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印刷技术,也没有网上书店的古代
书籍的存在显得尤为珍贵
即使是有钱人,也并不容易获得
这就让“读书”这件事在古代
成为了一种奢侈品
01书籍:垄断时期
夏、商、周时期,书籍被当作国宝对待。书籍的流通也被严格限制,形成垄断,普通百姓根本无法接触到书籍。
春秋以后,“士”阶层出现,他们要求打破知识垄断,于是书籍就扩大到了这一群体。
后期私学的兴起,也让民间的书籍逐渐多起来。
到了秦代,秦始皇的“挟书律”和焚书坑儒规定,私人不能收藏、生产书籍。于是书籍等文化资源依旧被掌控在权利者手中。
△出土汉简
汉惠帝四年(公元前年),禁书令被取消,民间私人藏书获得允许,书籍也可以自由流通了。但书籍还是被掌握在少数阶层手中,普通百姓依旧无法接触到书籍。
根据西汉杨雄在《法言·吾子》中说的:“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可以看出,这是史料中最早提出了“书肆”这一名词,说明汉代的书店已现雏形。
后来儒家经典书籍的需求量激增,加上考试等选官制度对书籍的需求,读书人之间开始相互交易手抄书复本,并形成了一个大型图书市场。在小县城宁阳,还有人专售书籍。但是拥有一本书,依然是一件奢侈的事情。
02书籍:买不起的“高科技”东汉末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但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依然买不起书籍这项“高科技产品”。很多人都通过抄书、拓印等复刻的方式来读书。
△熹平石经(拓印)
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仍旧靠佣书人来抄写,成本很高,普通人仍旧很难获得。
隋代,书商陆续活跃起来。科举制度的兴起,更是推动了书籍在民间的流通。
唐代初年,市场上开始出现经营书画买卖的书侩。唐太宗时,将每一卷书的价格定价一千文,这是第一次由官对书进行统一定价。
唐代的书肆分布愈发广泛。唐代中后期,由于造纸术的普及,书价开始下降,但贫穷人家还是买不起。
03书籍:独具收藏价值的奢侈品△雕版印刷
到了雕版印刷技术普及的宋代,书价开始平民化、大众化。
据说,北宋司马光藏书万卷,每天都要阅读,但是他的书在用了很多年后,还是和新的一样。只因他将书视若珍宝,看书时不仅要洗手、沐浴,还要把书桌擦干净,再铺上一块布,端坐着看完后,马上放回原处。
南宋陆游也是一位藏书家,他从蜀地离任时,竟变卖全部家产用来购买书籍。
早期的藏书家,为了收集白居易的诗,将他的作品一点点地抄下来。
明代很多藏书家都嗜书如命:学者胡应麟,会当掉妻子的首饰和自己的衣服去换书;浙江的王文禄,书楼失火,他惊呼:“请只救书,其他不管!”;胡震亨家中藏书万卷,为了守着这些爱书,拒绝了朝廷的任命……
到了清代,书业有了更大发展。不仅工艺水平有所提高,刻书机构也逐渐繁多。
清代藏书家还看上了旧抄本。那些经由名人抄写的书籍,身价更是翻倍。
到了清代末期,由于西方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书籍才得以真正量产,成本大幅降低。于是,书籍终于不再是奢侈品,而是人人都能拥有的普通消费品。
由于书籍在古代确是一种奢侈品
才有了匡衡“凿壁借光”、“孙康映雪”
“车胤囊萤”,还有苏秦“锥刺骨”
孙敬“头悬梁”等等的典故
但即便是在大部分人都能获得书籍的今天
读书这件事也仍然是难能可贵的
资料综合来源:中国国家历史、书法、VJshi
在这里,遇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国风爱好者
西泠雅集,旨在传承及体验自然生活和国风美学。跟随二十四节气去看风景、品美食,捕捉匠心民艺,时令雅趣,分享本真的生活方式,体验节气文化传承的智慧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