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钱三强点名要的人,两度担任北大校长,

原北京大学校长

中科院院士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著名的核物理学家

……

84岁的陈佳洱老先生

响当当的头衔很多

但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高大上

更愿意称自己是劳动人民

因为他始终忘不了年的那个春天

邓小平说出的那句话

“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

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

从到

改革开放的四个十年间

中国以惊人的发展速度实现了辉煌巨变

如果要问陈佳洱先生

您这一辈子中

对哪一年印象最为深刻?

老先生一定会回答:年

中国迎来了科学的春天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那次大会对全国广大的知识分子而言

是明灯,是号角

是精神上的巨大鼓舞

饮冰十年,不凉热血

郭沫若在《科学的春天》一文中写到

让我们张开双臂

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全国名代表参加盛会

也是在大会筹备期间

邓小平听取武汉大学

査全性教授的建议恢复高考

一大批学子得以依靠知识改变命运

那一年,43岁的陈佳洱

被钱三强从汉中山沟沟回到北京

参加了大会

并作原子核科学技术规划

大会上的每一个字

陈佳洱都记忆犹新

邓小平发表讲话

要培养一批杰出的、

世界一流的科学技术专家

特别是青年科学技术专家

陈老越听越激动

甚至流下眼泪来

会后分组讨论时

他分在北大、北医那个组

同组的有周培源、张龙翔、侯仁之等先生

陈佳洱发言时感慨说:

“我错过了最好的科学创造的年华”

在座的科学家们都笑了

当时年近70的流体力学家

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和理论物理奠基人之一

——周培源

指着自己斑白的头发和脸颊上的皱纹笑问:

“你看,他都说自己老了,那我们怎么说?”

一句话,让陈佳洱重燃了热血与斗志

在今后的岁月里,

包括陈佳洱在内的所有科学家们

心中的劲头像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想要打个漂亮的翻身仗

他们树雄心,立大志

争分夺秒把失去的时间补回来

书写了

整个中国科技现代化进程中的“加速度”

01

年,陈佳洱出生于诗书世家

他的父亲是儿童文学家陈伯吹

被誉为“中国的安徒生”

母亲是钢琴家

叔叔陈汝慧是作家、教育家

这样的家庭耳濡目染之下

陈家的子弟个个成才

陈佳洱成为了核物理学家

他的堂弟陈佐洱是一名外交官

陈佐湟是一名音乐家

堂弟陈佐湟▼

父亲的文学作品伴随着陈佳洱

度过了他颠簸又快乐的童年

从书柜里找书阅读

是他小时候最爱的事情

从《阿丽思小姐》到《波罗乔少爷》

从《华家的儿子》到《火线上的孩子们》

陈佳洱把父亲创作的儿童文学看了个遍

在所有书籍中

父亲创作的长篇叙述诗

《伟人孙中山》给他留下了最深的印象

时隔半个多世纪

书中少年孙中山与母亲的

一段对话仍让陈佳洱记忆犹新

孙中山问母亲

“人的一生到底有什么意义?”

母亲说:“光阴如烟,如同做梦一场。”

孙中山坚定地说

“我要珍惜宝贵光阴,干一番事业。”

那一年,陈佳洱6岁

但在幼小的心灵中

“珍惜光阴,干番事业”的种子

就在那时已经种下了

父亲陈伯吹▼

父亲爱文学

但更爱的是数学

在那个中国遭受侵略的年代

他不止一次对幼小的陈佳洱说

“如果不是家里清贫

我会去念数学

用科学富强祖国。”

陈佳洱6岁那年的一个夏日

雷电交加,他被吓哭了

父亲告诉他

这是阴电和阳电相遇时放电的结果

为了哄笑儿子

陈伯吹用绸布和玻璃摩擦

让纸人儿在玻璃上“跳舞”

让儿子明白了摩擦生电的道理

父亲生动有趣的“游戏”

让陈佳洱慢慢爱上了科学

他带儿子去看《发明大王爱迪生》

还有一次,下着大雨

他打着伞带儿子去观看电影《居里夫人传》

陈佳洱和父亲、母亲▼

电影至今让陈老印象深刻

影片中居里夫人用手

在八吨的沥青里淘出溶液

前后实验多次

终于结晶了0.1克镭

有人找到居里夫人,

说你可以拿这个申请专利,

成为百万富翁,

居里夫人坚定地拒绝了

“我的发明,属于我的祖国,

更属于全人类。”

她不仅没有申请专利

还将镭的提取方法公之于众

陈佳洱深受震撼,父亲告诉他:

“居里夫人的祖国波兰

因为科学技术落后而遭受侵略

中国也一样

你要像居里夫人学习

耐得寂寞,献身科学

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

陈佳洱迷恋上了搞小发明

他和同学一起制作收音机

组建“创造社”

