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初中阶段的学习而言,勤奋相比聪明无疑显得更为重要,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勤奋者”都能在最终收获奋斗的硕果。“我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结果总是不尽人意”,“我已经为之付出了很多血汗和精力,为何得到的回报却总是微乎其微”,像这样的抱怨确实也有不少,甚至不少人还被贴上了“假勤奋”的标签,陷入一种进退两难的境地。
对于他们而言,如何让自己在学习上的勤奋切切实实地转化为成绩,便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而此次由图灵教育出品、日本脑科学研究者池谷裕二创作的《考试脑科学》一书,无疑给深陷这一窘境的人们带来了希望。作者不仅类比人们所熟悉的计算机,以浅显易懂的语言介绍了人类记忆存储的方式,更重要的是,他还在书中介绍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干货满满,非常值得一读。
大家一起来骗海马体
一个人若想将位于计算机RAM中的文件长久地保存在硬盘上,只需要按下文档上的保存键即可;然而一个人若想将自己的短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却绝非那么轻而易举。海马体身为判定信息是否有必要长期存储的“关卡检查员”,虽然是个体积不大的存在,却是个相当残酷地家伙。
在它看来,唯有那些真正“对生存不可或缺的信息”,才能基于生存本能的需要被记住;至于数学公式、语文诗句和英语单词这些“可有可无”的东西,它从来都不会轻易放行,因而相对于“记住”,人类天生更擅长“忘记”。所以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欺骗”海马体,让它产生“如此锲而不舍地传送来的信息一定是必要信息”的错觉,从而允许这些信息形成长时记忆。
因而学习好的必要条件便是勤奋地反复练习,借由不断重复实现“欺骗”海马体这一终极目标——只要身为人类,除非是患上了“超忆症”,否则谁也逃脱不了这个生理上的“魔咒”。
值得庆幸的是,这种重复并非是无休止的,其中也有一定的规律可行,而最先发现这一规律的人便是艾宾浩斯。借由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们可以选择合理的间隔进行复习,以达到复习次数最少且复习效果最好的目的。另外,将所学知识讲出来,让海马体误认为“这个信息竟然会被如此频繁地调用,看起来必须要记住它才行”,也是个不错的“欺骗”手法——这或许就是老师总鼓励学生做其他同学“小老师”的原因。
激活大脑的记忆之源LTP
海马体在神经元间出现的“长时程增强作用(简称LTP)”,是人类产生记忆的核心。倘若海马体处于容易产生LTP的状态,此时个体的学习能力也会得到提高。虽然我们无法违抗天命改变复习这件事,但是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一样,若能找到减少反复刺激次数的方法,也是件好事。
作者根据相关脑科学实验研究结果,给出了以下建议:
1.对所学的事物保持足够的兴趣,利用θ脑波激活LTP。这应该就是人们常说的“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吧”,即便是那些刚开始觉得无聊的学科,作者也建议多忍耐一下,坚持学下去,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其中的乐趣。“百谈莫若一试”,倘若连尝试一下都不愿意,那么永远也不可能了解自己是否真的“没兴趣”。
2.通过将情绪和记忆交织在一起,借由情绪辅助记忆,实现对LTP的激活。基于这一点,作者发明了“感动式学习法”,即利用考试之前的适当的紧张感,让掌控情绪的杏仁核促使复习者对知识点产生兴趣,从而产生θ波激活LTP,达到提升学习效率的目的。
3.由于人处于一种饥饿、室温较低的适度“危险”状态时,食欲刺激激素的分泌往往会提高人体的记忆力,若是此时再搭配来回走动这一行为,促使机体自动产生θ波的话,效果会更佳,因而作者提出了由“饥饿、走动和降低室温”构成的“狮子记忆法”。
