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16岁女孩决定去死中国式父母的为你

戴尔·卡耐基被誉为美国“成人教育之父”,他所著的《人性的弱点》汇集了其思想精华和最触动人思想的内容,是作者最成功的励志经典。

本书自年问世以来,销量已达万册,被译成58种文字,成为全球最持久的畅销书之一,稳居成功励志类图书榜首。被称为“世界成功学第一书”、“世界上最畅销、最经典、最实用的为人处世参考书”。

此书之所以永不过时,就在于卡耐基先生对人性的深刻认识,以及它为根除人性的弱点所开出的有效处方。正如卡耐基所言:“一个人的成功,只有15%归结于他的专业知识。还有85%归于他表达思想、领导他人及唤起他人热情的能力。”只要你不断反复研读,它必将助你获取成功所必备的那85%的能力。《人性的弱点》

孩子上学了,总像个“多动症一样”,坐不住;

从小乖巧的孩子,突然变得叛逆、沉迷游戏;

父母掏心掏肺,孩子却不领情,甚至以死相逼;

……

这些父母怎么也想不通:

“明明我们都是为了‘孩子好’,毫无保留地给孩子最好的。

怎么换来的,却是孩子的不听话,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跟我们多说两句?”

每每听到类似的困惑,我都倍感心疼。

我能真切地感受到他们的爱与恐惧:

因为爱孩子,他们恨不得一生为孩子保驾护航;

因为恐惧孩子吃自己吃过的苦,他们逼着孩子绕开弯路,只做正确的事。

可同时,我也真的很遗憾。

很多时候我们自以为的“为孩子好”,也许恰恰是孩子“不好”的根源。

孩子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来

台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有一集高中生茉莉的故事。

她的妈妈是海归硕士,为了更好地照顾孩子,放弃了原本的工作,甚至在家装了隐形摄像头,以期将女儿的一切掌控在手中。

只要发现女儿有一点“不好”,她就毫不留情地评判、指责。

茉莉喜欢文学,她却觉得文学丢脸,只有当医生才好,地位、收入都高。

即使茉莉拿了第一,她也不曾表扬:“不要太得意,要不是我这样盯着,你以为你可以考第一吗?”

在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茉莉成了“别人家的孩子”,乖巧懂事,品学兼优。

然而,一个寻常夜晚,茉莉跨上阳台,毫无留恋地跳了下去。

16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妈妈怎么也想不明白:

学习优异,家庭条件优渥,妈妈无微不至,明明有着这么好的人生,茉莉为什么会自杀?

之后的剧情更加吊诡。

在通过黑科技提取了茉莉的记忆后,妈妈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女儿:

从六年级开始偷东西;

撒谎跑去见偶像作家;

每考砸一次,就给自己手腕留一条疤;

……

其实大多数父母都是如此,为孩子做出各种牺牲,却偏偏忽略了孩子的情绪。

我的咨询室也曾来过一对相似的母子。

因为父亲的常年“缺位”,母亲把儿子当成自己的一切。

从孩子上初一开始,她就在学校附近租房子陪读。

早上5点就起床给儿子煮早餐,送完儿子上学,再坐一个多小时的地铁去上班。

每天如此。

她还插手着孩子的一切,从吃喝拉撒,到交友学习。

同样,在她的“照顾”下,儿子学习自觉,成绩优异。

可到了初三,儿子却变了。

常常说自己压力很大,向她发脾气,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

还跟她说,“你再逼我去学习,我就死给你看。”

我问这位母亲,“孩子是不是有在学校遇到什么事情?”

她说,“我问过孩子,但什么都问不出来。”

问多几句,儿子还会不耐烦地把自己关进房间里,拒绝沟通。

她十分不理解,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后来,我跟这个孩子聊了聊,从他口中我得知了缘由。

上了初三后,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吃力,成绩一点点在下滑。

这让他倍感内疚,觉得自己辜负了母亲做的牺牲。

但他同样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问他,“有没有试过跟母亲聊一聊这个问题?”

