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上周发起的书单征集活动吗?
其实定下来“越晦涩的书,读完越享受”的主题,内心还是有点惴惴不安的:
在这个接受知识越来越趋近于碎片化、快捷化的时代,真的会有那么多人去读,甚至爱读具有一定门槛的“难书”吗?
不过,当小北和同事们一同阅读大家的推荐书目及推荐理由时,一下被打动了。能看出大家读得很仔细,想得很深入,写得也很动情。
很多读者都分享了初读很“痛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而渐入佳境、柳暗花明的过程——
这是一些我们被好书照亮的瞬间。
书目的涵盖面非常广,小北自己还种草了其中好几本,准备等近期的图书大促活动时一举拿下。
(猜猜小北的购物车里放了哪些书?)
不过要事先说明的是,大家的留言普遍精彩,难以取舍,而我们的挑选,在考量了选书质量和留言质量的同时,也难免带有个人情感的偏爱。
话不多说,让我们来看看大家的精彩推荐吧。
对了,文末依然有福利哦!
#三等奖(10名)
01
分机推荐《爱,为什么痛?》
作者:[法]伊娃·易洛思(EvaIllouz)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译者:叶嵘出版年:-9
推荐理由(摘录)
前几年读书的时候不免还是贪恋畅销榜单上的推荐,总觉得去读大家读的书代表了一种权威和进入“读书俱乐部”的沾沾自喜。但是畅销书大多浮夸干货极少,近两年就开始尝试读一些社科门类里的学术著作,读学术专著的一个嗨点就是,当我们受困于当下的迷思和苦痛时,大神们总能在更高维度上来解构、重塑你的认知,以极深的剖析和极远的洞察来解读看似寻常的现象。
而本书的作者EvaIllouz真的是学术女神,能把马克思对商品的研究复制到对爱情的研究上:阐明爱情的塑造和产生是经由实质性的社会关系;阐明爱情所流通的市场中,行动者之间存在不平等竞争;论证某些人掌握着比别人更大的能力来定义他们获得爱情的条款。以上的论证和分析可以说是血淋淋的将两性关系挖出来给你看,看似毫不浪漫,可这不就是真实的人性。
02
HUGOJEAN推荐《艺术的法则》
作者:[法国]皮埃尔·布迪厄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副标题:文学场的生成与结构译者:刘晖出版年:-12
推荐理由(摘录)
这本书是我非常钦佩的一位大家布迪厄的作品,他将文化及其衍生品的本质,以及文化工作者行动的轨迹作了升华性的揭示。
这种后现代的视角,代表了与传统法国公知界有所区隔的思潮。由于是外国作品,加之理论性较强,初读时文字晦涩难懂。对西方哲学社科知识积淀逐渐深厚后再次浏览,便发现作者所述的文学场特性,与马恩哲学中文化意识形态的概念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这又可以理解为两条路径的碰撞与接轨,易于被中国的受众所接纳。
03
Vvgy推荐《中国古代简史》
作者:张帆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9
推荐理由(摘录)
对历史不感兴趣的或者了解不深的人(比如说我)在初读此书时可能会感到一些困难。这本书虽以朝代更迭为线,但是在每个朝代下又综合论述各朝代的风起云涌。初看可能会有困顿迷茫之感,但是再读,有发现它似乎有经天纬地之神奇。
04
王志祥推荐《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者:[美]约瑟夫·弗兰克/[美]玛丽·彼得鲁塞维茨编出版:中国华侨出版社/三辉图书副标题:作家与他的时代译者:王晨/初金一/王嘉宇/李莎出版年:-10
推荐理由(摘录)
这本书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目不暇接”。如同作者本人所言,这不仅仅是陀翁个人经历的梳理,还是基于他在世时俄国内外的思想影响,从而理清陀翁本人思想的根源及其变化的由来。由此,这本书就成为研究俄国十九世纪后半段思想界变化的一本书,内中涉及到陀翁著作中人物的主要灵感来源、克里米亚战争前后俄国社会政治情况的变化、俄国贵族思想的转变、基督教东西方对比等。
由此,这本书不仅具备一定的学术价值,还蕴含令人着迷的文化魅力。
05
三夏水圭推荐《长日将尽》
作者:[英]石黑一雄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原作名:TheRemainsoftheDay译者:冯涛出版年:-6
推荐理由(摘录)
