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不动手里的书来听听复旦同学们的阅读方法

暑假期间,小管推荐了一份管理学人书单和一份科技书单,前两天收到留言:

“书都很棒,但来不及看,怎么办?”

“大家都是怎么啃下这么多书的?”

本期,我们邀请了几位热爱阅读的复旦同学,说说他们平时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关于选书,他们有什么原则?阅读这件事,又对他们有怎样的影响?希望本期“学霸分享计划”能对你有所启发。

你有哪些读书习惯?

郭紫玉(复旦管院本科生)

我个人的习惯是读书一定要坐着,不能躺着、趴着,在学校就坐在书桌前面,在家里可能会坐在沙发上。

首先别的姿势对视力不好;其次坐着是有助于集中注意力的:读书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但绝对不能当作散漫轻松的事来对待,因为它需要很大程度上的注意力的集中;第三个原因就是坐着会增加做笔记或者勾勾画画的欲望,如果是躺着卧着等等,人会很不自觉地自己降低对记笔记的需求,往往会神不知鬼不觉地萌生一个想法:这个地方好像也没什么必要记笔记,这样会造成很大的损失,读书的价值就被削减掉了一部分。

李清扬(复旦管院本科生)

最喜欢的阅读场景是周末下午和无课的周中下午在咖啡馆里听着歌晒着太阳读书,学校附近、徐汇区、静安区有一些很舒适的咖啡店,当然还有管图阳光房的沙发。

不过我读书最多的空间是交通工具,十号线来往城区的时间很适合一个人专心读书;飞机和长途火车则更是黄金时间,打开飞行模式戴上耳机再打开机上的阅读灯,我每次出行都要带三本书,来回的飞机上各一本。

佟洪皓(复旦管院金融硕士项目)

我不是很喜欢随意性,因为读书就像是做运动一样,都有一个热身的过程,你需要时间才能彻底进入状态。所以我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天抽出特定的时间来读书,比如临睡前或在图书馆时。

詹正恺(复旦管院本科生)

我最喜欢的还是在书桌上左手一本地图册,右手一本历史书,相互对照着阅读,还可以放一点这个历史时期的音乐,沉浸感极强。

你有哪些阅读方法?

郭紫玉(复旦管院本科生)

读书的时候会抄写,会自己写一些评论,如果是读古书的话还会随手批注。读完书之后会写字左右的书评和读后感,这个字数是因为上高中经常买的活页纸两页正好能写字左右。如果真的很喜欢会写比较长的总结式读后感,然后创作一些由书里内容引发联想的东西。

李清扬(复旦管院本科生)

非虚构作品会看的更快,也很少做笔记,不过有的事件/人物会结合Google或者Wikipedia做更深入的探索,也许花的时间和收获比读书本身还长;诗歌会一行行细读,好的句子和篇目会做摘抄或是圈点,有趣的典故神话也会做个记录;小说则介于二者之间,读的不慢不快,既会摘录,也会做平行的进一步探索。

在读完一本书之后,会把一些摘抄上传到豆瓣,并且写一段短评,如果印象特别深刻还会写作长评,我觉得这是对一本好书的尊重,也是我自己读完一本书之后表达的窗口。

王雅雯(复旦管院GMiM项目)

我不喜欢强行要求自己读很深奥的书,这样很容易拖延。我会从我很感兴趣的书入手,这样就会很有动力看下去。重要的是找到一个契机,感觉就和听歌一样,读书如果也能找到一种情绪/情感共鸣,就会很有动力读下去~

詹正恺(复旦管院本科生)

我目前喜欢的阅读方式是在ipad上用APP阅读书籍,因为能随书随时做电子笔记,这些电子笔记还能被其他读者看到并点赞评论,我同时也能看到其他读者的精彩笔记,具有良好的交互性。总体阅读体验较好。另外我也会晒一些简单的书本摘录放在朋友圈,跟大家分享我喜欢的部分。

朱汶轩(复旦管院本科生)

我会给自己泡一壶暖暖的红茶,半躺在梧桐树荫下的摇椅里,读一本马克李维的小说,是生活里“偷得浮生半日闲”般最美妙的事,真的会让我感到生活无比幸福。

当然并不是所有书都适合这么读,读经典、学术、专业类的书籍我会在书桌前边读边做笔记,有时内容看不懂我也会翻来覆去反复翻看,不懂的问题可以请教相关领域的教授。

你会如何选书?

郭紫玉(复旦管院本科生)

会根据我某个时期的兴趣所在,在读了一本书之后进行横向或纵向的拓展,选择和相关话题的、或者是同一作者、同一流派的书籍进行阅读。

印象比较深刻的两次选书,一次是我读了五个版本的阮籍传记和一本诗传,另一次是先读了《追风筝的人》后又读了《群山回唱》和《灿烂千阳》。

李清扬(复旦管院本科生)

我在豆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