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手抄本到印刷书

从手抄本到印刷书

——《书籍的历史》

对于书籍我们并不陌生,从小到大谁的手里不曾捧读过书籍。历史在书籍中展现,让我们认识自己的渊源,也认知世界的博大,几乎所有的知识我们都是从书籍中得到的。

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是书籍的历史、书籍的起源与发展是怎样的呢?

那就启程吧,带着问题跟随作者一探究竟。

《书籍的历史》法国史学经典,详细探讨了15世纪到18世纪,西方关于印刷书从诞生到传播各个方面的问题,观点独到,史料详尽。是书籍史领域的经典之作。

这部书是由法国年鉴学派大师费夫尔和印刷史学者马丁共同完成的学术著作。

吕西安·费弗尔(LucienFebvre,-),年鉴学派创始人之一,是如今公认的20世纪史学大师。其法文作品包括《菲立浦二世和弗朗什孔泰》《土地与人类演进》《命运:马丁路德传》《全观历史》《拉伯雷与十六世纪的不信神问题》《为历史而战》等。

亨利·让-马丁(Henri-JeanMartin),曾任法国高等研究实践学院研究主任,著有《17世纪法国的印刷、权利与人民》《宗教、专制与阅读:至的法国》等。

一、造纸术、印刷术让人的思想成为书籍传播出去

书籍的历史:

年前后的西方,几乎到处都能看到一种很特别的“手抄书”。很快人们知道了,它是用活字和印刷机压印在纸上,或者是印在稀有的、薄薄的上等羔羊皮上。

当时的读者群是:修道士和俗教徒。

从罗马帝国崩溃到12世纪,这七个世纪里,以修道院为主力,其它宗教机构为辅助,几乎垄断了了书籍文化和书籍生产。这是“修道院阶段”。

12世纪末开始,西欧出现大学,俗教徒教育得到发展,并且有了专门的“抄书匠”。这被称为“世俗阶段”。

书籍是西方社会的新来者,作者说:书,服务于人类之后,“地心说”才第一次受到质疑。因为书籍,将西方某位学者的思考所得马上传播给其他同行。正如史学家米什莱所讲的书是“大思想家齐聚的会议”。那么简而言之:书籍是了解世界,控制世界最有效的工具之一。

纸张在欧洲的出现:从14世纪后半叶开始,意大利人改革了之前由阿拉伯商人带来的纸张,找到新的材料和工具,使得纸张销量大增。当时造纸使用的是旧布、破布,到年这种原料变得匮乏,许多地方政府禁止出口“旧旗子”。

年开始尝试植物性原料,直到年才有了将机械木浆混入破布造纸。年左右稻草被当作破布的替代品,正式广泛用于日常用纸生产。

欧洲印刷术的繁荣:14世纪,人们已经直到如何复制图像。将阴刻的金属片压在书籍的皮纸封面上,用以获取花纹,来装饰书籍。

14世纪最后15年,莱茵河沿岸地区,以及勃艮第公爵的弗兰克-弗拉芒地区,已有了活跃的雕版印刷工业,主要是为宗教教堂刻制小尺寸的宗教画。

15世纪初,出现一整类宗教色彩的流行画。很快,由一页纸,发展成用4开大小的纸张订成的小册子。基本是图案,文字很少,方便那些不识字的人,弄懂宗教的教义和所表达的含义。

在19世纪工业科技革命之前,欧洲一直使用整个活版印刷,数百年间,只有一些细节的更改和改善。这种技术可简化为三个因素:用金属浇铸的活字,油墨和印刷机。

值得注意的是,在年之后,人们已经以工业目的应用印刷术。最初只印制标语和小册子,然后是出版大部头著作。当印刷师傅普菲斯特首次把刻好的图案加到文本里的时候,书籍最终的样子出现了。与此同时,最早一批印刷师傅的学徒分散到全欧洲了,开始传授、传播印刷工艺。

15世纪和16世纪初,数量众多的连体字和缩写词慢慢被弃用,可能的一部分原因,就是想减少要刻制字冲,和压铸的字模数量。但从许多方面看,统一化和简单化的倾向,正是书籍和书籍产业演进过程中的特征。

大约是年的伦敦,在机械师沃克的帮助下,斯坦霍帕爵士设计出了一种,几乎为全金属结构的印刷机。直到今天,许多印刷工在做付印样的时候,还在使用这种机器。

此后,19世纪的机械革命开始大展身手。年11月29日,《时代报》的印刷工们正在准备用手动印刷机工作。主编约翰·沃克拿出了他在头天夜里,用机械印刷机印成的新一期报纸。并且,在这一期的《时代报》上,他自豪地写道,“我们今天这期报纸向大众展示了,印刷术自其诞生以来所经历的最大进步的实践成果。”他还补充道:“一个小时内,我们至少印了个印张。”