近几年看英译本都觉得比较难以理解透彻,况且外国人的名字又长又难记;阅读本书时,先去搜索了其他读者关于作者石黑一雄以及这本书的看法,才知晓其“隐忍而克制”的笔风。选择在每个夜深人静的时候捡起这本书重新阅读,以主人公第一视角阅读完整个故事。
作为恪尽职守的管家为了实现崇高的职业理想而将自己可能外露的情感一并都深深埋进心底,然而直至暮年才发现自己早已走错了方向。可谓是作者所言“如何为了成就事业而荒废了人生,又如何在个人的层面上蹉跎了一辈子。”
读完有种惘然之感,这就是作者所言的“积极的蹉跎”吗?作者的东方哲学在这样的欧洲背景下就显得格外明显,哀而不伤,绵延至深。仅仅这一点,我觉得读完也值得令人回味。
06
北~*光华*~梦*推荐《从鲁迅到张爱玲》
作者:陈子善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副标题:文学史内外出版年:-8
推荐理由(摘录)
因为这本书,我找到了自己的学术兴趣点,坚定了学术方向,可以说是我的学术引路人。作者陈子善老师从鲁迅、胡适、郁达夫、张爱玲等几位作家与同代人间的交往及书信往来等角度切入,从细节开始,考证史实,辨析文献,描画出一幅幅文学史内外的新现场。
其考察的角度,史料方法论,论述风格对于当时懵懵懂懂的小白我,已是一段极其宝贵的锻炼史。
07
懒惰扫把推荐《过于喧嚣的孤独》
作者: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译者:杨乐云出版年:-10
推荐理由(摘录)
《过于喧嚣的孤独》是捷克作家博胡米尔.赫拉巴尔的中篇小说,作者法学院博士毕业后服过兵役,做过推销员,仓库管理员,炼钢工,在废纸回收站打包近四年,还做过舞台布景工……同时是诗人、自由职业作家,受捷克社会的动荡影响,作者的人生也是起起伏伏。
我们都无法在时代的洪流中逆流而上,一定要学会生存技能和坚毅的忍耐,不至于在一次次的暗涌中将自己溺毙。我们都从感性中磨炼理性,又在理性中,返璞归真地重拾感性,然后自然地面对生活的苦乐,不加掩饰地真情流露。
小说更像一个老人魔幻的回忆录,作者放大了在废品收购站地下室将残书废纸旧报打包时产生的奇幻想象,其中竟然把耶稣和老子放一起演绎作者对孤独的理解,而且老子的《道德经》译本竟然是83岁高龄自杀作者每天翻阅的遗物,小说中反复出现“天道不仁慈”。相信一个时代的精神产物,或许只属于一小撮人,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是时间不够长。
08
妙翅鸟推荐《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
作者:[美]约翰·奥莫亨德罗(JohnOmohundro)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译者:张经纬等出版年:-5-1
推荐理由(摘录)
这本书其实是美国大学人类学教材性质的书籍,带领读者进入了在国内尚未被列入大学通识教育的人类学世界。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实际上是在讲述人类学的视角,比如文化相对主义。
除去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书中亦介绍了非常多有趣的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让初学者也会对人类学燃起浓厚的兴趣。
09
Martingale推荐《以自由看待发展》
作者:[印度]阿马蒂亚·森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原作名:DevelopmentasFreedom出版年:-1
推荐理由(摘录)
拉马蒂亚森作为经济学的良心,将冷冰冰的经济学重新拉入道德、政治和哲学范畴,重新阐述了人的实质自由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重要手段,建立了全新的理论框架。
全书论证了发展不单单是经济上的物量和数量增长,其实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一个综合过程。社会发展本质上意味着消除贫困、经济不平等、各种歧视压迫、缺乏法治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
正如汪丁丁在《经济思想史讲义》中提到的:每一个经济学理论的提出都是为了解决它所处时代所面临的经济课题。拉马蒂亚森提出以自由看待发展,为我们当下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角。从我个人而言,可以说是这本书带领我进入关于不平等和包容性增长领域,进而认识到在发展中国家,人的自由发展对于社会发展具有方向上的驱动力和指导意义。
