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揭秘现在随处可见的书纸,在古代竟是用

科技揭秘:现在随处可见的书纸,在古代竟是用来做这些的

中国是最早有书籍的国家。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甲骨、青铜器上所刻的文字,但这还算不上是正规的书。名副其实的书,是用竹简、方版以及缣帛作为书写材料的,出现于多年前的商周时代。

竹简,是一种竹片,写上字就是竹简。一篇长文章,要用很多根竹简来书写,中间再用绳索横向编连起来,如同现在“册”字的形状。

方版,是一种木板,写上字就是犊。它通常一古籍装帧尺见方,所以也叫“方”。用来写信,信件也就叫“尺犊”。

相比之下,缣帛更为轻便,写上字就是帛书。与竹简用绳子编连成册不同,帛书是折叠成卷。许多卷书集在一起,用布包上,称为“帙”。

两汉发明了纸以后,纸质书逐步取代了竹书和帛书。隋唐两代,出现了大量的写本书。这种写本书,仍然还是用卷子形式。后来,人们觉得卷子收展起来很不方便,就改用册叶形式。即把一幅长卷一正一反折叠起来,成为一种长方形的折子,前后用硬纸作封面。

唐宋之际,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促进了印本书的问世。印本书大多是单面印刷,一个版面称为一页。装订的形式主要是包背装,即把印好的书叶正折起来,文字朝外,版心也向外。明代以来,又出现了线装,就是用两张纸作为外封面,在书脊处打孔装订。

古埃及最早的书,是用纸莎草纸书写的。它只写一面,一张一张用胶粘连起来形成长卷。自然不可能老是写下去,于是把卷轴分成了若干栏。

在犹太教徒集会上,规定要宣读的《旧约全书》前5卷,至今仍以两个卷轴的形式保存下来。

为了便于作笔记、做作业和商人记账,希腊人使用小的长方形木制、蜡制书板。两块以上的书板,串起来就成了一个“笔记本”。后来,羊皮纸抄本,采取了蜡制书板的形式。每张羊皮纸对折若干次就是“书帖”,再加上一个护封,把书帖串起来就成了一个抄本。这种做法,大致出现在公元前后。它特别受那些多产作家的欢迎。过去,弄成卷轴的书,在他们的书房里放不下。而现在呢,可以压缩成用许多羊皮纸折叠成的“书”了。

抄本体积小,便于存放,许多张纸联在一起的,书的部头也可以大得多。它还有一个突出的优点,那就是好查,在标了页码以后更是如此。有了这些优点,作为文化载体的书籍,为人类文化知识传播的贡献就更大了。

纸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毫无疑问,纸对于人类文化的流传和积累功莫大焉。

早先,是把文字刻在乌龟背、腹的硬壳,还有牛、羊、鹿、猪之类牲畜的骨头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青铜器上。到春秋战国以后,改为竹片、木片。这些东西尽管取材方便,但很笨重。据说,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整整块竹片,要两三个身强力壮的人来抬,汉武帝花了两个多月时间才把它读完。另外,人们还用过丝帛作为书写材料,但它太昂贵,一般人用不起。

最早的纸,并不是人们有意研制成功的。中国很早就会用蚕茧做丝绵。人们先把蚕茧煮后铺在席上,再把席子浸在水里,捣烂蚕茧做成丝绵。取下丝绵以后,席上还留下一层薄薄的丝纤维,晒干后就成为纸,这种纸叫絮纸。“纸”字偏旁是“角丝旁”,就是这个道理。

到了西汉,因这种絮纸很薄,不适宜书写,产量也很少,还不能取代木简。年,在西安的灞桥还出土了西汉用大麻纤维做的纸“灞桥纸”。

公元年,宦官蔡伦对造纸作了大胆试验。在原料上,除用破布、旧鱼网等废旧麻类材料外,同时还采用了树皮,从而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原料领域。在技术工艺上,除淘洗、碎切、泡沤原料之外,还开始用石灰进行碱液烹煮。这是一项重要的工艺革新,既加快了纤维的离解速度,又使植物纤维分解得更细更散,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纸张的质量。蔡伦把这批纸献给朝廷,大受皇帝赞赏,还把他封为侯,他造的纸也就叫做“蔡侯纸”。

在中国造纸技术传入欧洲以前,他们是用羊皮和埃及出产的草纸做书写材料的。埃及盛产一种形似芦苇的植物,叫纸莎草。把它切成小段,剖开压平,排列整齐,连接成片,晒干后就成为一种草纸。在公元前年,它流传到地中海沿岸国家。古希腊人起初把山羊皮做成书写材料,这就是羊皮纸。羊皮纸纸质细腻,但非常昂贵,普通大众无力购买。后来,那些精美的羊皮纸手抄本,只深藏于皇宫内院和富有的教堂,这对文化的传播极为不利。

人使古造纸术在公元6-7世纪传入朝鲜和日本。年,阿拉伯与唐朝军队在恒罗斯城(今吉尔吉斯境内)打了一仗,俘获了不少人,包括一些中国的造纸工匠。阿拉伯人把这些工匠带到了撒马尔罕城(今乌兹别克境内)要他们传授当地人造纸,在那里建起了第一批造纸工场。12世纪,造纸术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造纸业于是在欧洲迅速发展起来。

现在,纸的用途越来越广泛。除了作为传统的书写、印刷材料外,纸还被用于很多方面。诸如商品包装用纸,办公用的电脑打印纸、复写纸、复印纸,生活用的卫生纸、餐巾纸、纸手帕、纸杯、厨房抹布纸,医用的止血纸;衣料用的纸内裤、纸裙、纸汗衫;纸艺用的剪纸、各种造型纸扎纸,等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3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