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出现代科学,其实和中国人处事方式有关,和儒家思想关系并不大。
中国更注重实用性,所以善于进行经验的总结,在很多领域中并不会刻意求得新的突破。
01
中国古代思想方向和古希腊等地区有很大差异
很多人认为,中国古代是没有哲学的,不注重研究“世界”本身。这种观点的出现其实就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哲学和西方不太一样。
西方的哲学思路是从认识世界到改变世界,所以在最初阶段就会有很多关于世界本源的探讨。
但这些内容对于当时的社会来说没有任何的用处。以当时的技术水平来说,人民温饱都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探讨一些理论上的内容没有任何价值。
中国古代却不一样,我们更注重实用性,从改造世界开始,然后积累经验,更好地调整方向。
这种思路充分体现在诸子百家的学说之中。
比如,诸子产生于乱世,目的皆为结束乱世。针对当时的社会现象,也都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方案。
道家提出“小国寡民”,法家提出“重刑轻赏”,儒家提出“礼义道德”,墨家提出“兼爱非攻”,名家希望以精妙“诡辩术”来将兵国战乱代之以庙堂激辩,兵家希望以高超的军事指挥技术武力统一全国。
可以看到,任何一家都不是空谈理想的,而是皆有实质性的方法。至于这个方法有没有成效,那就需要用某一国来实践了。
02
中国古代的科技方向与西方有很大差异
中国的科学技术也主要偏重于实用性,而西方的研究往往比较抽象。
比如,阿基米德研究几何学、研究杠杆,亚里士多德研究运动等等方面,这些内容对于生活、生产并没有太明显的实质性帮助。
但中国在数学方面,我们研究的是粮仓的容积、禽畜的数量等等,往往将很多数学上的经典论证放在一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中,用以解决实际问题。
比如经典的“鸡兔同笼”问题,实际上就是对二元一次方程的研究。
这也就说明,中国的学术研究其实是被动的,因为我们需要,所以我们才会去研究。但这种研究也是非常高效的,一旦解决就会让我们日常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的改善。
西方的学术研究往往比较抽象,有主动性。他们不管是否有用,先研究出一个结果来,然后再考虑如何应用。
将思维都放在思考不确定是否有用的理论上,所以西方的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远远落后于东方的。
03
农耕文明的发达,使得我们更注重经验的总结
出于实用性的考虑,我们古代往往不注重为什么,更看重怎么办。只要有效就可以,至于为什么有效,编个理由也无所谓。
比如说求雨这件事,有一种方法是将烧好的灰烬,从山上洒下谷底,往往会伴随着局部降水的现象。
如果从现在科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灰烬吸收了更多的水分,水汽聚合的量多了,自然可能产生降水现象。
但古人显然是不知道这种情况的,但没有关系,不理解也不妨碍农民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求雨”,至于理由,编造一个神灵保佑就可以了。
从宋代开始,我们的农业技术其实就开始停滞了,后来很多科技类的书籍都没有发现太多的新事物,更注重的是对前代技术的总结和改良。这是因为依靠耕种技巧发展的农业基本上已经没有太多的进步空间,人们的生活其实已经得到了相应的保障。
而西方赶上了技术发挥作用的时代,人类实用技巧在生活、生产领域逐渐没有了上行空间,技术对生产力的提高就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所以西方在沉寂了几千年之后,终于走在了东方的前面。
如果从历史来看,中国没有自然发展出现代科学,其实只是和我们在很早的时间里就形成的生活习惯有关,是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所产生的的麻痹效果,并不是某一种思想、某一种学说所限制的。
科举制度不是为了选拔人才,同样也没有禁锢思想,功过需要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