10
charon推荐《政治学通识》
作者:包刚升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11
推荐理由(摘录)
由于是社科在读学生,平时打交道最多的就是学术书。什么是好的学术书?我的标准是深入浅出,用最通俗的话讲最深刻的道理。这本《政治学通识》绝对配得上这个标准,题材看似很枯燥和抽象,但是耐心读完,对于政治学的基本概念都会清晰,对基础的理论都豁然开朗。
#二等奖(6名)
01
Y.L推荐《虚无时代》
作者:[英]彼得·沃森(PeterWatson)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标题:上帝死后我们如何生活译者:高礼杰出版年:-4
推荐理由(摘录)
彼得·沃森是英国著名学者,他的两本《思想史》是近两千页的巨著,记述了人类从刀耕火种阶段到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轨迹。
而《虚无时代》则试图重建坍塌的价值:年,尼采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宣称“上帝死了”,此处“上帝”不仅指是神学中的上帝,因而”上帝之死“也代表最高价值的湮灭,意义的坐标全部被撤除,世界进入海德格尔描述的“本真的死亡”状态,人类丧失人之为人的生活坐标,独对眼前荒谬的宇宙。
当一个人意识到世界的荒谬之后应该如何去行动,从而重新建立与世界的意义联系呢?通过分析舞蹈家、作家、艺术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对生命和世界的看法,沃森展现了不同的答案,希望以此给读者灵感。梵高通过法国南部浓郁的色彩彰显生命和情感的浓度,加缪面对意义的脱钩参悟了宇宙的冰冷本质,实用主义者随时做好迎接”对世界更好的解释“的准备,意识流小说家组织出流动而优美的思绪。
《虚无时代》把熟悉和陌生的几十种世界观摆在读者面前,总有一种会对”如何过好这一生“的思考产生令人激动的启示。
02
Festinger推荐《科学革命的结构》
作者:[美]托马斯·库恩/[美]伊安·哈金(导读)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原作名:TheStruc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译者:金吾伦/胡新和出版年:-11
推荐理由(摘录)
《科学革命的结构》打破了我们印象中习以为常的科学发展渐进累积的线性发展模式,库恩在书中认为后人并不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对科学理论进行堆叠式的完善,两种不同的科学理论可能有着结构性的差异,即库恩所言不同科学范式间的“不可通约性”,比如书中提到的“燃素说”和“氧化说”。一种科学理论替代另一种科学理论并不简单是理论的优越性,还有赖于旧的科学共同体的瓦解以及社会环境的变迁。
此书退回到科学发现的现场,对理解新科学理论之所以提出以及竞争胜出替代旧理论的机制意义重大,是科学史或科学哲学领域的必读书籍。
03
陈慧倩推荐《沉思录》
作者:马可·奥勒留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译者:何怀宏出版年:-2
推荐理由(摘录)
从前总因为书名对其望而却步,后来大四去另一个城市见习,在城市书房里发现了这本宝藏书!深感相见恨晚。
朴素生活,高尚思考,原来近两千年前也有人践行这样的价值观啊!斯多亚派哲学在出入世的观念上与儒家不谋而合,提倡积极入世,不逃避自己的责任,并且要主动承担起对公众的责任;而在生死观上却允许自杀的权利,并不追求挣扎着活,在外界环境使美德的生活成为不可能时,可以随时穿好鞋子准备上路,对美德的执念偏向犬儒,洒脱旷达又近于老庄。
“一般人隐居在乡间,在海边,在山上,你也曾最向往这样的生活。但这乃是最为庸俗的事,因为你随时可以隐退到自己心灵去。一个人不能找到一个去处比他自己的灵魂更为洁净”“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承当而变成幸事。”宗教抚慰人心,哲学也能带来。无神论者可以在哲学中寻找非宗教信仰,书中的方法曾经帮助我挺过最低谷的至暗时刻,这些箴言本该镌刻在石头上永不风化。
04
杜若推荐《百年孤独》
作者:[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版社:南海出版公司出品方:新经典文化译者:范晔出版年:-6
