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医学源远流长、成就斐然,古代医学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很高的水平。而如此高的医学成就与当时的医学教育高度发达是有着必然的联系。
古代早期巫医不分,到春秋时期,传统医学开始从迷信医学进步到理性的经验医学,但医生依靠基本的医学经验知识,自由行医,没有接受正规的医学校训练。从秦到魏晋开始有医疗机构的设立,但设立的目的是为皇室和官僚服务的,并没有医学教育和研究部门,这一时期主要还是采取师带徒的形式培养医学人才,尚未形成专门的医学教育机构。
自魏晋南北朝开始,经隋唐时期演进和基本医学教育制度的确立,至两宋时期获得较大的发展,制度较为完备,初具规模。
宋代的医学教育在北宋前期,发展比较缓慢。宋仁宗以后,以范仲淹为代表的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兴科举,振教育。宋代的医学教育正是沐浴着这股庆历新风成长起来的。但官员日益增多,冗员、冗费等问题日趋明显,反而限制了医学的进一步发展。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变法,改革教育制度,太医局教育走上正轨。宋徽宗时期宋代的医学教育取得了极高的地位。
但到了南宋时,虽仍然设立太医局,开展医学教育,进行医学考试,但医学生人数一缩再缩,医学教育更是处于边缘化地带。
宋代医学教育的发展和变化有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及科技文化背景密切相关,以文治国的政策、繁荣的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提高都为这时期宋代医学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同时前代医学教育成就在宋代得到了很好的继承、积累和发展。
一、政治与经济背景
“重文”的立国政策
宋太祖赵匡胤公元年通过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巩固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防止割据势力的东山再起,彻底改变唐末五代以来的武人跋扈的局面,成了宋代初期统治者所有政策和策略的出发点和归宿。“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个时期诞生的故事。
“重文抑武”也就成了宋代统治者的治国方针,并为宋朝历代皇帝所遵从。宋太祖提出“宰相需用读书人”宋太宗则指出,要“以文化成天下”,宋真宗也曾作“劝学诗”等等,这种以文治国,以名利劝学的政策,很快在宋代形成风尚,整个社会充斥着崇文的气息。
为博取功名,世人汲汲进取,朝廷也给予士大夫优厚的待遇,一朝登榜,衣食无忧。宋朝科举制度也更为完善,大批士大夫通过科举跻身官宦,使得宋朝历来有“冗官”之称,士子居官位,便有优厚的待遇,官员数量的增加,行政事务却难以以同样的速度增加,官宦无事可做,又不愁生计,加上印刷术的发明运用使书籍的获得又相对容易,于是私人藏书读书之风大盛,士大夫便有充足的时间精力和条件广泛学习各门类的知识。
宋代的知识分子群体呈现出一专多能的整体特征,宋朝整体重文,宋代医学及教育的发展自然也无法脱离这一时代背景。
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
北宋时期,社会经济关系出现了新的变化,完成了自唐朝中叶开始的土地占有方式和剥削方式的变革。地主阶级主要以购买土地的方式来占有土地,以前的贵族官僚按等级世袭占田制在长期演变的过程中基本上消失了。
宋初实行的实物地租,使农民对生产的支配权更大了,生产积极性也更高了。同时宋代的手工业、商业、外贸水平都达到了历史新高,各手工业的作坊,规模之大,分工之细都超越了前代,城市商业活动更加广泛,行业规模与种类更多更细了海外贸易非常发达,从明州、杭州可通日本、高丽,由广州、泉州可通东南亚以至阿拉伯各国。
宋代社会经济的快速恢复、发展和繁荣为宋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作了必要的准备,同时也为医学的发达繁荣创造了物质条件。例如,在时人张择端反映当时宋代的经济文化发展的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在拥挤的人流、熙攘的街道中,作者笔下描绘了至少家中医药店铺,分别是“赵太丞家”、“刘家药店”以及“杨家诊所”。
宋代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繁荣,为医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密度如此之高的药铺和诊所,正是当时社会中医事业蓬勃发展的真实写照。
二、科技与文化背景
科技水平的提高
宋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高峰,大量的科学发明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辉煌呈现都集中于宋一朝。
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使得不管是统治者还是个人,甚至一些知识分子都比较重视对科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