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创/深圳商报记者聂灿
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开始,一场场名为大夫第深夜图书馆的文化快闪活动在深圳南山科兴科学园大夫第古建筑内登场,活动为期七天。
此次活动由深圳南山书城正中企业服务联手举办,以打造“科技+人文”活力社区为目的,主题为“灯火夜微明,书香氤氲浓”,并邀请作家举行阅读分享会。活动以科兴科学园大夫第快闪书店为主体为观众精选呈现超五百本优质书籍,同时组织策划了系列专题阅读沙龙、二手书捐赠互换、线下打卡赠书、人文交流等活动。
“大夫第深夜图书馆”快闪亮相
科兴科学园大夫第是古代文官居住的府第,属清代康熙年间的赣派古建筑,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由正中集团从江西九江迁移至深圳南山科兴科学园内。房子的一砖一瓦、一石一木皆按原样拆解、复原。
4月23日图书馆正式开放当晚,深圳市作家协会罗亚平带来了以“阅读深圳,跟这座伟大的城市一起成长”为主题的首场阅读分享会。作为《深圳样本》的主笔,罗亚平在三百多年岁月的科兴科学园大夫第里,带领现场观众回顾了四十年的深圳经济特区历史,解析了这座城市的阅读文化有无和兴起。
4月24日,深圳行政学院副教授陈新华带来了“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为主题的阅读分享会。陈新华曾著有《百年家族——林徽因》《留学旧踪》《留美生与中国社会学》《中国留学教育通史晚清卷》等。
记者获悉,4月29日晚19:00,艺术生活科技店店长罗宇红将聚焦《寻梦中国传统色,品味故宫里的色彩美学》一书,与观众进行阅读分享。
“风雨琳琅: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活动现场,陈新华就林徽因建筑学研究的学术路径、学术理念和在场读者做了分享,同时也剖析了百年未有大变局的背景下,林徽因以及民国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探索予当下的价值和意义。
林徽因究竟是什么样的面目?结合经历和作品,陈新华认为,她有一个基本立场,即“我的主义是要生活。”
陈新华认为,林徽因是属于本土、传统的。她对中国现实问题始终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体到林徽因建筑学研究的历程,陈新华谈到:“如果按照时间线索来梳理林徽因的建筑学的研究,可以看到她的研究重心以抗日战争胜利作为界限,前后有着明显的不同。抗战胜利之前,她和梁思成的研究工作基本是围绕解读营造法式和撰写中国建筑史展开。抗战胜利以后,他们的工作重心就转移到以北京的规划和建设为主题的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当中去。如果各用一个词来总结林徽因在抗战胜利前后两个阶段的学术工作,前一阶段或许可以用‘整理国故’来总结,后一个阶段则应该是‘开创未来’。”就林徽因的学术道路来看,她的“整理国故”也是为了“开创未来”,为了从历史推演到现在,推演出中国建筑的现代形式,这背后是她一以贯之的,作为一个民族主义者的学术立场。
在《风雨琳琅》这本书中,陈新华也专门谈到了林徽因和梁思成在建筑学研究上的重要观点:“‘建筑意’成为林徽因对建筑学界的一大贡献。林徽因和梁思成不仅仅是埋头记录尺寸和方位的建筑师。在他们眼里,古建筑是‘技术与美’的结合,‘在光影可人中,和谐的轮廓,披着风露所赐予的层层生动的色彩’,更是‘历史和人情的凝聚’。这样的‘建筑意’,穷思千古,正所谓不仅用科学家的头脑,而且用中国人的心。”
陈新华认为,建筑的意义在于收容了每一个人的情感和记忆,甚至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历史、文化最直观、真实的体现。它关乎的是“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在世界文明史当中的位置”这样的大命题。从这个角度而言,林徽因和梁思成当年的学术探索,仍可以烛照当下,因此具有宝贵的现实意义。
审读:谭录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