推荐理由(摘录)
这是一本疯狂到近乎爆裂的书。马尔克斯用故事的聚变和裂变消解了一个家族的秘史,用鬼魅般的幻觉激发出文学绝无仅有的浪漫和奇迹,用时间和存在,死亡和复活扭转乾坤制造魔幻世界。他所描摹的并不只马孔多的历史之缩影,他在幻想和创造中超越了拉丁美洲,抵达了人类最初的命运伊始和人类最终的命运归宿。在《百年孤独》中,爱情是瘟疫,孤独是宿命,布恩迪亚家族无人能逃,无人能免。“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没有归路,春天总是一去不返,最疯狂执着的爱情也终究是过眼云烟。”
马尔克斯将马孔多的创世与灭亡变成了人类的命数的预言:人类最终会在时间迷宫中迷失自我并原地打转,在孤独深渊中无疾而终衰老至死。而人类历史将会被岁月打磨成粉末,被蚂蚁蚕食被风吹日晒最终凝结成史前巨蛋。
05
思乐泮水推荐《昨日的世界》
作者:[奥]茨威格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副标题:一个欧洲人的回忆译者:徐友敬等出版年:-7
推荐理由(摘录)
初读这本书开头,非常乏味,但慢慢沉下心来耐着性子阅读发现了作者茨威格生活游览过的奥地利、巴黎生活画卷,能感受到作者与小伙伴们因为热爱诗歌而自由、疯狂自我学习共同讨论共同进步的场景,也能感受到世界大战对于个人,对于社会的整体影响悲惨生活。
能在其中窥见百年之前的茨威格对于沉闷乏味严苛不合理的教育制度的批判与鄙夷,能窥见他对于犹太家族崇尚财富、变异性追求声望、上流社会的批判,也能感受到他对于犹太人出资带领保护巴黎文化的自豪,也能感受到他对于知识孜孜不倦的追求,勤奋努力。不断的环境冲突与矛盾,越到后面越精彩。
最最最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他在柏林、美国等各个国家的游览经历,作者以真诚谦虚好学的态度去结识学术大家和街口歌手流浪汉,作者也见到了伟大的罗素和罗曼罗兰,他们两个大家都有种一种痴迷于自身雕塑创作、文学创作的迷人的魅力。
06
LL_推荐《消费社会》
作者:[法]让·鲍德里亚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六点分社译者:叶嵘出版年:-9
推荐理由(摘录)
我们经常描述自己所处的社会为“消费社会”,戏谑一切都是资本的阴谋,这本书则是对一系列消费现象的解读,是社会学或者后现代研究不可不的一本经典。它并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经济学著作一样充满公式和数据,甚至也不像常规学术著作一样严肃,有些段落像文学作品一样优美,有些则充满了煽动性和危言耸听。对于消费社会的种种问题,比如传媒、身体意识形态等等这本书都有讨论,但是比起给出答案,鲍德里亚更热爱提出问题。
简而言之,这是一本带领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的著作。过于丰富多彩而显得有些跳跃,富有批判性又不失文采。我觉得鲍德里亚的写法也可以专门拿来研究。借用Ellis的说法,鲍德里亚也是提供了variety的人
鲍德里亚的这本书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严肃瞪眼,很多描述像广告语一样具有煽动性,经常使用一种文学语言来解释概念,往往在这些黑体字周围分布着各种华丽而精致的排比。罗列的名牌和产品也像杂货店,大量堆砌的名词和形容词经常让我找不到动词在哪儿。但我愿意将之理解为杂货店式的氛围,它们笼罩在“消费社会”这个本身就代表着五彩缤纷和混乱的概念之下,读者自由穿梭其中。这种特殊的写法让我很难理清这本书的写作路线,它似乎又是按照超市货架那样的逻辑,雨露均沾地整齐讨论了当代有头有脸的经济现象。
还有一点就是邀请性。书中涉及到的很多内容其实都是当代读者的日常生活,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本身就会不自觉地代入。鲍德里亚还专门问了很多问题,像是预谋好的等待提问。所以这本书读起来没那么一锤定音,因为你必须回答“是,我的确有这种消费行为”,然后才能进入作者的分析中。他有一种自信,即我们的生活已经在他的基本讨论之中。
#一等奖(1名)
ILSA推荐《自我技术》
作者:[法]米歇尔·福柯/汪民安编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译者:汪民安编出版年:-11-1
推荐理由(摘录)
《自我技术》是福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