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贾平凹的自在独行里看见的,并不是孤

北京中科白殿疯 https://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

从贾平凹的《自在独行》里看见的,并不是孤独,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不知道你有没听过这样一句话:“说自己孤独的人往往不孤独,真正的孤独者是偶然做些长啸,如我们看到的兽”。

前者很好理解,后者便有些深奥了。那不妨来看看贾平凹的《自在独行》吧。

这本书在出版的两年内,发行超过百万册,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有人侧重于它行云流水的文笔,有人沉思于它发人深省的人生导向。正如读者所言:“它同贾老一般值得敬重,是一本生命之书。”

这也是许多人爱上这本书的缘由——贾平凹《自在独行》:人生最好的活法,原来是这样。

“好多人在说自己孤独,说自己孤独的人,其实并不孤独。孤独不是受到了冷落和遗弃,而是无知己,不被理解。”这段话是贾平凹在《自在独行》说的,我觉得说得很好。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

贾平凹在刚上初中的时候,迫于生计,他辍学回到家中务农。但是他没有放弃学习,在拼命挣工分、上山砍柴的同时,依然坚持自学,读完了初中和高中的课程。

在他19岁时,命运垂青了这个内心深处藏着巨大忧郁和孤独的孩子,带他走进了西北大学的校门。面对这样一个完全陌生和未知的世界,他是那样的小心翼翼。

知识的自卑让他对所有人都保持着敬畏,他悄无声息地坐在阅览室的角落里埋头苦读,用一个指头敲着老师家的家门请教问题,默默地听同窗的高谈阔论。

他是那样安静,甚至孤僻,也曾遭受过旁人的嘲笑和议论,但他没有惶恐和消沉,反而时时刻刻鞭策着自己。

在与孤独相处的日子里,他对周围的事物,总会抱有独特的想法和解读。

就是这样一个少年,他和他的孤独建立了密不可分的友情。在独行中的每一步,都比旁人更加执着和坚定,这也促使他慢慢地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

原来,孤独是生命赐予的礼物。人生就是自我和孤独之间的一场遭遇和救赎。

在这场遭遇和救赎中,我们学会了思考,慢慢走进自己的内心深处,看清楚自己的脆弱和坚强、梦想和渴望。

在遭遇孤独之前是迷茫,经历孤独之后是成长。

能说出来的“孤独”,是需要人陪,不是真正的孤独。

生活中常常听到有人说,自己很孤独,没有伴。而一旦有人陪伴的话,这种孤独立马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类“孤独”,其实算不上孤独,只是需要人陪。

这类的“孤独”具有3种特征:1、持续时间短;2、只要有人陪、有事做,“孤独”就会消失;3、陪你的人,不需要懂你,只是各取所需。

比如,没有人一起吃饭、逛街、看电影、聊天等。只要这时有人陪,不管这个人是否懂你,这种“孤独”立马就没有了。

这类的“孤独”,只是需要人陪,并不是真正的孤独。那什么是真正的孤独呢?

独行于世界,自在于内心

有人说,世界上只有一种成功,那便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

贾平凹做到了。

他喜欢安静,他说平生最害怕的就是敲门声。让他觉得自在的,是行走于天地之间,去感受世间万物的情怀,或只是隐居在自己的书房,静享禅意的安宁和从容。

自在独行,是很难做到的。大多数人,都是普通人,每天的生活只顾着温饱,只顾着事业的打拼,或者只顾着享受物质的丰足,真正做到精神上的独行的人只是少数。而能够在精神上享受独孤的,大多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群,比如科学家、画家、作家、艺术家等。

有位哲学家就说过:为了从事创造性工作,人类需要孤独,可是在孤独中,广义的人类仍存在于内心。

也就是说,精神上的独行,是个人的自主行为。通俗一点来说,就是每一个人想什么,只有自己知道,也只有自己能够把握,没有人能够走进他的脑子里去探清楚他到底在想什么。虽然现代的科技可以使用仪器来探测人的脑部活动,但是真正需要去动用这些科技的人仍然是少之又少。

所以说,大多数的人,他的精神世界仍然是不为外人所知的。那其实就像是自己的一个“王国”,自己是国王,也是子民。

能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自在独行的人,一定是精神超脱凡尘的人。他不为世俗的纷争所累,不为现实的名和利所累,只愿意自己的精神丰足,“国土”丰盈。

很多路需要一个人孤独地走,每个人都应该有独行的态度,以及独行的勇气。

《自在独行》是贾平凹一部四十年散文精选。书名禅意浓浓,犹有“大象无形、大音希声”醍醐灌顶之力。不过,住在高楼里悟禅,远没有走在山涧里悟禅那么来得轻巧和洒脱。

《自在独行》中写满了作者的人生感悟和生活哲理,生活两个字包含太多,一辈子也要看很多东西,怎样的心态去观察去对待,都能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答案!

书籍封面上印有一句“写给每个孤独的行路人”,寥寥几个字,却触动了我的内心。在我看来,人生其实是一场苦修行,而我们需要不断苦中作乐,尽力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

看完这本书,或许你会更明白孤独的真正含义,也就是普通人的一顿饭钱,就能让你在生活里多一份面对独行的从容与潇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