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中石油科技管理部以视频会议形式组织举办《中国石油炼油化工技术丛书》(简称《丛书》)首发式。中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杨继钢,科技管理部副总经理杜吉洲,炼油与化工分公司总工程师、石油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何盛宝,中国科学院院士徐春明,炼油与化工分公司副总经理邢颖春,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于建宁,石化院副院长胡杰、葛少辉,石化院兰州中心主任龚光碧以及各参编单位有关领导及代表参加。科技管理部杜吉洲副总经理主持首发式。
首发式上,集团公司高级专家于建宁介绍了《丛书》编写工作总体情况。石油工业出版社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雷平作《丛书》编写出版工作汇报。徐春明院士代表专家组作了发言。石油化工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何盛宝、寰球工程公司首席专家张来勇、辽阳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史君代表编写单位作了发言。随后举行了现场赠书仪式。股份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丛书》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杨继钢同志作了总结讲话。
成果经验有形化
提升行业影响力
《丛书》编写出版工作历时三年
是中国石油重组改制20多年来炼油化工科技成果的一次系列化、有形化、集成化呈现
《丛书》全面、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石油炼油化工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和技术水平,对于中国石油打造可传承、传播和共享的技术专著体系,促进自主炼化科技成果的对外交流与推广,提升中国石油炼化科技工作的行业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丛书》共包括11个分册,其中石油化工研究院牵头编写《清洁油品技术》《炼油系列催化剂技术》《劣质重油加工技术》《合成树脂技术》《合成橡胶技术》共5个分册,共计余万字,分别由何盛宝、马安、胡杰、高雄厚、龚光碧担任主编;同时参与编写《千万吨大型炼油技术》《百万吨级大型乙烯技术》《安全环保与节能减排》3个分册。在何盛宝院长的领导下,石化院专门成立出版工作领导小组以及工作秘书处,制定详细工作方案,院部各研究室、兰州中心、大庆中心共约余名专家和科研骨干参加编写工作。在编写及修改过程中,各分册主编高度负责,及时组织讨论、认真审查书稿内容、安排部署各环节工作,并亲自参加编写,每个分册召开专家审稿会至少3次以上,内容经过数十版次详细修改和精雕细琢才得以定稿。科技管理部以及石油工业出版社周密组织协调,保障了出版工作有条不紊高质量开展;多位老领导、行业知名专家、教授负责审稿、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为书稿编写与修改完善提供了有力帮助。
何盛宝在发言中指出,近年来,在集团公司的正确领导下,在科技管理部等总部部门以及炼化分公司、各炼化企业的大力支持下,石化院紧密围绕公司炼化业务发展需求,奋力拼搏、刻苦攻关,在清洁油品、炼油催化剂、重油加工以及合成树脂、合成橡胶技术研发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充分发挥了集团公司炼化科技创新主力军作用,已经成为集团公司炼化企业最可信任、最可信赖的技术支持力量。丰富的科研成果积淀是出版这5本图书的基础,出版成果凝结着石化院全体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相关炼化企业技术人员的集体智慧与汗水。在此,衷心感谢科技管理部、炼化分公司和石油工业出版社对丛书编写工作的指导;感谢各炼化企业、寰球工程公司以及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的积极配合与支持;感谢所有专家和作者的辛勤劳动与付出。
何盛宝表示,当前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在“双碳”战略目标下,炼化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也存在诸多新的发展机遇。目前,按照集团公司统一部署,石化院正在加快推进新材料新能源新领域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相信在“十四五”及未来一个时期内,石化院将形成更多高水平的炼化科技成果,并通过科技图书等载体形式与业内人士见面,助力中国石油持续打造精品科技图书,提升中国石油科技工作影响力,推动炼化技术进步和业务高质量发展。
中石油股份公司副总裁、总工程师、《丛书》编委会副主任、主编杨继钢对《丛书》出版首发表示热烈祝贺,向参与《丛书》编写工作的30余家企业领导、专家和编者致以诚挚敬意。杨总要求广大炼化科技工作者、专业技术管理人员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坚持“四个面向”,落实集团公司关于着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能源与化工创新高地的工作部署,深度融入炼化业务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进程,在炼油化工和新材料技术创新上不断取得新突破、新成果,为推动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力量。
撰稿:黄格省摄影:朱定安丁文娟编辑:侯丹诚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