科学具有伟大的美

他把居里夫人当作自己的榜样

走上了一条与父亲截然不同的

探索科学的道路

少年陈佳洱▼

02

新中国成立不久

全国掀起科技兴国热潮

年仅16岁的陈佳洱在父亲朋友的建议下

考到东北老解放区的大连大学学习

当时报的并不是物理系,而是电机系

“我那时候对电有兴趣,

国家要强大,需要发展工业”

因缘际遇

陈佳洱碰到了刚从英国回来的

国际著名光学专家王大珩先生

他在大连大学主持普通物理实验课

以严格和高难度著称

要想得到一个代表优秀的五分非常困难

而那一学期,陈佳洱得了三次

当时王大珩建议建应用物理系

而大二的陈佳洱正好赶上了

从此正式走上了物理研究之路

年,由于全国院系调整

陈佳洱和同学全部调到东北人民大学

(后来的吉林大学)物理系学习

王大珩先生▼

命运偏爱草蛇灰线

陈佳洱在报考大学、毕业时

两次与北大擦肩而过

却在“两弹一星”的契机中与北大结缘

年,中央决定实施“两弹一星”战略

一大批优秀的科技工作者以身许国

同时,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第一个

原子能人才培养基地——物理研究室

从当时全国高校中抽调了一批科学家

负责组建工作

这其中,就有陈佳洱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

——朱光亚教授

不久之后

陈佳洱也被调往北大协助建设物理研究室

陈佳洱与朱光亚▼

物研室建立之初只有6个人

几乎都是德高望重的学界泰斗

不到21岁的陈佳洱是唯一的助教

老师们决定考验一下他

交给他两个任务

一是为原子核人才教育基地招生

二是根据教学需要建一个实验室

为中国第一批原子核物理专业的学生

开出第一轮原子核物理实验课

为了这两个任务

陈佳洱经历了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夜

甚至在实验室放了一张床

从早到晚拼命干

实在困了,就躺一会儿

醒来接着再干

就这样,陈佳洱带着五六个新同事

从无到有,在仅仅半年的时间里

排出所有需要做的实验

建立起中国第一个原子核物理实验室

这是陈佳洱在北大的第一件工作

却出于保密需要

不能提起北大

只能对外宣称“信箱”

年,“信箱”正式成为

北京大学原子能系

后来又改名为技术物理系

03

国家号召向科学进军

陈佳洱决定做加速器

用加速器产生的高能量粒子

轰击原子核、变革原子核

当时唯一有的

是一台从苏联进口的

25兆电子伏电子感应加速器

不但加速能力小

也不适合研究核物理

在物质资源缺乏、技术落后的年代

对国家的真挚热爱就是一种生产力

陈佳洱将一些年轻教师和学生组织起来

照猫画虎地做起30兆电子伏电子感应加速器来

靠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精神

竟然成了!

是学界走向开放的一个重要节点

之前派出的学者都是去苏联、东欧

这一次中英双方第一次

互派访问科学家进行学术交流

陈佳洱作为新中国成立后

第一批公派留学生、

物理学界的青年杰出人才

由北京大学推荐

来到了牛津大学的原子核结构实验室,

参加串列加速器的调试工作

随后,表现优异的陈佳洱

被送入全球顶级的实验室

——卢瑟福实验室交流

英国科学家劳森为了试一试

中国年轻科学家的深浅

抛了一个难题给陈佳洱:

在世界上最先进的加速器

等时性回旋加速器中,

离子束从离子源出来以后,

90%都神秘消失,

这些离子究竟去了哪里?

年轻的陈佳洱决定

为中国人争一口气

这个看起来饶有趣味的题目

解答并不那么轻松

因为在加速器的中心区里集聚了

所有不同电荷态的各种离子

也是空间电荷效应最严重的地方

还存在各种非线性的有害共振

情况极为复杂

研究很难下手

他设计了一个微分探针

探测微观的空间中

粒子的运动规律

近一年时间过去后

陈佳洱终于解开了失踪之谜:

一是从离子源出来的离子束的发射度

跟加速器中心区域的接受度不匹配

二是卢瑟福实验室中

三个扇形的加速器会形成共振

叫做越隙共振

这两个原因造成了离子损失

陈佳洱在卢瑟福实验室▼

卢瑟福实验室中

没有人证明过这一点

所以当陈佳洱将研究结果提交上去的时候

他们纷纷伸出大拇指

称陈佳洱是“谐波加速之王”

尽管圆满完成了考验

但陈佳洱清醒认识到

仅凭他一个人的力量

无法改变国际对中国是

科技弱国的刻板印象

转机发生在年10月16日

英国家庭的电视机中

正在直播大选的新闻

突然,所有的屏幕都暂停了

出现了一行字幕:

“中国今天爆炸了一颗原子弹!

