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上千张这位资深图书编辑笔下的线

本文转自:上游新闻

“走,去画画!”带上自己熟悉的黑色双肩包,简易的折叠小凳,还有最重要的画板、纸笔,今年已经年过六旬的吴庆渝又出门了。在过去十年里,这样的动作她自己都已经记不清重复了多少遍。

从主城核心区的老十八梯、燕子岩、下浩,到周边的偏岩、塘河等等古镇,过去十年里吴庆渝都走了个遍。每到一处,她不断重复的都只有一个举动:择一处心仪之景坐下,摊开速写本,用最简单的线描勾勒出那些老重庆的烟火气。“10年,我起码画了上千张,这次选进书里的还只是一小部分……”7月5日,拿着由自己刚刚出版的线描写生作品集《老重庆线描》,吴庆渝跟上游新闻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这样的燕子岩你可能没见过

吴庆渝前去写生时燕子岩还有吊脚楼

吴庆渝和美术结缘很早。年她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毕业后进入了重庆出版社工作,随后就和封面设计、插图绘制等美术编辑的工作打了一辈子交道,也斩获了不少全国大奖。其中,像由她担任封面设计的《中国大足石刻》年获得了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二等奖,《外国名剧故事》丛书年在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中拿到了三等奖。

而画线描,尤其是通过线描来留住老重庆的烟火气,则是这位资深编辑退休后发现的“新大陆”。

重庆老街巷依山而建的特色也被吴庆渝画了出来

“就觉得画老房子非常有感觉。”吴庆渝笑着告诉记者,自己很快就爱上了这种用画笔把那些历史记忆和烟火气记录下来的感觉。“比如燕子岩、十八梯,我去画的时候老房子都还在,真的就是山城最传统的味道……”从《老重庆线描》一书的目录也能看出,占比最大的部分就是由南岸下浩、上新街、马鞍山、磁器口、土湾这些小地名组成的老街巷。

比如,在吴庆渝笔下,原来的燕子岩是这样的——蜿蜒曲折的台阶不断向坡上延伸,绿荫如盖的黄葛树连同着还有人在用的洗衣台、老藤椅,以及小盆景和吊脚楼……接连闯入眼球,浓烈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这样的燕子岩,现在是看不到了。”吴庆渝很庆幸,自己用画笔留下了它当时的模样。

画面转向老十八梯,还在用着老式台扇,有黄葛树倔强地从老房子地基里长出来的“苍蝇馆子”,也在吴庆渝笔下“活”了过来。当然,老重庆记忆中“躲”梯坎边、黄葛树下售卖凉粉、凉面的小吃摊,砖石砌成、略显粗糙的休闲小游园等等,也都被吴庆渝用最简单的黑白画面记录了下来。

新书收录的只是创作的一小部分

吴庆渝笔下的抗战历史遗迹

“天一亮就出门,一直画到天黑才回来。”吴庆渝说,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这就是自己退休生活的常态。画稿一天天增厚的同时,亲友甚至是写生时路人的赞叹和鼓励,都在不断增强她继续画下去的信心。

从年至今,除了主城的老街老巷,重庆区县的古镇,乃至贵州的一些地方,吴庆渝都用笔为它们留下了影像。“不出成书可惜了。”还是在朋友的鼓励下,把画稿出成书的想法开始在吴庆渝脑海中成形。

“最后选进书里的是多幅作品。”吴庆渝说,这些大多都是自己在年到年期间画的。在此过程中,吴庆渝也经历技巧上的自我升级。“现在回过头去看最初的作品,用笔明显比较简单,画面里也只有建筑。”

在她看来,后面各色人物的加入绝对算是不大不小的“考验”。

吴庆渝笔下重庆老街里的黄桷树

仔细看,在老街里穿行的既有扛着工具匆匆而行的工人,也有带着小狗闲适散步的居民,还有躬身在洗衣台边忙碌的女子等等。“人物加在哪个位置,怎么取舍,都需要斟酌。”吴庆渝说,这背后就是审美的眼光。“当然,这样的画画的时间也更长了。”吴庆渝说,像收入书里的跨页的作品,一幅自己往往要4天左右才能完成。

当然,吴庆渝带来的线描作品还有一大特点不能不提。众所周知,因山城的地貌特征,重庆的老街巷大多狭窄、陡峭,人走进这些老街老巷后,往往看到的都是其局部景致。而吴庆渝在不少作品中都通过艺术拼接的方式,用广角更加立体地来重现了这些街巷里的烟火气,读者看的时候身临其境感也更强。

“如果有机会我当然希望再出一本。”吴庆渝说,自己手里已经画好的线描作品差不多有上千张。“我还会继续画下去,”吴庆渝说,用这种简洁,但充满烟火气的方式为重庆留影,自己乐在其中,也相当有成就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3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