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北大数学天才柳智宇还俗”登上媒体热搜热榜。
其实,时间拉长到十多年前,“柳智宇”热度也一直在线。
年,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柳智宇为中国队夺得一枚金牌。
年,柳智宇获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随后,他被保送到北京大学数学系。
年,柳智宇放弃以全额奖学金入读麻省理工机会,到龙泉寺出家,法名贤宇。
年,柳智宇下山游历,创办“佛系心理学”……
(柳智宇)
人们试图解读他一次次的“惊世骇俗”。
但人的悲喜并不相通,也没有人能真的感同身受。
舆论的喧嚣声中,柳智宇袒露了自己的心路历程。
我们试着来走近他。
天才少年,光环加身
柳智宇年出生于湖北武汉。
他父亲是华师大一附中高级物理老师,母亲是工程师。
父亲带出过不少物理竞赛金牌、一等奖的学生,家里时常都摆着实验用的瓶瓶罐罐。
可以说,柳智宇的学习氛围比很多同龄人要好得多。
柳智宇性格安静,最喜欢的事是读书,从书中他获得了成长的养分。
但他从小体弱多病,常常在家、学校、医院三个地方打转。
四年级时,柳智宇坚持在周末上数学培优班,他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公交,从城市的一头到另一头。
老师每次讲完,都会再讲讲与之相关的数学家或一种思想,习惯性在讲义上印上一句《论语》或《老子》。
这让柳智宇懵懂领悟到数学解题中蕴含的智慧,并对博大精深的国学产生了兴趣。
初二年级,妈妈给他买了一套蔡志忠的漫画,他如饥似渴地读起《蝉说》、《老子说》、《庄子说》。
《庄子说》里自由洒脱的境界让他向往不已。
初三年级,柳智宇获得了全国计算机奥赛一等奖;
这一年,他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更激发了他对数学的兴趣。
他去找各种参考书和试题来给自己加餐,他的数学成绩在班里一骑绝尘。
年,15岁的柳智宇进入华师大一附中理科实验班。
能够进入理科试验班的,都是“别人家的孩子”。
想报名参加考试,初中阶段至少要获三科国家级竞赛奖;想拿到入场券,需要考试成绩排名前60。
但在他们之中,柳智宇不光是耀眼的,还是最特别的。
坊间有个传闻,报到的那天,家长和同学们都被一个身影吸引住了目光。
只见一个学生拿着一本书,在花坛处旁若无人地高声诵读着,这场景有点怪异,还有点有趣。
有几个学生开玩笑地将书抢了过来,非要看看他读的什么书。
书的封面上赫然写着《庄子》。
这个学生就是柳智宇。
别的孩子的青春期还在懵懂迷惘中,柳智宇却能将国学智慧运用在学习和生活中,探索着身边的未知。
高中的柳智宇,显露出数学天才的特质。
高一时,他挑战“乘方数列(幂数列)求和公式”这一世界数学难题,并以论文《幂数列求和纵横引论》,获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对于解题思路,柳智宇的话语中透着大彻大悟。
他坚持“把题目当朋友”,多角度、全方位理解题目,考虑多种解题思路。
他的数学教练说,和柳智宇讨论题目不需要试卷,只要口述题目,柳智宇便迅速在脑中构建模型,短短几分钟就给出答案。
年,柳智宇代表中国队参加了第31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循环赛,结果,他获得了金牌。
年,他过五关斩六将,杀入最后的六人国家队,最终获得第47届国际数学奥赛金牌。
学校的网站上发布了这样的喜讯:
“截至目前我校已获得国际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十枚,位居湖北省第一。
柳智宇同学获得的这枚金牌对我校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是我校数学学科奥赛史上历史性的突破,我校现在的十枚金牌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学等各个学科。”
一时间,各种赞誉加身,柳智宇被称“数学天才”。
但在金牌人生的高光时刻,柳智宇的身体和内心却在经历着撕裂。
