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书籍是龟甲或兽骨

正值5.18国际博物馆日,看着展出的一件件珍品,其中泛黄的书页,模糊的字迹让人不得不想起书籍,它经历了漫长的岁月,以不同的方式陪伴着我们,走进武汉科技馆信息展厅书籍的历程展项,翻翻这些书页,感受其中的魅力吧!

中国的书籍有着悠久的历史,书籍的形式,也是随着书籍的生产工艺和所用材料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地演变着。

从人类语言的产生起,人们就开始借助于记忆力,把听到的话,牢牢记住,再对别人复述出来;或将心中理想,个人经验,借语言加以传播。人类的记忆到底有限,有时更会走样,口传的活书,必然有许多缺陷,人类开始探索新的方式记载。

一般认为,中国最早的书籍是刻有文字的龟甲或兽骨。当时,为了便于保存,将内容相关的几片甲骨用绳串联起来,绳结记事,这就是早期书籍的装帧形式。还有一些文字被记录在树叶和兽皮上。

后来,开始出现青铜器铭文亦称金文,是指铸刻在这种青铜器物上的文字。青铜器本身有其固有的用途,铸刻在上面的文字也只是档案性质的资料,尚不具备正规书籍的涵义与性质。战国至魏晋时代,开始使用竹简,用毛笔墨书。竹简多用竹片制成,每片写字一行,将一篇文章的所有竹片编联起来,称为“简牍”。这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书籍形式。

东汉蔡伦发明了纸,书写材料的有了飞跃性的提升,文字信息的传播有了更好的载体,这为中国文化的普及与进步扫除了巨大障碍。早期的纸质文献多为卷轴装或经折装,到了唐代后期随着雕版印刷的流行出现了蝴蝶装,就与现在的书形式差不多了。

如今,随着时代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了时下最大的传播平台,互联网时代的书籍——“电子书”也就应运而生了。电子书代表人们所阅读的数字化出版物,从而区别于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出版物,电子书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一定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信息,通过数码方式记录在以光、电、磁为介质的设备中,借助于特定的设备来读取、复制、传输。

本报记者任文盛甜肖凯

通讯员陈星雨

本文来源:武汉科技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