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版权和著作权文告就产生于福建,是南宋时期由著名理学家朱熹的学生祝穆发布的。
祝穆晚年在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麻沙镇水南村,编刻《方舆胜览》《四六宝苑》被当地书商大量盗印。他通过官府,发布文告,严禁盗版。这一年是宋嘉熙二年(年),发文的官方机构是两浙转运司和福建转运司。这比《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著作权的原始形式发生于15世纪后期”早了两百多年。所以,现在重温建本图书的历史,是很有意义的。
历史源远流长
建阳刻书,萌芽于五代,繁荣于两宋,延续于元明和清初。作为福建刻书业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古代出版史上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
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概念:什么是建本?建本,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广义指的是,以刻书中心建阳雕版印刷的图书为主要代表的,包括八闽各地刻印的古籍刻本。狭义的建本,则指的就是建阳出版的古籍。建本又被称为麻沙本,有时又称闽本,就是福建刻本,表明建阳的刻书业,代表了福建刻书业的主流。
那什么又是建本文化?建本文化,从内涵来说,就是受建本古籍的影响,而在古籍编撰、出版、印刷以及图书流通与收藏等方面所产生的文化现象。其中最主要的,是图书的版式、书体、文字、插图、雕版印刷的工具、材料、纸张、技艺,古籍版本与图书目录等等;从外延来说,指的是受建本古籍内容方面的影响,在传统学科的各个领域,诸如宋明理学(其中最重要的是朱子学)、书院文化、传统史学、古典文学、医学、编辑学、民俗学和方志学等方面所产生的文化现象。
建本文化,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独特现象,始终植根于福建、建阳这一片沃土之中。而作为建本文化的物质载体——建本图书而言,则无远不至,流传海外,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技艺影响至今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建阳刻本在封面、版式、字体、插图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宋以前的书籍,没有封面(书名页),书名一般只出现在卷端首行,作者题名则在书名之下。
现存最早的图书封面是至元三十一年(年)建安书堂刻印的《新全相三国志》。封面中绘“三顾茅庐图”,上为横书“建安书堂”,中有“甲午新刊”,上下有花鱼尾。此后,又有建安虞氏刻印《全相评话五种》,其中《三国志平话》封面图案与建安书堂本极其相似。其余几种,版式也与此类似。至正十六年(年)刘氏翠岩精舍刻本“新刊足注明本广韵”,八个大字是书名;上面横书“翠岩精舍”是出版单位。左边竖排“至正丙申仲夏绣梓印行”署明出版时间,右边竖排“五音四声切韵图谱详明”是编纂体例,已经有了在图书封面上作广告的创意。
建阳书坊创造的这种有书名、作者、出版单位和时间的封面,引领全国的潮流,在各地得到效仿和普及,并沿用至今。
由于书工的书法造诣和师承对象不同,建本采用的字体是多种多样的。如有仿宋徽宗瘦金体的南宋初建阳刻本《周易注》《晋书》;有仿欧阳询体的“汤注陶诗”本等。但总体而言,宋代建本的书体多似颜(真卿)体和柳(公权)体,如宋刻本《周礼》《礼记》,以及黄善夫刻印的《史记》《后汉书》等,其书体的间架笔势和笔意,均在颜、柳之间。其特点是结构方正,笔画严谨,锋稜峻峭,瘦劲有力。
我们现在被广泛使用的“仿宋体”,它的来源就是宋建本版刻字体。由宋徽宗赵佶发扬光大的“瘦金体”,在南宋初建阳的刻本中曾经大量使用这种书体,20世纪20年代中华书局根据这种建本版刻字体创制了“仿古仿宋体铅字”,用以印刷其所出版的书籍。这种字体直至现今印刷事业还在使用,称为“仿宋体”和“长宋体”。
在正文中加插图是历代建本的一个重要特点。主要特征是上图下文,以图辅文。历史上,最早将儒家经典配上版画插图,使文字古奥的典籍得以通俗化,以便读者阅读的,是南宋时富于创新的建阳书坊。传世的刻本还有《六经图》,“纂图互注”诸经诸子等。
传播贡献广泛
建阳刻书业以其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在中华文化传播史和文化发展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影响,又由于图书自身的传播力量,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宋明以降,建阳刻书世家余氏、刘氏,以及清代四堡的一些刻书家,都有到外省刻书的事例。特别是元末明初,福州的陈孟才、陈伯寿和莆田的俞良甫等,应来华的日僧之聘,东渡扶桑,传播刻书技艺。在中日文化交流中,福建刻工做出了重要贡献。
刻书业的繁荣,促使大批建本图书向各地传播,在中国文化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从宋代开始,福建科举文化高度发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刻书业的繁荣。在科举制度下,科考应试之书市场需求巨大,因此,编刻科考应试之书一直是建阳刻书业的一个重点。
刻书业的繁荣,对朱子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也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日本清水茂教授指出,福建地处偏僻,在宋代竟然学者如林,人才辈出;闽学更成为道学中心,主要和福建出版业的兴盛有关。
建阳刻书业在中国文化史上的贡献,还可以从福建刊刻的史学、文学、科技和中医典籍等方面的众多图书在中国文化史的上地位来认识。
历史上,福建刻印的史学著作种类繁多,内容丰富。二十五史几乎都有刻本,其中,现存最早的《史记》单注本(裴駰《集解》本)、两家注本(裴注与司马贞《索隐》合刻本)和三家注本(裴注、司马贞注与张守节《正义》合刻本),均出自建阳书坊。
古典文学中,从先秦文学到明清小说,举凡《诗经》、《楚辞》、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和戏曲,建本图书都应有尽有。著名文学家如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人的诗文别集,福建均有刻印,有的还不止一版。
值得注意的是,明代建阳刻书家对通俗小说的创作和出版做出了很大贡献。明代,建阳书坊刊刻的小说、戏曲数量之多,居全国之冠。孙楷第《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收录明代建阳书坊刊刻的通俗小说多达30多种。在现存世界各地的建本《三国演义》约30多种,90%以上都是建阳刻印的,现代研究明代小说,几乎就是建阳刻本的研究。
建阳许多书坊主人在翻印名著的同时,也自编自刻通俗小说,出现了熊大木、余邵鱼、余象斗等一批书坊小说家。熊大木的《北宋志传》是历史上最早描写杨家将故事的长篇小说。其《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则是最早描写岳飞事迹的小说,至今还存有建阳书林清白堂刻本。历史上最早的短篇公案小说集,是万历二十二年()建阳朱仁斋与耕堂刻本《全相百家公案全传》。
福建古代还出版许多科技类著作。如农业方面,我国现存最早的植物学辞典——宋麻沙本《全芳备祖》;世界现存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宋慈的《洗冤集录》,元、明两代都有建阳书坊刻本问世。(方彦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