他的回答,让我至今印象深刻。

他说:“没用的。我说什么她都听不进去。小时候就是这样,觉得就这点小事,有必要聊吗?再大点,就是一贯的评判和打击。天天都说为我好,根本没听过我真正要什么。”

一方想尽办法地付出,却忽略了孩子真实的想法;一方无力抵抗,最后在压抑下爆发。

这样的冲突,就是当下我们很多家庭的现实。

比起付出一切“为他好”不妨试着做懂他的父母

作为处理过很多亲子之间议题的咨询师,我坚定地认为:

做父母,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意识到:

父母应该给到孩子的“最好的爱”,不是“为你好”,而是“我懂你”。

接下来,我将结合孩子的5个人生阶段来与你分享:

如何更好地“懂孩子”,让他收获真正的幸福与快乐。

A、0-1岁:请满足我的安全感

0-1岁的孩子,初初来到这个世界,所有的行动无外乎4个字“吃喝睡哭”。

哭,是他唯一能表达需求的方式。

这个阶段的孩子,需要自己的需求被满足,需要有安全感和亲密感。

举个例子:孩子出生后,一直哇哇大哭,这时老一辈告诉你不要抱,哭一会就好了,抱了之后就放不下来了,你会怎么做?

如果我们按照他们说的,就不管孩子,那么他体验到的会是:

“没有人来管我,我的需求是得不到满足的。我是不重要的。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

这份被抛弃的不安全感,会一直藏在他的心里。

哪怕没有记忆了,也会形成不安全的依恋模型,长大以后也没有办法很好地享受美好的亲密关系。

所以,在孩子0-1岁时,尽可能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

让他们在早期就感受到安全感,长大后内心就会相对更加富足。

B、1-3岁:请给我独立自主的机会

1-3岁的孩子,会慢慢进入另一个状态:

开始会说话了、会走路了、会表达了……

这个时候,他会好奇地摸摸这、看看那,去探索一些自己能干的事。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需要的是能够自主和独立。

举个例子:1-3岁的孩子开始要学着用勺子吃饭了,这个时候天气特别冷,孩子每勺一次饭,就会洒3/4,吃得还很慢,没一会儿饭就凉了。这个时候,你还会让他自己勺吗?

如果我们选择拿过勺子喂孩子,就打断了孩子想自己吃饭的愿望,他想要自主独立的意愿就会被打击、被否定。

这个时候,孩子就会体验到“是我不够好”。

我们很多人成年之后,一旦有些事情没做好或被别人批评了,就会产生很强烈的羞耻感。

根源也许就在这里。

所以,在孩子1-3岁时,允许他独立自主地尝试想做的事,并给予足够的信任与训练。

这样,他就会发展出有意志力的品质,羞耻感也会随之降低。

C、3-6岁:请给我选择的权利

3-6岁的孩子,大脑皮层不断成长发育,正处于好奇心旺盛,定目标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他们,最需要的是能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利。

比如,上幼儿园的女儿,希望自己上学时,能穿打底裤和裙子,配上小皮鞋。但这时天气比较凉,这样穿会冷,这时候你会怎么做?

如果我们因为穿衣服的事跟孩子大吵一架,并规定她要穿更暖和的衣服,那孩子的一些想法、创造力以及目标感就会被压制。

这个时候,她会体验到内疚感,“都是我的错,我的目标都是不对的”。

等她到了青春期、上大学,就会出现一个很显著的问题: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所以,在孩子3-6岁时,试着满足他的主动性,让他去体验、去试错。

体验过后,所习得的经验也能更牢记于心。

D、7-12岁:请给我信心

7-12岁的孩子,正处于小学阶段。学习、成绩,成了他们生活的重点。

这个阶段的他们,最需要的是:信心。

如果我们把成绩当成孩子唯一的成功指标,就会埋下非常大的隐患。

毕竟,一个班里的前三名,永远只有三个。

很多时候,不管孩子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要求。此时,孩子会感觉很受挫,觉得自己不行,进而产生自卑的性格。

如果这时,父母还“添把火”:“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你怎么这么笨?”“你跟你们班谁谁谁比起来,差太远了!”

那孩子的信心,基本上就被我们毁得差不多了。

这时,不妨试着找找孩子除学习外的其他优势,比如跳舞、足球、唱歌、画画……

针对性强化,以增加孩子的信心。

所以,在孩子7-12岁时,帮助孩子丰富评价的支撑点,帮他去构建更整体的成就感,变成一个有信心的人。

在这个阶段欣赏、喜欢自己的孩子,往下的青春期一般也不会出现太多问题。

E、12-18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个阶段的孩子,最核心的议题是“定义自己”。

在此之前,他对自己的评价都来源于外界、父母、老师。

但现在,他要自评,要实现“自我同一性”的整合。

如果他在前一个阶段,没有培养起来自己的自信。在这一阶段,又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状况就可能会变得糟糕。

假设他沉迷于网络游戏。

这个行为的背后,很大程度是因为他在游戏中获得了现实中无法获得的需求和认可。

所以,在面对孩子青春期的种种“叛逆”时,我们要试着去翻译:

孩子通过这样的方式想得到什么?

