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号了,小日子咋过得这么快捏?总感觉哪里不对。”
(坐在电脑桌前细细的想了想)
“哈?今年的1/4要过去了?可是我今年立的新年flag一点进度都没有,要不就算了叭。”
新的年度flag
01
虎年新年伊始,自己踌躇满志,信心满满,对新的一年抱着无数的希望,想着多多提升自身各方面能力,争取做到水逆退散。于是便有以下新的年度flag。
不过,一段时间后
“你的新的年度flag呢?”
“什么?要迎来新的年度了吗?”
哦豁,不愧是我。
现在每天就买买菜,炒炒菜,做做家务活,有机会的话就再帮家里的厂子干干活或者窝在房间看看书,追追剧什么的,然后一天就过去了。嗯,还是这种节(偷)奏(懒)的生活适合我。
“找工作?要不直接在家里就业好了。”
“挣钱?要不帮忙家里人挣钱好了。”
“写《人类简史》的读后感?要不不写好了。”(嗯??)
话虽如此,总不能看着自己立下的flag一个一个倒下去吧,感觉罪恶感满满。就如自己已经买了一瓶可乐来图个清凉,但在入口之际却担心糖摄入过多而扔掉,实属可惜。因此,便有了自己关于《人类简史》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人类简史》读后感
02
简单来说,我感觉《人类简史》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历史读物,其内容上至人类的起源,下至现代金融制度的发展。虽说时间跨度较大,但作者尤瓦尔并没有把各个阶段发生的各种事情一一揉碎讲解给读者听,而是挑一些关键性例子来证明智人(为何不是“人类”而是“智人”,这个“智人”概念之后会进行说明)自诞生在这个星球以来所获得的关键性进展以及犯下的巨大过错。
倘若以书中的语言来高度概括作者的观点,那就是“在经历了‘认知革命’,‘农业革命’,‘科学革命’三次关键性革命之后,智人分别在言语认知,分工协作,组织架构,秩序管理等方面取得巨大进展。但在这一次又一次变革过程中,智人也给这个星球上的生物带去不少灾难,严重影响了生态平和生物多样性。因此,智人应该好好思考自身到底需要什么,从而更好同其他生物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尤瓦尔对《人类简史》的大致概括
那么,何为“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
在作者尤瓦尔看来,智人在“认知革命”后言语能力得到巨大提升,能够以言语的形式虚构出本来就不存在的事物,并以此团结在一起,如中国神话传说中的“龙”。“龙”本就不存在于现实世界中,但自原始社会以来被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视为“精神上的图腾”,并以此紧密团结在一起。正因如此,智人可以利用这种能力统治世界。
至于“农业革命”,这个后面会说到,因此暂且不说。剩下便是“科技革命”。在本书中,“科技革命”被定义为智人开始意识到科技领域具有极高的投入产出比,之后便不断投资科技领域,依靠技术进步来获取更多资源的过程。书中列举了15世纪中叶的西欧大航海。
在大航海开始之前,没人愿意投资与航海相关的技术,认为那是肉包子打狗。直到新航路开辟,西欧迎来一桶又一桶财富后,西欧投资者逐渐意识到航海技术的重要性,便开始推动相关技术发明,以求带来更多财富。历史事实证明,这一举措确实再次给西欧皇室带来巨量财富,而新的巨量财富又可以投入到技术领域来获取更多资源。正因如此,智人开始在科学道路上高歌猛进,最终促进社会财富的快速积累和生产力的巨大提高。
以上便是书中一些关键内容和概念。粗略讲完这些,接下来便说下自己的一些想法。
让人眼前一亮的观点
03
首先是作者在本书中重新定义了人类一词。在尤瓦尔看来,人类是一个大属,旗下可以细分为智人,也就是现今人类,和其他人种(这里其实是引进了生物学的“界门纲目科属种”的分类方式)
在“智人”这个人种开始出现在东非之前,地球上不同地区存在“尼安德特人”、“梭罗人”和“弗洛里斯人”等其他人种。至于为何只有智人留存到最后,书中并没有给出具体解释。然而,根据作者的文字描述,可以看出他倾向于将其他人种的灭绝归罪于智人身上,纵使没有板上钉钉的证据。(有没有可能是其他人种厮杀,然后智人在旁捡漏?)