论学会休息的重要性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劳逸结合,特别是不要为了考试突击知识点而熬夜,但是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很多人却并不清楚。事实上,要想让知识记得更牢固,“趁着还没忘记刚记住的知识就赶快睡觉,这算得上是保持记忆的一条铁律了”。
睡觉时,大脑会以各种形式整合信息,然后检查信息的一致性并“整理”过去的记忆。此时海马体会对信息进行审查,判断这些信息是否必要;而为了保证多学习而进行熬夜的行为,无疑是在剥夺海马体整理并选择信息的权利,最终会导致有用信息因来不及被海马体整理,而混在杂乱无章的信息里被一起抛弃。
也就是说,睡眠虽然不能增加知识的“量”,但是它却可以改变知识的“质”,睡觉能促使海马体将更多知识转化成能被有效利用的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午睡同夜晚的睡眠一样,同样能达到巩固记忆的效果。倘若确实睡不着,仅仅是在安静的房间里闭上眼睛,不再去看电视、看书和听音乐,而是放空自己,实现一种“停止向脑输入信息,给脑整理信息的时间”的状态,便能达到和睡觉一样的效果。
因而基于作者的研究成果,我们惊讶地发现,吃饭前和睡觉前这两个看似不该拿来学习的时间,恰恰是人们记忆力最好的时候,所以适当地调整学习记忆类课程的时间,将这些“黄金时段”利用起来,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关于考试的那些事
虽说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考试,但是考试却是学习躲不过的一环。考试的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知识的落实情况,从而帮助教师在后续教学中更好地查漏补缺,然而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在考试时将实际水平展现出来,除了前期的认真复习备考,临场的心理状态、精神状态以及应考策略也很重要。
考试怯场是很多学生都会出现的问题,虽说适当的紧张感有助于考生更好地发挥,但是何为“适当”却并不好把控,有时候学生甚至会让自己陷入一种过分紧张、脑子一片空白的焦虑状态。而关于这一问题,作者建议学生可以在考试前将不安心情写出来,书写的内容包括让自己感到不安的考试内容,以及描述自己的不安状态等等。另外,调整坐姿挺胸抬头,并不断暗示自己“我可以做到”,都有助于增强自信。
考试过程中,作者建议考生务必要遵循先易后难的答题策略。由于“偏好效应”的存在,使得一个人想要实实在在地拿到自己志在必得的分数,就得先从自己有把握的题目着手,在此基础上应考者会慢慢建立信心,干劲会自然而然增加,注意力也会提高。
为了让整场考试更能集中注意力,尽量减少“中途松懈”的情况出现,还可以自主地将考试分成前、后两部分,即将一场60分钟的考试视为两场30分钟的考试,使得“开头努力”和“结尾努力”能由发挥一次效力变成两次,促使注意力得到有效的分配。
另外,由于神经元只能吸收葡萄糖,因而考试之前适当补充一些砂糖或者碳水化合物,则能有助于脑部的活跃。
当然,书中讲述的内容远不止以上提及的这些。无论是制定合理目标,循序渐进持续学习的方法;还是利用联想记忆法,借助谐音辅助记忆的技巧;抑或是对于什么阶段,应采用什么学习策略的总结;乃至以及帮助自己集中注意力和消除疲劳的小技巧,作者都有在书中详细介绍,在此笔者不再一一赘述。
由此可见,基于脑科学的理论而创作的《考试科学脑》一书是一部集学习方法、复习方法、考试方法乃至学习规划为一体的优秀著作,对于愿意勤奋学习但缺乏指导的学生而言,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本书也存在自身的局限性——
对于那些在希望投机取巧的学生,本书是没用的,因为大脑的记忆原理不允许人们“有机可乘”;对于那些在考试之前突击的学生,本书是没用的,因为作者讲述的如何形成更牢固的记忆,而非“一次性用品”。“持续努力”永远是最重要的学习心得,没有这一点做根基,再多的好方法也不过是纸上谈兵。
所以,这终究是一本写给勤奋者的高效学习宝藏魔法书。
考试脑科学脑科学中的高效记忆法(图灵出品)京东月销量好评率99%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56.8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