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残酷人生,我们最需要的是在一起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m.39.net/disease/a_5449322.html

“心理学”和“心理咨询”可能是被社交网络塑造得最“彻底”的两个词。当我们越来越自主,并且越来越有“寻找自我”的需求时,社交网络上的各类泛心理学账号也随之兴起。

另一种关于“心理咨询”的塑造则来自于各类影视。主角们坐在沙发上,对面则是一位看起来让人放松的心理咨询师,两人的对话似乎拥有特殊的魔力,主角面对的困境在一来一去的对话中,逐渐被解决……

那现实中的心理学和心理医生是怎样的?

在一个非常无聊的工作日午后,我翻开了一本我以为会是非常无趣的书,书名叫作《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是一位名叫洛莉·戈特利布的心理咨询师所写的非虚构作品。

在翻开书之前,我以为它会是一部“心灵鸡汤”,但我错了,每个人都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的影子。

心理咨询师李松蔚老师也为这本书写了一篇非常动人的序言,在序言里,李老师说:“出来了,一切都没有变,当然不会变,一秒前和一秒后世界还是一样,咨询室没有变,钟表还在滴答滴答,咨询师还坐在沙发上看着你微笑,你看着自己。所有的痛苦也都还在,但你知道有些改变已经发生了。”

这本书,以及这篇序言又激起了我对心理咨询的极大兴趣。因此,我们和李松蔚老师聊了聊,他是如何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的,以及抑郁症、原生家庭对个人的影响等等话题。

这本书也入围了第一届“新周刊·刀锋图书奖”年度纪实作品。借着与李松蔚老师的这次“聊聊”,我们深入地走进了心理咨询这个行业。面对当下许多人都会有的孤独、无措以及混乱,我们应该如何帮助自己,也帮助他人?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该如何“在一起”。

《或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美]洛莉·戈特利布著,张含笑译

果麦文化丨上海文化出版社,-7

嘉宾

李松蔚

心理咨询师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

主持

钟毅

新周刊编辑

潘文捷

文化记者

内容节选01心理学与心理咨询

钟毅:为什么会选择心理学作为您的专业?

李松蔚:事实就是我第一志愿没有考上,所以去了第二志愿心理学。不过我觉得选这个专业可能冥冥当中也有一些对专业内容的考量,因为我自己在四川乐山待了18年,那里的人们好像没有太多对于自我或者是对于这种真实感受的体察。

四川是一个比较休闲洒脱的地方,除了打牌喝茶以外经常会觉得需要跟人有交流。我第一志愿是数学,我其实是更想去做比较偏纯理性方面的探索,但是后来选了这个专业之后发现还不错,尤其是心理咨询,它是可以跟人有一些深度交流的。

钟毅:您心理学专业的同学后面从事的方向大部分是学术研究吗?

李松蔚:心理学其实是一个很广阔的专业。它里边会有很多的细分,最大的分支就是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心理咨询算是应用心理学中的一块,也有一些人去做人力资源,去做教育,做发展的。

基础心理学以前可能和前沿科技结合得没有那么紧密,但是近些年因为人工智能发展出现了很多感知有关的基础研究,所以我的很多同学现在都是科学家。

钟毅:当时您学习的时候有没有哪个心理学家或者哪一个部分的内容让您觉得特别感兴趣,并且影响了您后来的职业选择?

《大小谎言》中,妮可饰演的瑟莱丝特和丈夫咨询心理医生。

李松蔚:我觉得有蛮多让我有兴趣的点,因为心理学里面实在是有太多方向,即使是心理咨询里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

不过我一直都没有找到什么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直到我读完书,也就是博士毕业后真正开始去做咨询的时候,我接触了一个流派,也是我现在主要做的心理咨询流派,叫系统式家庭咨询,我觉得和我心目当中最好的心理咨询很像。

用一种很通俗的语言讲,它的次数很少,只给有限次数的咨询,比如只有两三次。每一次除了要提很多问题,了解很多信息外,中间会休息一段时间,然后10分钟或者20分钟之后再见面,这时我会就刚刚讲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和反馈,比如怎么去理解它,以及接下来该怎么做,总之最后一定是会给到非常具体的指导。然后下次我们再见面的时候你就可以告诉我,你尝试了这样的做法之后有什么样的进展。

我觉得这种方法让我觉得很安心,因为它会让人觉得,每一次咨询都在给到确定性的内容,让那个人可以去尝试,让事情有所推进。很多时候长程的咨询需要花很多精力去做教育,所以我在学工作方式的时候非常期待尽量的短,每次给的东西尽量的聚焦。

潘文捷:所以它是系统式地为家庭来解决问题,是一家人都过来?

李松蔚:对,它主要是针对家庭,但有的时候可能也会有不太一样的设置,比如说我在大学里工作时,大学生可能跟家人已经不在一起生活了,所以我们会有一些替代的方法,比如说一个研究生写论文遇到的困难有可能是跟他导师之间的问题,所以我就会问他,你导师是怎样帮助你的?

很多人没有想过,导师还要帮助我吗?他甚至都没有想过这件事情里还有其他人,所以系统咨询至少会让一个人看到,你的问题不只跟你一个人有关,你其实是在一个系统当中的。

02

心理咨询的职业承载可能就是“我还在”

钟毅:中国的心理咨询业现在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是不是北上广深这种地方接触到的资源会多一点?

李松蔚:对,其实有一个大众经常用的词语叫心理医生,也是从西方翻译过来的,因为在过去经典的心理治疗里,很多的心理治疗师和医生是不分家的,找他们的人都叫病人(patient)。

可是在中国,我们的《精神卫生法》有一个明确的区分,所有的精神科医生和心医院里工作,如果大家要去找医生或者是心理治疗,医院里找心理科,和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心理咨询不一样,因为它是为已经诊断出来的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服务的。

所以,《精神卫生法》规定,医院里的职业只能叫心理咨询师,英文叫counselor。顾名思义,它提供的是一种咨询的服务,就像我们生活中的法律咨询、留学咨询。

《无间道3》中的陈慧琳饰演的心理医生为陈永仁提供治疗。

心理咨询其实是很贵的,我认为它不是一个必需品。它更像是人们的生活到了一定的阶段,有了一定经济能力和空闲,去雇用一些专业人士帮自己解决生活当中的麻烦。

医院的心理科做心理治疗,其实也有价格的限制,医院去做心理治疗,可能一个小时不超过块钱,是大部分人可以承担的价格,因为国家希望所有有困难的人都可以用很低的成本去接受这样的诊断和医疗服务。

潘文捷:也就是说,去医院的这些人是真正被诊断出得了病的人?

李松蔚:对,当然如果一个人被诊断生病了,他其实也可以同时再去接受心理咨询,只不过心理咨询在我们的分类里不太承担医学上的意义,而在国外,医疗和心理咨询基本上是放在一块的,就像这本书里看到的洛莉,她受的医学院教育,一开始想当医生,是后来才去做心理医生的。虽然她不开药,但是她看了很多病人,并且把治病这件事放到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原则上。

钟毅:既然聊到这本《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可以说说您最开始是怎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