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禹迹茫

公益爱心援助定点医院 https://m-mip.39.net/m/mipso_6169853.html

今日推荐:《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禹迹茫茫》作者:管成学;赵骥民。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二、兴修水利除害的历史业绩——中国古代的农田水利工程

漳水十二渠是古代劳动人民修建的有名的引漳灌溉工程。这一工程修建于战国初期。那时韩、赵、魏三家分晋,数魏国最为强盛。而魏国的富强是和它重视水利、修建这十二渠分不开的。

魏国当时有一个叫邺的地方(现河北省临漳县西),紧靠太行山,漳水流经全境。这里依山傍水,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本应该是个很好的农业区。但漳河却是条脾气古怪的河流。冬季,它只不过是一脉细流,潺潺湲湲。可是一到夏秋雨季,它万壑奔流,气势汹涌,常常吞没两岸农田房舍。为了对付漳河水患,邺地的人们想了很多办法。漳河却像一条难驯服的恶龙,仍旧年复一年冲毁房屋、吞没庄稼。正当人们苦于水患时,邺地的“三老”、“廷橼”等地方官吏、地主豪绅与装神弄鬼的巫婆却串通一气,造谣惑众,说漳河闹灾是“河伯显圣”,于是想出了一个馊主意,说:只要每年挑选一个美女,送给河伯做老婆,就可以使水患不起,民众安宁。就这样,在地方官吏和豪绅的操纵下,年年驱使老百姓烧香上供,并把美女扔进漳河,给河伯做妻。他们不但坑害良家女子,还借机向老百姓索取大量财物,进行分赃。天灾,人祸,使邺地人民贫困交加,无法生活下去。特别是那些有姑娘的人家,生怕自己的女儿被选中,只得背井离乡,四处逃亡。老百姓说:“水灾凶,河伯娶妻更凶。”人民畏官如虎,就是未逃走的人家,也是见官就躲。

邺地是一个军事要地,三家分晋以后,邺地夹在韩国和赵国当中,西边是韩国的上党(现山西境内),北边是赵国的邯郸(现河北邯郸市)。这样的地方,魏主文侯当然不想让它荒弃,于是派来了能干的西门豹去当邺令。

西门豹到来之前,廷橼、三老已经打发人分头对老百姓进行了一番恐吓。因此,西门豹到后,邺地空荡荡不见人影。偶尔有一两个农民,不等西门豹走近,老远就吓跑了。西门豹是个有决心做番事业的人,为了把事情弄个水落石出,他深入乡下访问调查。经过一番查访,终于弄清了所谓河伯娶妻,只不过是地方官吏和豪绅互相勾结,利用封建迷信搜刮老百姓钱财的一种罪恶手段。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又到了“河伯娶妻”的那一天。西门豹胸有成竹地和众人一起来到河边。

漳河浊流滚滚,岸上人群拥挤,给“河伯娶妻”的仪式开始了。一边是“送亲”的锣鼓、喇叭和爆竹声;一边是吓得发抖的“新娘”及其亲人的悲惨哭号。西门豹看着这一切,不禁怒从心头起。这时,乡官和巫婆见势不妙,满脸堆笑,向西门豹走来。西门豹不等他们开口,就装出很认真的样子,仔细端详哭得泪人似的“新娘”,然后摇摇头说:“这个姑娘长得不好看,烦巫婆亲自下河一趟,报告河伯,等找到美丽的姑娘再送去。”话音刚落,早有准备的随从便把作恶多端的老巫婆抛到河里。西门豹的这一着,使岸上的乡官们惊慌失措,谁也不敢吱声。观看的人丛中也发出轻微的骚动。那抛到河里的老巫婆在水中挣扎了一阵,就沉没了。等了一会,西门豹又非常认真地说:“这个老巫婆办事不力,怎么这样慢吞吞的,你们去人催催。”接着,又向河里抛了两个小巫婆子。廷橼、三老吓得魂不附体,惊恐万分,生怕落得跟巫婆一样的下场,都急忙跪下,“皆叩头,叩头且破,额血流地,色如死灰”。看到这些平日作威作福、不可一世的官吏丑态百出,顿时,老百姓欢呼起来。为了让大家彻底明白过来,西门豹又命令将其中一个三老抛进水中。波涛滚滚的漳河水顿时吞没了这个“河伯”的代言人。那一批廷橼、三老哆嗦地又跪着叩头,哀求道:“这都是巫婆干的坏事,求大人饶命呀!”西门豹对老百姓说:“看来,巫婆和三老是再也回不来了,他们兴风作浪,编造谣言,现在都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今后,我们要用被他们骗取的钱财兴修水利,为百姓造福。”

