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很老很老的孔老师说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看来有必要学习一下该如何学习,于是便读了这本《学习学习》。
——这个书名很有意思,你觉得它是一个动宾短语(即学习“学习”本身)呢?还是一个并列短语(就像咱们“讨论讨论”、大家“研究研究”那样)?
作者王专,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助理副总裁,新东方学习成长中心总经理……这些头衔他在书中没怎么提,只说自己是“一个学习的爱好者,也是学习的受益者”。
俞敏洪的序言里称他是新东方有名的学习者,“一个有学习精神的人,也是一个学习有方法的人”。
这样的人,对“学习”肯定很有一手——问题在于:他会不会留一手?
认真读完这本书,你便会感受到他百分百的真诚,“你能影响的人越多,你的价值越大。帮助别人,就是在帮助自己。在这方面不要小气。”
真正的高手,从来不担心别人学会自己的绝招。
王专的学习绝招是“知行合一成长体系”,心法为“知行合一”,做法是“写做合一”,具体而言,可称为“四步学习法”。
书的结构也很清晰,引言部分总体介绍,后面四章每章讲述其中“一步”。
第一,知识输入。
“输出”不好,往往都是“输入”的原因。
这方面想来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着切身体会,为什么自己那么害怕“写材料”?为什么孩子总是写不好、怕写作文?
归根到底,都是积累不够所致。
书中详细介绍了“阅读与听课”“观察生活”“搜索”三种常用的输入渠道,每一种都提供了很多具体的方法。
前两种似乎是“老生常谈”,但很少有人把“搜索”提高到同等地位。
王专用到一个词:搜商——通过搜索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原以为这个词是作者在这本书里造的,搜了一下(这也算现学现用了吧?),百度百科说这个概念的提出者是黄泰山,后来跨领域经济学家陈云进行了多次完善,另一个提出者陈沛还给出了公式:SQ=K/T(C)。
不必管那些复杂的理论研究,为什么要学会自己主动搜索、主动学习?王专说了大实话:
“如果事事都需要别人来带,将来就没人愿意带你。这样的你在团队里不是加速器,而是小包袱,人们更愿意把机会留给加速器,甩掉小包袱。更何况时间一长,一个人可能从小包袱成为大包袱,那就更会被别人甩掉了。”
这点,我颇有体会:前些年主要干文字类的工作,近年来则主要面对表格,从W(Word)向E(Excel)的转变中,我老老实实买了《和秋叶一起学Excel》,偶尔也去找操作视频来看,无他,怕成为包袱罢了。
第二,分类管理(卡片管理)。
这是整本书里,个人觉得最受益的部分。
这一章开门见山就说,“我们把写作想得太神圣了”,其实,比起创作作品,写作更应该作为思考的方式。
但现实的问题是,的确有不少人觉得写作是件比较困难的事,要长期坚持就更不容易。
作者拿锻炼身体类比,每个人制定健身计划的时候,都雄心勃勃,但大多数人坚持一段时间后就慢慢淡化、最终放弃了。如果找一个自己能接受的方法,比如骑自行车上下班,反而会比较容易。
“如果你能把要做的事情转变为不那么考验毅力的做法,或许坚持反而会容易很多。”
拍电影太难,拍短视频似乎人人都会;写作太难,何不大事化小——写卡片吧!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自己写卡片的方法(双区结构)、卡片的种类(观点卡、案例卡、方法卡),以及分类管理卡片的步骤。
积累了很多卡片之后,它们都可以成为素材,于是就可能有了更多的卡片组合、更广阔的思考空间。
王专有个很形象的比喻,“这些卡片就是我的乐高模块,可以用来组合出我想要的玩具。”
当然,积累卡片的过程需要坚持,书中对“坚持”的态度甚合我意——“不要苛责自己必须日日坚持,我们不需要有坚持癖”“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挺好的”。
读完这部分内容之后,我想到的是:有没有什么现成的卡片写作管理软件呢?
我马上进行搜索(看吧,我还是有一点点“搜商”的),对比介绍之后,选择了一款名叫“氢刻”的卡片工具,并安装了手机端APP。
初步来看,这个平台的优点是操作简单,支持多平台同步,缺点是免费版只能建立3个“卡片集”——我只能放弃每本书建一个卡片集的思路,改为“读书”卡片集下每本书一张卡片(目前不知道对卡片数量有没有限制)。
不知道您读完之后会不会有什么想法?或者有没有更好的工具可以分享给我们?
第三,构建体系。
卡片犹如一块块砖,我们的最终目的是要搭建自己的房子。
作者介绍了两条路径:画体系和写系列文章。
“画体系”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思维导图,还有更利于梳理各元素间关系的流程图。
写系列文章这一部分,围绕“如何让自己的观点更有价值”和“如何让自己的表达更清晰”两大问题,介绍了很多简单实用的干货——限于篇幅,诸君还是去书中看吧!
第四,实践应用。
“知行合一”,最终还是得落到“做”字上去。
作者没有长篇大论告诉我们“做”的重要意义,只是给我们分享怎样才更容易“做”的几个方法。
譬如“最小阻力原则”,譬如“构建更容易行动的环境”,等等。
这些方法,不仅适用于自己的学习,对家长教育孩子也很有启发。
你是不是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而殚精竭虑、苦口婆心,可结果除了制造更多的焦虑没有任何作用?何不换个思路,想想如何减少孩子学习的阻力、如何创建更适宜学习的环境呢?
就像作者提到关于培养读书习惯那样,我们与其向孩子不断灌输读书很重要的思想,与其强迫孩子赶快去读书,不如反过来看看自己,是不是总在用无声的行动告诉他们手机比书更有意思呢?
除了一目了然的结构、生动形象的语言之外,这本书还在最后附录了全书要点总结,并附赠了一份强悍的思维导图。
但正如作者所言,适合他的,并不一定都适合自己,不必完全照搬。
“爱学习,是一种态度;会学习,是一门技术。”
来,一起学习学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