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设计的桥叫‘腾渊大桥’,是悬索桥和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悬索采用多股高钢丝,倒三角式的桥墩稳定性强。”在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东路小学的“DFD少年科学营”里,学生黄时润参加了“‘桥’夺天工”课题活动。聆听广东桥梁专家指导、到海心桥等实地研学后,他绘制出桥梁设计图,还搭建起桥梁模型。
今年暑假,多名东风东学子参与“DFD少年科学营”项目式研学活动,开展搭建桥梁、探秘蘑菇、识中药等活动。在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资源等指导和支持下,学校组织开展知识讲座、线上互动、实地研学等,最终让学生形成研究报告和研学成果。
“学校重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将科技创新融入学校特色教育范畴,坚持把科技教育作为推进综合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东风东路小学校长彭娅表示,学校采用环境熏陶、学科渗透、活动开展、实践探索等途径,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实践活动,激发其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让科学教育为学生插上创新的“翅膀”。
东风东路小学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发展特点和发展需求,融合科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开发了“三维双增”科学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突破与融合是其一大亮点。“我们以大单元的理念重新整合小学科学课程,突破传统学科壁垒,让学生窥见知识的全貌。”该校学校教务处主任罗逊毅介绍说,“三维”课程包括国家基础课程、主题式跨学科研学课程、专业社团课程。以课堂为主阵地的同时,学校还构建以“双增”为核心理念的科学课堂教学模式,即增加学生自主学习参与度的亲和课堂、增加学生高阶思维训练度的智慧课堂。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确定研究主题、设计并搭建机器人……在“未来社区智能快递机器人”科学项目式学习课程中,学校教师肖献华以快递送件的生活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学生们发现,在没有测定距离的情况下,机器人无法自行到达目的地。针对这一问题,肖献华通过流程图引导学生编写程序、搭建思维框架,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课堂还设置闯关环节“做中学”,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社会生活中的新问题,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只有在科学实践的广阔天地里,学生才能张开创新的“翅膀”腾飞。东风东路小学致力于打造优良的办学条件、完善教学设施,先后建成了“创客梦工厂”、科技长廊、AI劳作室等不同主题的科学教育设施。学生在更真实、更丰富的互动体验中,实现跨学科知识联通式学习。此外,学校已在77个教学班建成智慧教室。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效支撑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
东风东路小学以文化环境为科学教育的“助燃剂”。学校每年定期举办科技节活动,不仅有多种科学互动体验活动和无人机表演,还有中山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印鉴等“大咖”助阵,带领学生揭开科学的奥秘。在科学周活动中,学生还能聆听科学家故事、参加科学素养大比拼和科学擂台赛等。在浓厚的科学学习氛围里,学生们大展拳脚,进行小发明、小创造的大比拼。
学生岳胡灏予爱思考、爱创造。在上网课期间,他渴望制作出能够监督、提醒并陪伴同学学习的机器人。但岳胡灏予发现,机器人难以实现网页监控的功能。在学校科创社团指导教师陈泳瑜的鼓励和引导下,最终岳胡灏予利用红外传感器,对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时间进行监控,制作出网课智能伴读机器人。该作品获得年广州市中小学生科技创客电视大赛三等奖。
东风东路小学大力支持学生参与实体机器人等科技创新竞赛。目前,学校学生科创作品获得国家专利局颁发专利证书3项。在世界机器人大赛上,学生在VEX-IQ项目分别夺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同时在VEX-VRC项目取得一个三等奖。
中国教育报通讯员曾海盈记者刘盾11月11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