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探索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之道

北京治酒渣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hl/210310/8733708.html

数字技术的发展变革了金融业,而变革发生的背后是企业家们利用新的技术,推出了创新的产品和服务。这些新的产品和服务改变了金融的形态,便利了大众的生活,也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科技赋能:中国数字金融的商业实践》是一本案例集,作者客观地记录、独立地思考,所有的案例都是基于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和翔实的档案资料。同时,每个案例都有鲜明的主题,聚焦于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关键问题,并深入介绍企业的发展背景和核心能力。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凝结着各位作者的心血,充分反映了企业的特色,经得起时代的考验。

本文作者: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增强我国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字技术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作为科技创新与现代金融的交汇融合,金融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催生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借贷、众筹融资等数字金融新业态,涌现了一批数据和创新驱动型的金融科技从业机构,为经济、金融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为金融业转型升级增加了新动力,为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手段。

但同时也要看到,金融科技依托于金融业这个特殊行业,并没有改变金融风险隐蔽性、突发性、传染性和负外部性等特征。而且,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互动性、涉众性还会带来金融科技领域业务风险、技术风险、网络风险、数据风险的多重风险叠加。因此,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和风险隐患也有所积累,需要高度重视,并采取系统性方案加以解决。比如,金融科技初创企业缺乏金融风险的洗礼,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能力存在不足;金融科技所依赖的大数据模型和定价体系没有经过完整经济周期的检验,特别是在经济下行期、风险上行期的模型有效性有待观察;众多长尾客户的金融素养和数字能力还存在欠缺,金融消费者保护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金融科技的标准化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规范、有效、统一的标准规则体系亟待建立;金融科技人才供给存在一定缺口,专业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体系有待完善;现有法律规范和监管制度对金融科技存在一定程度的不适应性,在实现创新和风险动态平衡方面还面临较大难度。

面对金融科技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如何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实现新时代的新气象新作为,需要政产学研各方的共同智慧和力量。在监管方面,应贯彻落实“所有金融业务都要纳入监管”的基本要求,实施穿透式监管和一致性监管,加强金融监管部门的统筹协调,实现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的协同发力,形成对金融科技风险全覆盖的监管长效机制。在市场方面,应遵循金融规律,不忘金融初心,围绕真实需求,严格按照监管规则和行业标准,以服务实体经济、弥补金融服务短板为着力点,开展合规审慎经营。在自律方面,应发挥好行业协会沟通监管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统筹协调行业资源和会员力量,建立完善数据统计、风险监测、登记披露、信息共享等行业基础设施,推进行业标准规则体系建设,加强金融消费者风险教育和保护工作,营造“良币驱逐劣币”的金融科技发展环境。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不断深化,金融科技尚处于发展成熟过程中,还有很多基础性工作需要深入探索和持续推动,这其中就包括通过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不断动态变化演进的金融科技发展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和充分的参考资料。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在黄益平教授带领下,由谢绚丽教授组织撰写的《科技赋能——中国数字金融的商业实践》,以严谨、务实、开放的研究态度,以生动、形象、流畅的写作风格,精心遴选了来自传统金融机构、新兴金融科技公司等不同类型从业机构的十余个典型案例,从故事谈机构,以案例讲逻辑,由历史看未来,深入剖析了金融与科技融合发展的路径与实践,详细描绘了一幅涵盖多主体、多业态、多维度的数字金融全景图,是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的专著,相信会对广大读者和金融从业者大有裨益。

本文选自《科技赋能:中国数字金融的商业实践》,谢绚丽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年7月出版。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1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