西门豹察看了漳水地势,请来魏国能工巧匠进行规划设计,同时征集了大批民工。在西门豹的带领下,经过辛勤劳动,开渠引漳,终于建成了十二渠系统灌溉工程。工程由西门渠进水闸、西门干渠和十二渠组成。据《水经·浊漳水注》记载,曹魏时期,在漳水10千米作12磴,磴相去步,令互相灌注,源分为12流,皆凿水门。这说明漳水十二渠当时已运用滚水堰和闸门控制用水。又据新中国成立后有关方面对十二渠遗迹考察,渠道的闸口在邺镇西15千米的西高榭村西北约1千米的漳河南岸。这一带土质坚硬,地势很高。渠道经过陡坡,渠水飞泻畅流而下,可以想象景象十分壮观。由于年代久远,闸口建筑已残缺不全,但闸口基石仍清楚可见。靠近闸口的渠道,保存到现在的还有一两千米长,虽经千百年淤塞,渠两岸还有9米多高,渠底18米多宽。据《临漳县志》一书记载,清朝时有一个叫吕游的人,也曾对西门渠作过调查,他在《西门闸记》中写道:闸口“两旁各砌以大石,历年虽多受冲击而未损坏”。这些考察,都说明曹魏时期的水利工程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十二渠建成后,能排能灌,大水时它分排漳水的洪流,旱时用它灌水浇地。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智慧。邺地有了十二渠,农作物产量一下子提高了好几倍。水利事业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魏国迅速成为战国初期的一个经济、军事强国,邺地也成了魏国的东北军事要冲。

都江堰

岷水丰盈富四川,“天府之国”美名传。四川,古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称。她的美誉是与驰名中外的都江堰水利工程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西部灌县城西,在岷江由山谷进入冲积扇平原的起点。它的设计非常巧妙,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一颗灿烂明珠。

在都江堰工程兴建之前,这里是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大支流,发源于四川省西部。它的上游源于绵亘的大山中,山高谷狭,坡度很大,急速的流水中夹着大量的石子和泥沙滚滚而下。当它流经灌县进入平原以后,流速迅减,石子、泥沙便在河床里淤积起来,河水容易涨到岸上。再加上每年春末夏初天气暖和,岷江上游许多大山上的积雪融化,雪水从四面八方汇集到岷江里,水量突然增多,因此很容易造成山洪暴发。洪灾一来,淹没庄稼,冲毁房屋,当地百姓不得不扶老携幼逃往他乡谋生,逃避不及的则被洪水淹死。而地形较高的地方,却灌溉用水难得,常闹旱灾。因此有时会出现一边涝一边旱的奇怪现象。这样的灾情差不多年年都会发生,因此百姓年年挣扎在痛苦和死亡的深渊中。