英国人纷纷向陈佳洱证实消息的真实性

陈佳洱连夜从牛津坐火车到伦敦

向中国驻英国大使馆确认了消息

在返回牛津的火车上,

有位英国老太太问陈佳洱:

“你们现在有了原子弹,

是不是要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啦?”

陈佳洱斩钉截铁地回答:

“中国绝不会首先使用原子弹,

也不会对没有原子弹的国家使用原子弹!”

那一刻,陈佳洱感受到

国际对中国有了发自内心的尊重

转眼到了回国前夕

研究能力出色的陈佳洱

获得了国外学者的尊重与认可

也曾收到留在国外的邀请

但陈佳洱信守承诺回到了祖国

当国外同事问他为什么坚持回国时

陈佳洱的回答出乎意料的单纯:

派我去的目的就是要回来造一个先进的加速器

现在既然我掌握了等时性加速的基本规律

我当然要回国了

朴素的言语下

是无法磨灭的情怀

04

年,陈佳洱回国

他主持的北大等时性回旋加速器项目

获批了万元的资助

就在这位踌躇满志的科学家

准备大显身手的时刻

命运再次跟他开了个玩笑

在科学与学术漫长的严冬中

陈佳洱随技术物理系迁往陕西汉中北大分校

它远离城市,紧依秦岭,交通极为不便。

在汉中的日子里

身体瘦弱的陈佳洱种地、养猪、修铁路

甚至扛多斤的水泥

离开北京之前

他卖掉了所有关于加速器的书

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再用那些书了

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

国内基础研究逐步恢复

当时技术物理系虽以核科学为方向

但还没有可用的加速器

因为科学而获罪的陈佳洱

再次因科学而回归到加速器的研究事业

陈佳洱率领研制组

从螺旋线绕制高频测试到稳定运行

硬是在汉中艰难的条件下

研制出当时国际上尚无经验的新型加速器

并结合束流群聚理论建成了一台螺旋波导聚束器

而他也终于等到了科学的春天

严冬过去,年来了

全国科学大会前夕

钱三强点名让陈佳洱回北京

参与制定低能核物理加速器研究的规划

年,北京大学汉中分校撤销

技术物理系回到阔别十年的北京

为了把失去的十年补回来

陈佳洱把目光放到了射频超导加速器上

年,在杨振宁先生的安排下

陈佳洱去往美国

访问正在建造超导重离子直线加速器的纽约石溪大学

陈佳洱夫妇与杨振宁夫妇▼

从美国回来以后

依靠与海外同行的合作交流

陈佳洱的团队在短短几年里

创建了第一台射频效率达到

国际前列的整体分离环型RFQ重离子直线加速器

研制出我国第一只射频超导加速腔

并在牛津大学赠送的2X6MV串列加速器的基础上

建立了第一台面向用户的碳-14超高灵敏度质谱计

为后来的国家重大项目

“夏商周断代工程”作出了重要贡献

今后的几十年里

他一直孜孜不倦奋斗在核物理学领域

为我国的科技进步奉献了一生

05

年和年

他先后被任命为北大副校长与校长

承担起了百年学府的发展重担

从年到年的四年间

他带领北大走过百年校庆

在这四年间

北医顺利地与北大合并

医学部得以成立

也是在陈佳洱的主持下

北大与清华签订了

携手共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协议书

两校资源共享,学分互认

教授互聘,后勤共建

有人问他

科学家当校长有何利弊

他笑了笑说

会比较呆板,也会比较认真

“我当校长不合适,我是一介书生”

但他,对得起北大

陈佳洱与克林顿在北大▼

他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主任的职位上退下来

再一次返回北大担任教授

他说最高兴的事就是与学生们在一起

他们非常活跃

能从他们身上汲取许多营养

他的办公室陈设非常简单

一桌一椅一沙发

开水还是自己到走廊上打的

作为中科院院士、原北大校长

83岁的陈佳洱依然保持着

中国老派知识人的脾性:

儒雅、谦虚、和善

每天自己走着上下班

不肯麻烦别人

当年

他骑自行车仿遍每一个院系的照片

还登上了杂志封面

从年到年

从蓄势待发的非凡起点至今

40年过去了

陈佳洱已从一个意气风发的青年

变成垂垂老者

从历史的见证者,成为了历史的创造者

他和一批又一批的科学家们一起

在那个春天播下了希望的种子

如今,我们收获了嫦娥、神舟、天宫

蛟龙、天眼、复兴号、墨子号……

这一项又一项令世界瞩目的科研成果

而大半个世纪的沧桑厚重

留给陈佳洱的气质却是干净平和的

那些陈年往事在陈佳洱的口中

早已过滤掉了灰暗的杂质

只剩下纯粹的理想、科学与微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6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