到年在北京去世。

《明史·天文志》:“明神宗时,西洋人利玛窦等入中国,精于天文、历算之学,发微阐奥,运算制器,前此未尝有也。”

利玛窦虽然来中国的目的是传教,当时他进献礼物、展现西洋物品、宣传西方文化知识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自己更加迅速的融入到中国的百姓中,让百姓可以加入到自己。可是,利玛窦在自鸣钟的见证下,也将大量西方先进的数学、物理、地理等知识和中国深厚的哲学文化进行了一次交流,这次文化的碰撞对当时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也为中国文化的向外传播提供了非常大的助力。

清朝的皇帝们仍然热衷于自鸣钟的神奇与稀罕

清朝以后,自鸣钟顺理成章的成为宫廷内必备的“玩物”,不论皇帝的书房还是太后的寝宫,这一座座准时鸣叫的自鸣钟成为了皇室专有的享受。康熙皇帝在位时就对西方国家的先进物件非常感兴趣,这来自千里之外的自鸣钟让他非常喜欢,曾经作诗:

法自西洋始,巧心授受知。轮行随刻转,表指按分移。绛帻休催晓,金钟预报时。清晨勤政务,数问奏章迟。

这首诗字里行间表达了康熙对自鸣钟精巧的感叹,先对它的实用性进行充分的肯定,然后又精妙的描述了自鸣钟的飞轮和指针。当然通过夸奖自鸣钟的“巧心”后,也没忘记说一说自鸣钟的作用是为了“催晓”和“报时”。最关键的是,康熙还要夸一下自己“数问奏章迟”的勤政典范。为了让自鸣钟保持长期的存在和正常运转,还专门责令设立了自鸣钟工坊,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匠已经可以对自鸣钟进行简单的修理、维护,这也加速了这种稀罕东西在宫廷贵族中的流行。

到达清乾隆时期,随着西方传教士、使者、商人的频繁到来,自鸣钟已经成为一种皇室和贵族的必需生活物品。此时在清朝的《皇朝礼器图式》中,已经明确的记载了自鸣钟的图样。

《清稗类钞》记载:

“交泰殿大钟,宫中咸以为准。殿三间,东间设刻漏,一座几满,日运水斛许,贮其中。乾隆以后,久废不用。”

这说明,当时的宫廷早已“抛弃”从战国流传下来,有几千年历史的刻漏计时器,反而全完采用西方的自鸣钟来计时。那么,这么多对自鸣钟的需求,自鸣钟都是在哪来的呢?

答案是:进口。

在明末,利玛窦的好友徐光启所著作的《新法算书》中记载:

中样者每架价银五十两,大者及小而精工者价值甚多。

明朝时期,普通百姓一家每年的收入只有3-5两银子,赚的多的也就10两左右。而一个普通的自鸣钟就要五十两,这还没算非常精美的,这个价格在当时来说是非常昂贵了。不过,即使如此昂贵,皇帝、贵族在此物上却从来不吝啬。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光年一年时间,清朝就由广东进口了自鸣钟、玩物多件,乾隆帝每年要花6万两白银购买更加奢华、更加精美的自鸣钟。自鸣钟在当时已然成为了一种皇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其实,自鸣钟带来的是一个千载难分的机会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到来,不仅仅让明朝的万历皇帝得到了一个新奇的玩具,还让当时的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有了一次机缘巧合的相遇。西方先进的科学知识和中国传统厚重的哲学理念在一起,产生了一种小范围的融合与扩散。融合的是理念,扩散的是文化。

我们假设,利玛窦是一这样的人:

他不爱好探险、不坚持自己信念他没有锲而不舍精神他没有学习天赋,没有丰富知识他不懂得变通那么,这一次自鸣钟见证下的中西方文化偶遇将会错失,进而再“迟到”数十年、上百年。也许其他传教士会把自鸣钟再次送进宫中,也许其他传教士也会汉语,可是他们很有可能没有这么丰富的文化知识。就在这样的巧合下,皇帝也并没有抓住这一次送上门的机遇。利玛窦这样的传教士仅仅被当作远道而来的“新奇”人物留在中国,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播和交流仅仅是依靠传教士的个人意愿小范围的进行。

如果,明朝、清朝的皇帝不是关心自鸣钟的外表和声音,而是关心其内在的物理原理、齿轮技术,那么以中国能工巧匠的聪明才智,必定可以从中领悟当时中国不曾有的先进机械原理,很有可能由此发展出自己的机械工业。

打个比方:年,欧洲人在做什么?

那一年,英国成功发明了第一台蒸汽提水机、苏格兰的基德船长开着装有先进火炮的帆船正在抢劫英格兰的远征船只、天文学家哈雷启程开始精确测绘海洋地图,而此时,万里之外的康熙皇帝在捧着滴答作响的自鸣钟,时而摆弄一下手中的西洋镜,仅此而已。

不能说康熙帝不是一位好皇帝,他统治期间东征西讨、平定内乱,对于清朝他有着丰功伟绩。可是,对于西方先进的科技,他却有一些错失良机了。如果此时的皇帝、大臣们有一个人突然想到:自鸣钟为什么这么神奇?是谁、是什么样科技的国家可以制造出这样的东西?自鸣钟背后的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将会引起清朝的重视,继而,把每年花费在奢靡玩乐上的大量白银转而用于进口西方的工业设备和火炮舰船,甚至可以放开自鸣钟到民间供给工匠学者进行研究。也许年后,就不会有那一场“鸦片战争”了。

乾隆在位的18世纪中期,英国正在开展大规模工业革命

结语

很可惜,历史从来都没有“如果”。

自鸣钟,随着远航的传教士船只从遥远的意大利来到万里之外的中国,它被当作一个玩物献给了皇帝。而当时的皇帝真的就把他仅仅把他当作了一个“方物”,痴迷它的声音、欣赏他奢华的外表、赞叹他的奇妙、甚至应用它的计时,可就是没有去追寻它背后隐藏着的东西,摆在面前的进步机会被明朝、清朝的皇帝们不经意间忽视。

镶金的紫檀书桌上,一座镶嵌着珍珠玉石的自鸣钟在滴答作响,随着悦耳的整点报时声音,伏在案上奋笔批阅奏章的皇帝也真正错过了追赶西方科技步伐的时间。

图片:来自网络,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