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新课标究竟新在哪儿?新颁布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与原来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三至六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之间究竟有哪些不同?中国教育报记者采访了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科学教育系原主任杨书远,详解新课标之“新”。在杨书远看来,新课标的重大变化是明确了科学课在一、二年级开设。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以及学习进阶理论,新课程标准把小学六个年级划分成:低(一、二年级)、中(三、四年级)、高(五、六年级)三个学段,特别是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学生分别设计了不同层级的学段目标,体现了科学教育的阶段性和连续性。杨书远认为,科学教育应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最核心的科学概念,新课标突出了科学课程“大概念统领”的结构特点,构建了该课程的内容体系。在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4个领域遴选了适合小学生学习的18个主要概念,又进一步分解细化为75个学习内容。为了帮助小学科学教师整体把握课程内容,把握每个领域的主要概念以及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新课标除了进行文字表述外,还编制了知识结构图,把各领域的主要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出来。“新课标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定义了我国小学科学教育领域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与数学)概念,明确了技术和工程的重要性。”杨书远说,新课标教学建议中指出STEM是一种以项目学习、问题解决为导向的课程组织方式,它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有机地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由此可以看出,新课标倡导跨学科学习方式,强调项目学习与问题解决,与国外对STEM的定义比较,更加强调创新能力的培养。杨书远分析说,新课标对小学科学课程的性质作了新的定位,具体表述为:“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课程、实践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新课标中提出“早期的科学教育……为(小学生)今后的学习、生活以及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对“基础性”的诠释。“实践性”则体现在学生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像科学家研究科学问题那样亲身经历、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理解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并能够尝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问题。“综合性”则表现为: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和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这四大领域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联系;小学科学课与数学、语文、综合实践等并行开设课程之间的关联与互动;在技术与工程领域,新课标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创造发明、设计制作自己的“产品”,养成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杨书远表示,新课标中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的设计遵循国家的教育方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反映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成果,兼顾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情况。”这一表述与以往的“依据国际科学教育趋势”“与国际科学教育接轨”有明显不同。这表明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遵循科学教育规律”“洋为中用”将成为小学科学教育的一大趋势。三个镜头走进一年级科学课堂镜头一:“孩子们,我们怎样利用这些短小的正方体木块,来测量课桌的长度呢?”“我们可以把木块都连在一起,像一把长长的尺子!”在天津市和平区岳阳道小学教师张硕所执教的《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一课的课堂上,学生正在热烈地讨论。“把10个小木块连在一起,数起来就更方便了!”学生经过教师的引导,最终巧妙地发现利用十进制捆绑木块形成的测量长度的简单工具,由此也亲历了尺子产生的过程。张硕说,课堂上递进式地提问,为学生搭建了思维提升的脚手架,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十分必要。镜头二: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发展特点,天津市河东区第二实验小学科学教师王红常常在导入新课的部分从兴趣入手。比如在教《用手来测量》一课时,她首先问学生:“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人想知道一个东西有多长,他们没有工具,我们能不能想办法帮他们测量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用手、用脚,还可以用胳膊测量。”“那考考大家面前的课桌用什么来测量好?”学生有的说用手,有的说用双臂,王红适时地表扬,然后继续引导:“那用脚,可不可以?”学生说:“当然不行了,脚步太大、不安全、脏……”看到孩子们对感兴趣的问题积极动脑发言,用他们思维的碰撞在选择正确的方向,王红颇感欣慰:“那我们今天就来先研究《用手来测量》。”“一年级的小学生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且常与兴趣密切相关,无意注意仍起重要作用,但有意注意已开始迅速发展。”王红一语中的。镜头三:“同学们,我们能不能给各类动物添加新成员呢?让我们一同走进动物博物馆吧,拿起手边iPad,一同扫描屏幕或桌上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