至于为何这点让我感到眼前一亮,主要是因为自己对于现今人类的起源仍停留在高中历史教科书水平,即在智人出现在东非之前,地球上不存在类似智人的物种,有的是其他各式各样的飞禽走兽。倘若作者的说法被证实,那现今人类的各种冲突则会令人难以理解。因为现在处于各大洲的智人原本就是同一屋檐下的物种,现却因肤色,宗教,语言等因素相互对立,进而大打出手,可以说是祸起萧墙。若以此角度来思考,那“构建和而不同的社会”会不会太过于理想了。
其次是作者对于农业革命的态度。书中,智人不再随着所在地区食物资源剩余数量多少而进行迁徙,转而定居下来,靠以谷物为主的农作物为生的过程被称为“农业革命”。在这个过程中,智人饮食逐渐精细化,单一化,以及社会秩序开始严密复杂化,出现城市,国王,王国等。可以说,人类历史由此前进了一大步。
尽管如此,尤瓦尔将“农业革命”视为智人发展史上错误的一步。
在他看来,农耕技术的出现并没有根本解决粮食短缺问题,而农耕的主体——农民在历史长河中也常常被视为压榨的对象,这就导致本食不果腹的他们雪上加霜。更糟糕的是,这些底层生产者还无法像以前采集经济时期靠四处迁徙来寻找更多的食物资源,因为他们的资产在一定程度上是与耕地挂钩的。
然而,“农业革命”是否真如作者所言那般是“开历史倒车”,我感觉目前也不好判断。
虽说现今世界每天仍有许多人面临饥饿问题。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在年7月12日发布的《年世界粮食安全和营养状况》,年全世界约有7.2-8.1亿人面临饥饿问题,有23.7亿人无法获得充足食物。
而且农业生产的抗打击能力确实较弱,若有天灾或者人祸,其产出或多或少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远的不说,就举年郑州洪涝灾害。
据新华社年7月29日发布的报道:
“截止到洪涝灾害结束,农作物受灾面积.5千公顷,成灾面积.3千公顷,绝收面积.2千公顷;”
19亿8千万平什么概念呢,假设每间房子平,那可以建万间。大城市小区的房子一般在-平吧,虽说不知道这样算对不
尽管如此,目前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若没有农耕技术,现今世界人口应该不会这么多,因为在采集经济下,智人需要不断拖家带口的迁徙注定每次迁徙都需要控制队伍人数,生存用品数量,携带的粮食等等,从而进一步影响到智人的整体人口数量。当然,随着时代发展,采集经济下的智人或许会发明出有利于迁徙的交通工具,那时人口或许有所增长。
此外,要是没有农耕经济,那本书作者尤瓦尔会不会存在都是个问题,因为现今时代也是由农耕时代一步步发展而来的,若少了其中一环,现代化社会还会像现在这般现代吗?
再者,若是采集经济时代面临郑州洪灾那般的灾难,死伤人数会不会更多?
据此,尤瓦尔这个观点还是有待讨论的,但也算是提供了一个新角度帮助读者去思考农耕经济。
总的来说,这本历史读物或许是“入门级”水平,对于那些想要了解整个人类发展史的读者来说,因为书中对于大部分历史内容都是一笔带过,只有等到一俩个关键事件才细细展开。若想了解世界发展史,阅读《全球通史》应该更好点,为什么说应该更好点捏,毕竟我自己也没看过,但那三大本应该能涵盖许多方面吧,我是这么想的。
结束语
04
呼~总算水完一篇读后感了,太痛苦了。原来正儿八经写下自己对某本书的看法是这么难的。再加上自己读过的书中很少是介绍历史的(至今为止,好像就这一本)真是不知道从何说起...
太难了,本想着结合豆瓣上的各式评价来帮助自己分析这本书的,但对于目前的我来说,感觉还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许自己得多增加一些历史读物的阅读量。
事实上,自己今年打算多阅读一些关于历史和心理方面的书籍,从宏观和微观去粗略了解整个社会,这样应该能帮助自己完善对整个世界和自我的认知?最后过好自己的小生活?或许。
毕竟走一步看一步和多做点未来规划结合起来总不会是什么坏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