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今天举行的上海市“全国科普日”活动暨上海科普电影周启动仪式上获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蒲慕明正在领衔编撰一本与“中国脑计划”相关的科普书籍,这项工作已经持续了一年,目前编写工作尚不能令他满意。
“中国脑计划”相关科普读物的编写难度在于这是一本包含了脑科学、脑疾病、类脑研究等研究范围的科普书籍,迄今为止还没有哪本神经科学相关科普读物在这个尺度上做过阐述,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相当于要把认知功能神经的基础研究及其应用科学,以及它们与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写得透彻、深入、又能让外行看懂。
为了写好“中国脑计划”相关科普读物,蒲慕明组织学生翻译了英国神经科学家斯蒂芬·罗斯十年前所写的科普著作《大脑的未来》。史蒂芬是蒲慕明认为的神经科学领域最好的科普作家,他还没有看到过哪个人写神经科学的现状和前景比斯蒂芬更好。
写科普文章比写论文难,蒲慕明从大学时期就这么认为。大学期间,他曾先后两次接到导师交给的翻译国外书籍的任务——一本是《汤普金梦游记:近代物理探奇》,另一本是《趣味的科学实验》。因为翻译的成功,他收获了赞扬,萌生了对科普的兴趣,也深知要写就一本好的科普读物之不易。
迄今为止,蒲慕明已经翻译了四五本外国科普读物,他认为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科普作家,不妨从翻译外国科普大师的作品开始做起。“你要让不是你所在专业的人知道你在说什么,是需要技巧的,这种技巧是需要学习的。”蒲慕明说。比如在《汤普金梦游记:近代物理探奇》中,天文和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借用一位银行职员的视角,解读近代物理发现。读者和主角一样都是科学门外汉,因此阅读起来会特别有代入感。
蒲慕明认为,国内高级科普读物市场缺口很大,所谓高级科普读物,就是给有一定知识背景的人看的科普书籍,比如“中国脑计划”相关科普读物就属于这一范畴。在国外,这些书往往是畅销书,因为它并不仅仅告诉人们科学上有什么新的发现,而是向公众传递一种思维方式,这比普及知识更重要。
作者:沈湫莎
编辑:金婉霞
责任编辑:顾军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