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陆陆续续地读了18本书。其中有一些是出版社寄给我帮忙推广的书籍,一些是我自己本来就想读的书籍,还有一些是朋友推荐的好书。
从这些书中我看到了优质的书籍是怎么编写的,也看到了质量一般的书籍是怎么去表述的。
我看到了不同学科、不同年代、不同表述方式下的书籍所呈现出来不一样的观感。
在这半年里看的书籍涵盖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哲学。根据个人阅读感受做了5个分类。5分是我认为经典且会重读的书籍;4分是经典但不会重读的书籍;3分是有所获益但不算理想的书籍;2分是个人认为获益不多的书籍。1分……暂时没有(直接不看了)。
基于个人的知识局限性,对书本理解的透彻程度不同,对书籍的分类纯粹是个人感受。
个人评分:5分书籍
由于个人的阅读兴趣在于条条框框非常清晰、逻辑严谨的书籍,那教科书无疑是我喜欢阅读的书籍类型之一。今年年初读了三本类似于教科书的心理学书籍,分别是《心理学导论(上)》、《社会心理学》、《亲密关系》,另还有三本社会学书籍,分别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和《生育制度》,以及《棉花帝国》。
《心理学导论(上册)》生物、发展与认知心理学
这是一本心理学的教科书,书中罗列了大量心理学知识点及其研究实验。心理学导论的上册主要介绍的是进化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以及认知心理学,下册在图书馆没借到。
本书编著人是戴维·迈尔斯,本书是在他所编著的《心理学》一书的缩减版,并且分为了上下两册。
由于是教科书,本书中涉及的知识点非常多。其主要围绕个体的生物性、意识和心理的双通道发展、以及个体的学习、记忆、思维、语言、智力等多个维度展开解释。书中所介绍的概念都是经过历年来的心理学家实验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具有极大的参考性。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其实是第一章的“运用心理学进行批判性思考”。学习要保持谦逊、好奇和怀疑的态度,不盲目相信所提供的结论。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学习态度。
如果对个体心理感兴趣可以读读这本书。
《社会心理学》
还是戴维·迈尔斯所编写的书籍。本书主要是从人的社会性的角度,描述社会对个体思维和行为带来的影响。
社会是怎么对个体的信念、行为和态度带来影响的,以及在这些影响下,个体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动。
我们为什么会对他人产生偏见,为什么会采取利他行为,以及在什么情况下我们会认为他人有吸引力,在第三部分社会关系中找到找到解答。
这本书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是个体在群体中,为适应群体的共性而对自身行为和观念作出的微调。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调整了自己的行动,行为会改变态度,态度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行为。
《亲密关系》
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介绍的是广义上人际关系中的亲密关系。它不仅仅针对爱情,也有对友情的描述,不仅仅针对异性,也有对同性关系的描述。这本书描述的是在亲密关系里的全过程,包括相互吸引、相互依赖、产生压力和争执、权力的斗争,以及亲密关系的结束。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有大量的数据和研究分析,得出结论后的又再进行反思,通过不断的推测和调查,以推进这些学科研究的严谨性。
《江村经济》
《江村经济》是费老的博士论文,其围绕的是“江村”(化名)的风土人情以及其经济发展。
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乡村,依然保留着许多旧时的风俗,而在面对着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冲击,手工蚕丝的制作已经不符合国际化的产品需要,而在这样的形势下,该如何进行乡村改革,不单单是劳作形式的改变,还关系到人文和生产、分配等多个社会发展进程。
本书就从中国农民的消费、生产、分配、交易等体系,对中国农村进行了一次具体且相对客观的描述。
在这本书里,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费老对数据的严谨,以及事无巨细的表述。作者并没有为了凸显自家的文化底蕴而自圆其说,而是将甚至最基本的、甚至是全球统一的风俗习惯,都以一种最朴实、最容易理解的方式去表达,几乎没有一丝一毫的偏颇。这样的学术态度非常让人敬佩。
《生育制度》
这本书主要论述的,是一个家族内部的“小社会”的运行系统。
生育制度不仅仅是生育,还包括了生育后家族的绵延、抚养者之间的关系、抚养者以及其扩展的家族成员的关系,以及所生育的后代的发展和约束。
在这个小型的“社会体系”中,就足以体现大量的社会文化以及习俗传承。
我们在这样的风俗和传统内久了,这些传统和风俗向来只会以“正常”二字出现,却难以描述它有多“正常”,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条条框框,在社会学家的笔下一一重现,看起来那么熟悉,表述起来却有另一番感悟。
《棉花帝国》
读完整本书,有种读了一遍资本主义发家史的感觉。
