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挺进深海的道路如何崎岖甚至惊险,大洋以其无边的体量和无穷的远景,始终鼓舞着海上勇士们勇往直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先生曾经如此说过。我觉得用这段话给《海上漂来你的信》(青岛出版社)做注脚,同样非常合适。
《海上漂来你的信》是一本书写新中国航海历史的儿童文学作品,用中国几代海洋科考工作者的家书,串联起了中国海洋科考驶向深蓝的历程。
故事从“东方红号”科考队员给女儿的一封信开始,以“雪龙号”老船长退休时给老搭档的一封信结尾,又不是简单地罗列信件,而是以第一封信的收件人作为线索人物,以她的成长和工作经历串联起整本书的叙事脉络。
《海上漂来你的信》一书作者于潇湉,现在已经是儿童文学创作的新生代代表了。她的父亲正是“东方红号”执行科考任务的亲历者。她告诉我,书中的故事基本都是真有其人、真有其事,为了创作这本书她用了三四年时间采访故事的当事人。她自己就是线索人物《海洋探索》杂志编辑千帆的原型。这一封封书信的背后,是一个个真实发生在科考船上和岸边家庭中的感人故事。这些故事里有信仰,有奉献,有坚守,有青春,有别离,有牺牲,有传承……这是中国海洋科考人的故事,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
毫不掩饰地说,这本书感动了我,令我潸然泪下,久久不能平静。这样的中国故事需要被书写,这样的时代声音需要被听到,这样平凡而伟大的中国人需要被铭记。每一个巨变背后都有默默无闻的拼搏者,优秀的作品,应该将镜头投射到他们身上,应该让读者看到他们的光芒。《海上漂来你的信》这本书,就让我收获了这种光芒。
新时代海洋科考之光,照亮了冰雪极地和万米深海。中国海洋科考起步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或者说是在很多人对这个领域还缺乏基本认知的时候,我们的海洋科考人已经将这一领域跻身强国行列。远洋考察船“大洋一号”、极地破冰船“雪龙号”、航天测量船“远望号”和中国深潜家族“蛟龙号”“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等等,作品将目光聚焦在中国海洋科考史上有代表性的重大科技突破,以及独特的科考经历,展示了我国海洋文明的伟大蝶变。
神奇的科学之光,具有照亮科学素养的力量。这部作品书写领域之广、涵盖知识之丰富、体验之多元,是非常令人敬佩的。我们在作品中跟随科学家去南海米的深度坐底,去感受那里“居民”的生活节奏,甘泉海台冷水珊瑚的慢生活,海马冷泉动物群的快生活,尽在其中。通过一次次纸上航行,神奇的黑潮、神秘的海底能源、极地冰裂隙、魔鬼西风带……地球上的极致体验仿佛都浓缩在了读者的视野里。科学的魅力在字里行间激荡着读者的灵魂、闪耀着迷人的光芒,完成了一种高质量的科学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书写。
崇高的理想之光,闪耀着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这部作品囊括了海洋科考人物群像,舵手、船长、潜航员、设计师、不同学科科研人员、首席科学家等,在他们的眼中,海洋另有一番样貌。作品从科学的枯燥和严谨出发,从科研人员的平凡出发,抵达了一个闪耀着人性之光、理想之光、科学之光、家国之光的不凡世界。海洋文明不同于农业文明,它充满未知和危险。作品以“东方红号”上牺牲的科考烈士为原型,用丰沛的细节、真挚的情感、炽热的感情,动人心魄地展现出了海洋科学家的英雄精神,并且绵延出一股强大的情感力量,极具感召力。
浪漫的文学之光,将科学的理性与文学的感性相融合。作品立意巧妙,用信件实现跨时空、有温度的传承。硬核科普、科学情怀与文学故事融于一体,为中国海洋科考成就找到了有温度的书写方式,为中国重大海洋科技的科普化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表达方式。家书、朋友之信、给自己的信,信件这一载体与生俱来的赤诚属性得以充分发挥,亲友、友情、工作中的“战友”情,伴随着那些内心深处的声音,在不同书写人的笔端汩汩流淌,科研精神、海洋文明、个人梦想、家国大爱交织成一个触动心弦、令人向往,却又饱含敬畏之意的情感世界。独特的海洋科研巨变历程随之流淌,神秘的极地和深海世界,一点点揭开神秘的面纱,汇聚成独特的海洋科考之歌。
编辑:路滢月
审核:韩阳
●《海上漂来你的信》:聆听那些荡气回肠的海洋科考故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