印刷术开始进入一个繁荣的、新的历史时刻。书籍也成为了思想的传媒体。

本书的作者在此着重地介绍了中国书籍的历史,让我们一起看看。

中国发明了纸张,并间接促进了欧洲活版印刷的发明。到目前为止,没有什么资料能够让我们推断中国在这一领域有比这更大的贡献。但是,在古腾堡发明印刷术之前五个世纪里,中国人就已经知道如何利用活字印刷书籍了。

中国是个典型的文学国度,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地方像中国一样,能够如此推崇学习,把读书尊为生命之源。它庞大的文学文化代代相承,越来越博大精深。从最早的文字资料我们能够推断出,自商朝(公元前——前年)开始,中国就有书籍存在了。

在古代,中国人使用龟甲和兽骨占卜。他们用烧红的刀尖使其爆裂,从中获得神谕。从这些龟甲和兽骨的碎片中,可以分辨出个不同的文字,中国目前仍在使用的8万个汉字正是来源于这些文字。

由竹片或木片做成的书籍使用了几个世纪。孔子也用它们来研究《易经》,传说他非常用功,穿书的带子都被磨损,断了三次,由此留下了“韦编三绝”的典故。

五十年前,在中亚沙漠中出土了现存至今最古老的中国书,也是木片和竹片组成的,内容有:词汇汇编、日历、药方集,还有关于丝路驻守部队日常生活的官方文件。其中大部分书籍上都标有时间,都在公元98年到年之间。

从这些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书籍方面已经有了进步:文字是用毛笔蘸墨写成的。但是,这些书籍体积庞大且沉重,将它们连起来的带子每断一次,竹片和木片的顺序就必然会弄乱。很快,灵活、轻巧,又不易撕碎的丝帛就取代了这种书简。

帛书宽约30厘米,用一个起支撑作用的木轴卷起来,木轴两端有装饰。跟我们这里一样,用来指这种书的名词,词义也为“卷”。

不过,丝帛十分昂贵,人们很快就开始寻找便宜的替代品。在摸索的过程中,先使用的是废丝,然后是更为常见的材料:破布,渔网、麻纤维、桑树皮。人们用这些材料,制成了一种浆,干了以后,可以用于书写。

在中国,所有好事都被认为是皇帝恩赐给民众的,这个传统是如此之强大。宦官蔡伦,他是皇家造纸作坊的主管。然而,可以肯定,在蔡伦之前,人们就已经在用纸张书写了。公元年,蔡伦向当时的皇帝递交了一份报告,介绍了纸张相关情况。于是,他就成了唯一被历史记住的人,而成千上万无名手工艺人的努力则被抹去。

除了在制作豪华手抄本的时候,纸张都代替了丝帛。但是,小尺寸的纸张(大概25厘米×45厘米)还是会首尾相连粘在一起,制成可以通过一个木轴展开或者卷起的长卷书画。这里,木轴起支撑作用。在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发现的部手抄本(公元5-10世纪末)分散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和英国国家博物馆。它们之中的大部分是书卷,但是,也有一些不同形式的书本,印刷术的发明应会改变这些曾经的书籍形式。

基督纪元开始之时,中国人的雕刻艺术就已经达到了令人吃惊的水平。从大尺寸大理石碑上阴刻的经典诗文,或道士和尚用来复制奇妙真言或虔诚者形象的护身印符上,我们就可以看到这一点。

拓碑,就是个复制文本和图像的好办法。如果说竖立石碑的最初目的是完整保存一篇诗文、纪念一件大事或者向某个人致敬。那它们同时也向参观者,提供了一个带走自己朝圣回忆的方式。

拓印技术从未有任何改变,这种快速廉价的复制方法充分发挥了其优势。因中国纸张柔韧耐受,人们可以通过用刷和捶打的方式,把纸张嵌人整个刻了字的碑面上去。纸张湿润后,可以深深透入石头的凹纹中,然后,用黑色或彩色的墨涂刷整个纸面。只有嵌入石头的部分跟墨没有接触。纸张一干燥,自己脱离石体,在深色的背景中,跟墨没有接触的这部分就以白色呈现。

最能确定,对印刷术诞生有推动作用的,是阳刻或阴刻印章技术的发展。跟西方一样,在中国,一旦找到合适的载体,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尝试。雕刻师越刻越勇,锐不可当,先刻出了祈祷文,后有小册子,然后是短小的宗教著作,或流行于大众的书籍:日历和词典。

今天先分享到这里,总结一下:

从手抄本到印刷书,纸张、活字和印刷机都是不可缺少的。每一项发明与创造都凝聚了人类的智慧和人文精神。在当今网络时代,书籍的外在形态与肩负功能都面临重大变化。此时,对书籍的历史了解是不是具有了特殊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27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