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衡:文有二京赋,奇智耀中华
居深圳,去龙岗会友,车过坂田,突然看见有一条街名为“张衡路”,于是,脑海中瞬间涌出了两个意象,一是《二京赋》,另一个便是大名鼎鼎的“候风地动仪”。
网传,早在几年前,在中小学的历史教科书中,将张衡和地动仪的相关内容都删除了,原因据说是经过历代无数人的复原和制作,都以失败而告终。
所以,现在的科学家们对他的这项创造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产生了极大的怀疑,为慎重起见,遂作出这样的选择。
对此,我不是专家,自是没有发言权,只是觉得一个流传了两千年的记载,一个中华民族颇为骄傲和自豪的发明,一个被新中国地震局沿用了几十年的标志,就这样消失了,很是感到可惜。
但转念一想,如果这项成果真是空穴来风,是当时之人杜撰而成,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当然是应该删除之,但是,我凭直感认为,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科技从来就不受重视,一项发明给作者带来的荣耀,远不如一首小诗来得直接,所以,应该不会是故意作伪欺世。
记载是确凿的,现在的科学家们造不出来也是肯定的,所以,我就作这样的猜测,张衡造的这仪器,也许,就是一个玩艺儿,或者就是一个模型,起不到预测地震的作用,在一个偶然之时,与西北的地震有了巧合,于是,被记载了下来。
可以肯定的说,如果不是张衡在当时就有很高的声名,肯定不会有这样的记载,要是一般工匠或无名之人,弄了个这地动仪,在史书上是找不到其踪影的。
张衡,字平子,东汉南阳人,历郎中、太史令、侍中及河间相等职,晚年任尚书,于62岁时逝世,北宋时追封为西鄂伯。
在现在人们的心目中,张衡是一位科学家,其实他的头衔很有一堆,如天文学家、地理学家、数学家,发明家等等,这些都可是于科学类,但他却有一个其他科学家很少有的头衔,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文学家。
张衡出身世家大族,祖父为光武帝时的蜀郡太守,张衡从16岁开始游历,后在京师洛阳入太学,他天资聪慧,五经六艺无所不通,且兴趣广泛,尤喜算学、天文等科学,这在时人眼中,是一位才高又谦逊的青年才俊。
他主要是生活在汉和帝年间,这是东汉王朝难得的一段好时光,社会安定,政治清明,人称“永元之隆”。
作为世家子弟,张衡对当官从政似乎并不感兴趣,他多次被举孝廉而不受,公府征召而不应,只是做他喜欢做的事。
正是在此期间,他笔耕十年,殚精竭力,写下了名扬千古的《二京赋》,史载其为“精思博会,十年乃成”,创汉赋“长篇之极轨”。
……
“汉氏初都,在渭之涘,秦里其朔,实为咸阳。左有崤函重险、桃林之塞,缀以二华,巨灵赑屃,高掌远跖,以流河曲,厥迹犹存。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岐梁汧雍,陈宝鸣鸡在焉。
于前终南太一,隆崛崔萃,隐辚郁律,连冈乎嶓冢,抱杜含户,欱沣吐镐,爰有蓝田珍玉,是之自出。”
……
二京,指汉之西京长安与东京洛阳,张衡的这两篇文章,竟一写十载,可见他写作态度之严谨,不过,从他这两篇赋来看,的确是汉赋中的佼佼者,大气磅礴,引人入胜,不仅辞章华美,读之朗朗上口,而且想象驰聘纵横,铺张扬厉恢宏,绘景状物,生动具体,洋洋洒洒,蔚为大观。
这是两篇典型的歌咏城市之美的大赋,如同班固的《两都赋》一般,是当时的时尚,文人都以能写这样的篇章而自豪,但是,在我们那个时代,张衡是作为正面形象被宣传,怎么可能写这等美化封建王朝的作品,于是,在注释上便写有一笔,“作赋以讽谏奢侈淫逸”,我一直对此不知所云。
这两篇赋在文学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它首先同被选入《昭明文选》,张衡也与班固一起,被人称为“班张”,为汉赋之代表人物,位“汉赋四大家”之列。
游都邑以永久,无明略以佐时;徒临川以羡鱼,俟河清乎未期。感蔡子之慷慨,从唐生以决疑。谅天道之微昧,追渔父以同嬉;超埃尘以遐逝,与世事乎长辞!
……
相比于《两都赋》这样的大赋来说,我更喜欢的是作的一些清新小赋,如上面这篇《归田赋》,是表现他田园隐居的作品,这是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第一篇描写隐居之乐的小赋,自此以后,才有了后来诸多的类似名作,如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
值得一提的是,张衡对故乡的感情是相当地深厚,他后来是在家乡归隐,而且还专门写有一篇《南都赋》,从中也可看出,他对家乡的热爱。
作为一个东汉时的学人,他似乎对当时万千的“经学”并不太上心,因为在他的作品中几无遗迹可言,按说张衡是太学生,应该走的是一条经学之路,但是,他却将那玄幻的抛弃,而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