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书数量看中国文明的广度究竟是地方性文

在历史领域,曾出现过一种看法:所谓的世界性文明,或者说对人类有突出贡献的文明,必然在其文明的书籍中,具有大量科技、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资料,比如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拿破仑的《拿破仑法典》(民法典)、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从这方面看,中国似乎算不上世界性文明,因为中国所有的史书都是“政治史”或“宫廷史”。事实真是如此吗?

正确认识“世界性”与“历史”的概念

首先,我们要先明白一个概念,即世界性文明,并不是自古就有,所谓的世界性,最早只能从大航海开始之后才算,更严格一点说,在全球化实现前,不能说哪个文明是“世界性”的,所有文明都是“地方性”文明。

其次,认为中国所有的古书都是“政治史”或“宫廷史”,在极狭隘的视角上看不算错,但要放在逻辑自洽的角度看,对中国古书的整体判断不正确。

站在狭隘的视角看,中国古代的经典著作,特别是古代史书,着墨重点是帝王贵胄的家史及其精神嬗变,这一点不错。一般经济、军事,包括数学在内的科技类书籍始终没有被重视过,以至于在中国文明的价值体系中排名末位。

但是,站在更高的层次看,中国古代经典书籍数量之大,超乎一般人的想象,即便某些类目的书籍占比很小,但绝对数量却不低,与中国自己相比较显得少,跟与其他文明相比未必少。

另外,史书和经典著作不能与所有资料等而视之,有些类目的书籍没有被总结,散佚在历史的角落,有些则根本就没有流传下来,它们也是文明的一部分,应当给与其相应的地位。

中国古代科技类书籍

用“浩若烟海”形容中国古书的类目和数量,一点都不夸张,其中关于农学、数学、工程、药学的著名文献不算少。

远的不说,仅从宋代开始,就有沈括的《梦溪笔谈》、元代王祯的《王祯农书》、明朝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以及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些书籍质量上乘,都具备世界级的水平。

《天工开物》

我们以《天工开物》为例:17世纪的宋应星,有意识地将其著作《天工开物》系统化,这本书分为18章,每一章讨论一种工程技术,包括冶金、制糖、造纸、纺织、染色、种植等等,完全称得上工业革命前工程技术和手工业的集大成者。法国19世纪的汉学家斯塔尼斯拉斯·朱利安(儒莲)对《天工开物》赞不绝口,推崇备至。很难说法国的百科全书没有受到《天工开物》的影响。

《中国科学技术史》

到了20世纪,英国人李约瑟(JosephNeedham)写成的大部头《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andCivilisationinChina)共7卷24册,其写作资料大部分出自中国史料的记载。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任总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共有30卷,每卷至少60万字,至多万字,其中的专门史19卷,分为数学、物理、化学、天文、水利、机械、建筑、交通等等。

这部被称为《大书》的巨著,其资料主要来源不仅是各类史料,还加上了考古实物。这里有一个简单的推理:如果没有足够的史料,能编出关于中国科技的超级著作吗?

中国古代经济类书籍

说中国文明不注意经济,完全是无稽之谈,对中国人来说,耕、战、货(经济)同样重要。早在《史记》中就有《货殖列传》,其后的《汉书》有《食货志》,此后正史必须附有关于国家经济情况的《食货志》。这些《食货志》就是考察中国经济历史的基本材料。

《通典》

中国对经济的重视,除了《二十四史》中的《食货志》,还有大量补充资料,比如“十通”,分别是唐朝时的“三通”——《通典》《通志》《文献通考》,明朝时的“续三通”,清朝时的“清三通”和《清朝续文献通考》)。“十通”类的政书包含大量经济理论和数据,全面刻画了古代的经济活动。

正史和通典类的书,只是经过专业人士汇编的官方著作。如果以“史料”的数量而言,各种未经提炼的档案、奏章、方志、家谱、碑文、笔记、甚至小说等,也有不可胜数的经济活动记载。这些文献数量之多,散布范围之广都足够惊人,只要有动力去提炼这些原始史料,就能重新塑造中国古代经济形态。仅就资料翔实度来说,没有文明如中国一样面面俱到。

中国古代军事类书籍

中国历史中有大量的战争实践,诞生了无数军事书籍和资料。早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就有兵家,专门谈兵法、战略和战术。

最著名的《孙子兵法》,至今在整个世界历史中都是军事名著。在中国古代,对《孙子兵法》的注释和分析汗牛充栋,光是这些注释就能发展出一整套军事学体系。

《孙子兵法》至迟于公元7世纪时传到外国,对整个亚洲文化圈产生了巨大影响。欧洲在18世纪首次将《孙子兵法》翻译成法语,20世纪初又翻译为英语。孙子的著作在外国军事学者中极受重视,美国国防部一直把《孙子兵法》列为军事院校推荐读物。

中国军事书籍绝对不是《孙子兵法》一枝独秀,而是百花齐放,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截止汉朝时,兵书有“五十三家”,文章篇,图43卷。其中“兵技巧”13家,篇。所谓的“技巧”——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者也。可见,“兵技巧”指的就是军事训练以及军事器械。

《武经总要》

除了春秋战国,后世兵书撰写依然没断。托写在战国,实际成书于西汉的《六韬》、唐朝李筌的《太白阴经》、唐朝李靖的《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都是各朝代的代表名著。

如果说旧兵书更注重博弈类的“战略”,那么宋朝曾公亮和丁度一块编写的《武经总要》,就是军事学的百科全书,中国古代军事集大成之作,不仅记录战略、战术,还写了大量的器械图谱和训练方法,这是目前研究古代冷兵器战争的最可靠官方史料。也是在这部书中,明确记载了火药,提供了中国发明火药的证据。

《武经总要》

到了明朝,由于抗倭和北方前线的战事,中国兵书进入一个新阶段,比如明朝茅元仪编辑的《武备志》,它是前代兵书的汇总,原创价值虽不如《武经总要》,但内容更详尽,篇幅达到了令人咋舌的万字。

地方性与世界性辨

中国传统史学确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4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