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古典文化的衰落与欧洲黑暗年代
吴国盛《科学的历程》一书,插图精美,将历史轮廓直接呈现出来,在读的时候便会将吴国盛教授所描绘的历史事件浮现于脑海之中;语言风格平淡质朴,对于历史初学者的我们,读起来也很容易。该书是按照时间顺序,从宇宙起源演化,经历中世纪,一直到二十世纪,一步步探究人类发展历程。该书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史,也是一部人类发展史。
当读至第七章之古典文化的衰落与欧洲黑暗年代时,一股窒息感扑面而来,蛮族入侵,奴隶起义,战火不断,宗教肆虐,学者们被无辜迫害,亚历山大图书馆被烧毁,柏拉图学院被封等一系列事件勾画出年的黑暗年代在当代人脑中的画面,而这漫漫黑暗长夜,也有些微弱星光-波依修斯,哪怕锒铛入狱,也坚持着对哲学的研究。不由得让人想起中国近现代那段灰暗的血泪史,正所谓外无民族独立有帝国主义虎视眈眈,内无民主政治有封建主义剥削压迫,就在这种环境下,中国共产党以起初只有8人小团体,就如那欧洲黑暗年代的波依修斯一般,在这黑暗的年代发初出微弱的星光,不断放大,走向光明。黑暗总会过去,因为黎明总会到来。
黑暗的年代,总是伴随着战乱与压迫。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年的罗马帝国,其西北部已经盘踞了克尔特人、日耳曼人和斯拉夫人等蛮族部落。一颗小小的火苗在历经时间的冲刷过后,要么灭亡,要么更加壮大,壮大到可以烧毁它曾经远眺的森林,日耳曼人就是这样的火苗,罗马帝国便是那森林。而罗马帝国在对付日耳曼人时,因为无力应对便采取了怀柔政策,允许他们进入境内,并担负防务工作。《过秦论》有一句话说得不错-“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国家主权面前,没有商量,丧失边境控制权只是消亡的第一步,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罗马分为东罗马和西罗马后,坚持维护自己东方力量,守护亚历山大打下来的基础的东罗马不仅使得希腊化的文明得以延续,而且还发展出了占拜庭文化。而名存实亡已久的西罗马帝国,被满足人民入侵,洗劫,最终解体。罗马帝国这段历史,总能让人想起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毛泽东提出的统一战线这一政策,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革命力量,最终带领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罗马帝国,死寂一般,就被灭国了,在吴国盛教授的字句中,甚至读不出一点波涛。
欧洲中世纪是宗教的世纪。
穷苦的人,总是能在精神上找到自己的理想和出路,因为物质的希望破灭了,精神的种子便慢慢生了根。在穷苦的年代,宗教的“赎罪”与“拯救”学说便是人们的理想和出路。保罗对耶稣的神化和对信仰作用的强化,无疑“拯救”了“穷途末路”的人们,同时也用信仰和天启取代了人们对事物钻研的热枕,窒息了人们探索自然的热情。也是在这个基督教文化占支配的中世纪,欧洲在自然科学方面没有什么特别贡献。这让人不禁想起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文革黑暗十年,没有对自然科学的探索,没有对科学文化的追求,以虚无缥缈的精神的希冀企盼未来的日子,属实难以想象。
在西罗马帝国瓦解后,东罗马皇帝查士丁尼一度统一了古罗马帝国。但是为了防止宗教的荼毒,他选择了封闭柏拉图学院和雅典所有的学校。掐断传播的媒介,这一做法无可厚非。不过这同时也掐断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历史证明这这一做法并未取得成效。亚历山大图书馆图书馆被烧毁,古代世界唯一的女数学家希帕提娅被杀害便是证明。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解铃还须系铃人。思想上的腐朽,也应当以思想上的启蒙来挽救。
黑暗年代,科学知识的发展总会被忘却。
提到中世纪,人们总以为是一团漆黑,因为在认知里面的中世纪,从古典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到中世纪早期--人口减少,反城镇化,入侵和人民迁徙仍未停止。人们大规模迁徙,居无定所,不仅如此,人民还要遭受宗教和国家权威的双重奴役。这个时期的欧洲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来统治,封建割据带来频繁的战争,造成科技和生产力发展停滞,人民生活在毫无希望的痛苦中,所以中世纪或者中世纪早期在欧美普遍被称作“黑暗时代”。其实不然,只能说欧洲如此,而阿拉伯以及印度和中国等并不黑暗。而在欧洲,也仅仅有五世纪至十一世纪这五百多年是真正的黑暗年代,此后有好几次学术复兴运动。到了年左右,宗教价值与信念衰退,各国战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资本主义出现萌牙。科学与知识的进步年代才慢慢到来。每每读到这里,总会有一种读武侠小说之主角大难不死的轻松感。
古人言: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看吴国盛的《科学的历程》就是如此,这不仅仅是一部科学发照片,更是一部人类发展简史。中世纪的欧洲,是科学知识发展的灰暗年代,虽然黑暗,但漫漫长夜中微弱的科学星光总不会被湮灭。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烧毁着实使人气愤,惋惜;希帕提娅和波依修斯等科学家被残忍迫害,也使人气愤,不平。读的是历史书上的字词,知道的是历史发展中的事件,而我们更应该以史为鉴,就像有一句话说的那样:“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那我们也是如此,不能两次重演一样的历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