百姓盼来了李冰。李冰是历史记载最早治理岷江的人,据记载,秦昭王五十一年(前),派蜀太守李冰主持兴修都江堰工程。

李冰“能知天文地理”,注重实地考察。在都江堰兴建前,他就同儿子和老乡跋山涉水,对岷江沿岸一带的地形和水情作了详细的勘察。在调查中,李冰了解到灌县城外矗立在岷江东岸的玉垒山,每逢岷江上游山洪暴发,往往出现西边涝东边旱的情况。对这种现象,李冰认为用凿口分水的办法可使岷江上游的洪水减缓力量,顺应水流自然形势。为此,他决定把玉垒山凿开一个缺口,让洪流分一股到山的东边去,那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

分洪减灾是治理岷江的关键,凿开玉垒山是分洪减灾的必要措施。动工时,当地百姓踊跃参加,可是由于岩石坚硬,工程进展很慢,工具也损坏了不少。有些人垂头丧气,打退堂鼓。正在这时,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告诉大家,先在岩石上开一些槽线,然后在岩石四周堆上干草和树枝,点火燃烧,使岩体受热膨胀,再用冷水浇,岩石就会自行破裂,开凿就省劲多了。李冰知道后,立即吩咐大家照此办理。此后,工程的进展显然加快了。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把山凿开了。人们把凿开的缺口称为“宝瓶口”(因其形状像瓶口而得名),把开凿后和江岸隔离的石堆叫做“离堆”。

宝瓶口是控制内江灌区流量的咽喉,它整个引水通道的尺寸是:宽20米,高40米,长80米,与其前沿外侧的“飞沙堰”在运作上紧密配合。人们对凿开的宝瓶口寄托了很大的希望,等着洪水来考验。可是没料到山的东边地形较高,当年洪水来时,进宝瓶口的流量很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父子等人再次到岷江沿岸视察。经过反复察看地形后,他终于找到了新的方法,那就是在距离玉垒山稍远的江心里筑一道分洪堰,使岷江的水流在玉垒山前面分成两股,一股导入宝瓶口。

修堤筑堰,用什么材料呢?开始,他们把鹅卵石搬到江心,堆砌成一条堰。这样做,虽然能起分洪作用,可是不久就被江水冲垮了。他们又改用大石块,还是不行,只见大石块在江心被洪流冲得摇摇晃晃,不能稳定下来。还有什么好办法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李冰父子又约同几位老乡,第三次到岷江上游察看水情。他们沿途看到山上到处长着碗口粗细的竹子,许多房屋就用竹子做梁做柱,家具大都用篾片编成,又看见山溪里放着一些竹笼,里面泡着要洗的东西。溪水虽然很急,但竹笼却冲不走。这些现象使李冰联想到把竹子编成笼装卵石来筑堰:李冰的这一想法是很有道理的。因为成都平原是冲积地带,地面很松软,如用鹅卵石堆砌,松散的卵石经不起水的冲击,如用大石块筑堰,地面不堪重压,往往下沉或使堰体断裂:笼装卵石,层叠堆垛,互相密接,可以免除堤埂断裂的缺点,而且卵石之间有着适当的空隙,可使水缓慢渗出,减少洪水的直接压力,也就减少堤堰崩溃的危险。他向大家说明了这个打算后,大家都认为这个办法既巧妙又合理,也容易办到。他们编好了一批竹笼,装进鹅卵石先进行试验。试验基本上成功,只是竹笼投在水流湍急的地方仍不免有些摇摇晃晃。因此,他们又把竹笼加长加粗。竹笼编成环形,长10米,直径约0.5米。篾条宽约0.05米,内装卵石越密越好。试验终于成功了,加长加粗的竹笼在急流里,一点也冲不动。

铺设笼埂,下层很宽,往往由并排4—10条组成,堆叠上去越来越小,最上层只并排1—3条,成金字塔形状,十分牢固。岷江由此分成两条水道,在大堰西边的是岷江的本流,人们把它叫做“外江”;在大堰东边的水道,经过宝瓶口,通向长江的另一条支流沱江,人们把它叫做“内江”。大堰伸出一个尖头,指向岷江的上游,远望好像一个大鱼头,人们把它叫做“鱼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