整本书以棉花这种农作物为基线,讲述了棉花从一种普通的作物,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下的一把锋利的“镰刀”,收割了殖民地的廉价劳动力,也将这倚靠暴力获取的成果流向了全世界。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对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区分。通过对战争资本主义、工业资本主义和全球资本主义的区分,可以看到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是如何为了更好地获取资本而进行不断地改革,从奴隶制变化成工作制,从手工业逐渐走向工业,从欧洲的国家贸易逐渐走向了全球化发展进程,每一步都有它血腥暴戾之处,也有它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和新的认知。
个人评分:4分书籍
《乡土重建》
这本书出版在年,距今已七十余年。
费老通过他的仔细研究和对我国风土民情的细腻观察,对这一系列中彼此的差异以及各自的优劣都做出了对比和分析,表述非常简洁有力。
我们总说以史为鉴,但除了人性依旧以外,社会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无法从过去借鉴的程度。
单独站在两者之间的差异去看,而忽略背后的历史因素以及文化差异,是难以找到借鉴的地方的。而费老的书,总是会从最根本的乡土文化出发,直达根源,让人看了以后了解得更清晰,阅读体验畅快无比。
《非理性的人》
这本书讲的是西方哲学从对理性的研究转向对非理性的人的探索的过程。是从希腊文化中对理性和理型的执着,从对抽象概念、普遍意义的探寻,逐渐将眼光下放到具体的人的过程。书中介绍了四位存在主义大师,分别是基尔凯格尔、尼采、海德格尔和萨特。
在这些研究人具体生活的哲学家之后,心理学和经济学也在非理性人的概念上不断进行深入研究。而这些探索人的实际存在的哲学家们,无疑是非理性人这个概念的先驱,也给后世提供了非常多的思考路径。
个人评分:3分书籍
《人类简史》
这套书买了好几年,刚到手的时候翻了下,发现碎片化的标题让我很不适应,一度以为是自己知识面太窄了,所以才看不懂。
今年陆续又有人推荐看这本书,于是又一次翻开看。
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在书中确实罗列了许多知识和数据,天文地理、生物历史无一不涉猎。
但看完后会有一种感觉,作者只着重提到了人类"集体想象"下所构建的社会体系,国家法律法规制度等,至于其余零碎的知识,由于它们的出现和消失都缺乏逻辑性,且过于碎片化,连做笔记都非常困难。
只能说,知识的广泛程度让人很惊艳,但也仅停留在对作者知识面广泛程度的崇拜。
《米拉的猜想》
这本书想要借鉴《苏菲的世界》去用给青少年儿童启蒙的故事的形式去讲解社会学,内容都是有料的,然而有点东施效颦,故事性太弱了。
关于社会学的干货知识很多。从社会学的概念,到社会对群体道德、心智、情感、性别特质、个人选择等都有提及。
作为一本入门书籍,它确实起到了广泛介绍的作用。我们日常随波逐流地跟随社会观念去行动,去追捧哪种美的准则,去焦虑哪些物质或思想上的匮乏,其实暗中都在被社会的潮流思想所裹挟,但我们是可以跳出这些条条框框,去反思哪些潮流,去特立独行,去进行独立思考。
《世界在书店中》
这是一本散文集。在《世界在书店中》这本书里,13位作家讲述了他们对于书店的印象,在那些狭小阴暗的古董书店里、或是楼道旁的独立书店中,在夹杂着烟味、潮湿水汽的书里,所迸发出的思想之光。
当年的书店没有如今的大数据系统,没有打字机,没有灯火通明的楼道,读书人却始终怀着一颗明亮的、炽热的学习之心。
《财富、贫穷与政治》
这本书从地理、文化、社会、政治因素四个方面去阐述了财富不均的原因。其中就分析了地理因素给国家的初始财富积累带来的影响;文化因素给民族或国家带来的教育程度、以至于科技和经济的发达程度的影响;社会因素给国家或民族带来的歧视或优待,对其民族发展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政治因素对社会贫富差距所造成的影响。
这本书确实罗列了很多数据,但是带给我的新知实在不多,更多的是一些我们已知信息的组合。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
不确定自己有没有真正地看懂。但“有限与无限的游戏”给我的感觉很像”单次博弈“和”多次博弈“。
作者很用心地从时间、社会、文化、权力、语言、性、疾病、死亡、战争、自然、机器等各个主题中去厘清怎么做是“有限游戏”,怎么做是“无限游戏”。
有限游戏被包含在无限游戏之内,有限游戏是无限游戏的一部分。
“有限游戏参与者在界限里游戏,无限游戏参与者与界限游戏。“
无限游戏似乎是一种更宏大的游戏观,它指引人们不要单纯看眼前短浅的得失,而是着眼于可持续的多次博弈。维持游戏,也能够维持得益。
《观影疗心》
从图书馆里借来的这本书,让我走进了电影与心理学的领域。
这本书里通过10位心理学家的阐述,分析了10部电影,分别是《杀死比尔》、《危险方法》、《洛丽塔》、《放牛班的春天》、《一一》、《盗梦空间》、《香水》、《弗里达》、《阿飞正传》、《心灵捕手》。
在这10部电影里,有9部都在暴露人性的阴暗面。对爱的渴求,对社会认同的渴求,仇恨、挣扎、内疚、报复与利用、侵蚀与疼痛。无一不令人恐惧,令人难以忘怀。而令人恐惧的,正是正视这些看似光明美好的生活下的阴影。我们都渴望美好,都趋向于美好而逃避阴暗与不安,但越是逃避,那黑暗面就越是明显,直至遮盖掉光明。
个人评分:2分书籍
四本我觉得阅读质量比较一般的书籍,分别是《爱的勇气》、《安心老去》、《不被洗脑的个思维习惯》、《越过内心那座山》。就不一样介绍了(也因为没怎么写读书笔记)
《安心老去》是对我国老龄化现象的调研,比较适合莘莘学子做论文素材使用。
《爱的勇气》依然是岸见一郎炒阿德勒心理学的冷饭,对阿德勒心理学各个维度的解读。
《不被洗脑的个思维习惯》是思维习惯的合集,老生常谈,但又并非每一条都能记住或者用上。它相当于一本思维字典,对少儿和青少年学习更为适用。
《越过内心那座山》说实话在看的时候多次哽咽。让人难受的是作者在集中营里非人的生活,以及积极面对生活的态度。即使面对恶劣的生活环境,我们依然需要转换思维去好好生活。
总结完毕
以上是上半年阅读的18本书籍。谈不上推荐,但确实是需要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