很多时候,他是希望我们能够去懂他、理解他,希望我们能成为他更好的依靠。

所以,在孩子12-18岁时,尽量让他在一个相对安全、温暖的家庭氛围中,去获得一些满足、成就感和价值感。

在养育孩子前先疗愈好自己

有一部分朋友,在看到这里时,可能会说:

“道理我都懂,我也看了很多教育的书,但在教孩子的时候,我还是忍不住发火、说一些难听的话,我该怎么办?”

我们小时候,可能也常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是你妈,还会害你不成?这都是为你好!”

“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米还多,就按我说的做!”

“你以为我想这样吗?要不是为了你,我早就×××了!”

当时的我们,或许也很愤怒,却无法辩驳。

甚至还想着,以后我有了孩子,一定不像他们这样。

可真的为人父母了,却又不由自主地对孩子说着相似的话,做着相似的事。

这个时候,比起着急把孩子“拔”起来,我们要先把自己“拉”出来。

首先,试着去觉察自己的行为与方式,与父母相同或不相同的地方。

然后去判断,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认知中,哪些是合理的,哪些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那些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部分,就是我们未能分化的部分。

当然,很多时候,这样的行为模式藏得很深,单纯通过看书或者听课,很难将知识用于实践,尤其是自我剖析。

这时,不妨试着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在心理咨询师的陪伴下,在一段相对安全的关系中去探索你的苦恼。

一方面可以一起去挖掘你个人情绪困扰的背后,未分化部分对你的影响;

另一方面,也能更针对性地给到你一些技巧和方法,去更好地教育孩子,形成一段较好的亲子关系。

它能给你带来价值,可能比你的一辈子还长。

因为它会带你看见、觉察自己,改变你的认知,解决当下的问题,并把这份改变传递到你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孩子。

当你最终走出咨询室,完成与孩子的课题分离时,你会发现:

当你能当着孩子的面,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完成自己的课题时。

也能给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能量,他也能如你这般直面困难并克服它。

给孩子留出多一点个人空间。

你不需要为了他做过多的牺牲,也不需要方方面面都照顾到。

你需要的,只是“懂他”。

这样,你的孩子也许就能更自在、幸福地成长为“参天大树”。

很多人会把《人性的弱点》当作一本“心灵鸡汤”书,但其实这是错误的。其实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深奥,而且作者在前言就告诉我们,除非我们去实践书里的观点,否则将没有任何效果。

所以说,这本书是真正教你如何积累人际经验,探究人性的一本书!

《人性的弱点》是卡耐基最成功的励志经典,这本书汇聚了他的思想精华和最激动人心的内容,这是一本诚意之作,全书的理论都来自上千名学院的真实经历。

正如作者在自序所言,他曾花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在日常交往,课程教授与学员互动中积累人际经验并探究人性。我想正是因此,这本书才能从虚无缥缈充满理论的海量人际交往书籍中脱颖而出。

因此我给大家推荐这本《人性的弱点》,很多看了之后,还付诸于行动的读者,都通过这本书,走出困境,有的还成为世人仰慕的杰出人士。

当然除了《人性的弱点》,让人受益一生的几本书《羊皮卷》《墨菲定律》《鬼谷子》《狼道》,也是让人充分地认识自己,并解决除了人生遇到的各种问题。

对于这5本书,大家的评价是这样的:

“这些可都是很好的书,值得仔细阅读,每本书里都包含着非常深刻的道理,是生活中、工作中、创业中的精神辅助工具。”

“读了人性弱点,有些人就算看清了,照样是你放不下的人;

读了墨菲定律的想放弃时什么都是理由,想期待时却总是没有结果;

读了鬼谷子别用自己的一往情深绑架了别人也廉价了自己;

读了羊皮卷都这把年纪了没有结果的事,真的要少干了;

读了狼道并不是所有的相识都能天长地久,也不是所有的友谊都能地老天荒”

参透这5本书,何愁过不好这一生?

整套书99元,价格并不贵,甚至有些便宜了。也就是一顿饭钱,就能让自己领悟到人生的智慧,换来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非常值得!

大家点击下面就可以购买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