高二开始,为了准备竞赛,刷题、淘汰赛、备考……超负荷的学习,让他的视力急剧下降。
他只要一看书,两眼就会酸涩胀痛,像是有滚热的沙子在眼里滚来滚去。
学校在郊区,柳智宇的母亲每天晚上都会从市区赶到学校,为他念数学题。
为了看眼疾,他几乎医院。
赶最早班的汽车,作各种各样的检查,听医生给出的不同的结论,拿了各种的药,但没有一种有效。
看完病,一天也过去了,赶回学校,天就黑了。
同视力一同变糟糕的,还有他的心情。
无休无止的比赛,比赛也越来越功利,他对数学的热情被一点点消磨,他想到了放弃。
“我的一生就真的就只能这样度过吗?昏昏惶惶,说出的话永远都是对别人的重复,永远只会做几道别人出的题目,永远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他找到校长,提出想退赛。
“是你们一附中需要那块金牌,不是我。”
但在校长和老师们的劝说下,他又勉强继续参加培训、比赛。
看着曾经并肩作战的同学一波波被刷下,获奖梦、保送梦随之破灭,不得不重新加入高考大军,他们的沮丧、无奈,他感同身受。
他想,如果有一个环境,和一群人“在一个自由、温暖的氛围中一起探索生命的真谛”,该有多好。
柳智宇陷入自我追问中:“科学究竟能不能拯救世界?人文精神是否可行?”
这个单纯的少年,也许想到了“无为而治”,也许想到了“普度众生”,或许想到了“利他”,在精神世界里,他构建起一座大厦,美轮美奂。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中讲到,青春期(12~18岁)的青少年,一方面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要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这会使他们感到困扰和混乱。
如果自我和社会期待或他人反馈不能统一,会产生角色混色。
当他认为环境剥夺了自我形成时,会产生强烈的抵抗。
这种抵抗力总要有个出口、总会有爆发的那一刻。
一骑绝尘,获数学奥赛金牌
高中阶段,对他影响至深的,还有他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文勇。
柳智宇会和文老师探讨人生终极问题,会在困惑的时候求助文老师。
在一次华师大一附中对他的采访中,他这样说:
“在文老师的领导下,我十分喜欢庄子的思想,那种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是我的追求。最喜欢的文学作品要数《离骚》了。
我觉得,世上的学习是相通的,读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学习,它丰富了你的思维,增加你的情商,对数学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文老师也无比爱惜这位爱徒。
文老师曾回忆道:
高一,喜欢古典文学的柳智宇,曾仿骚体写下了回忆过去时光的几百句诗句《九忆-中华文化的自由之歌》。
柳智宇还研究了一些西方哲学、佛学,并在寒假中写了关于尊重生命、认识生命的论文。
“他和佛学的缘分不算最高,他和哲学的缘分算最高。数学对他更像是顺带的事。”
他的师妹、同样是少年成名的蒋方舟,读到《九忆》后激动极了,称赞他是真正的诗人,还慕名前去找过他。
上高二时,当讲到恩施山区的孩子因贫穷上不起学时,柳智宇当即向老师建议组织同学捐款,甚至要求文老师帮自己找一个帮扶对象。
文老师还讲起了一件记忆深刻的往事。
高三奥赛结束后,带队教练向文老师抱怨,第二天要比赛,柳智宇头天晚上竟然在看《庄子》。
“你到底是怎么教导他的?”
文老师说,“我教他要思考宇宙人生的大问题,数学只是小问题。”
教练无可奈何,“真搞不懂你们。”
甚至,年大学阶段,柳智宇曾打电话给文老师,向他吐露了困惑:
“主要是对一些科学问题没有想通,文章写得也不顺手,他很焦虑,没有方向感。”
他建议柳智宇不要着急发文章,先通读西方哲学史的原版原著。
当看到自己的同学们为考试、竞赛受到的苦时,柳智宇感同身受,心也为之煎熬,总想着能做些什么。
单纯、善良的他,将从国学中汲取的智慧,化为一种救世情怀。
柳智宇也曾和同学谈起了自己的痛苦,他的高中好友张欣还记得当时自己说的话:
我们生命之沉浮自有时代所主,我们急切之间改变不了什么,也没有勇气去挣脱出去。
救世情怀,出家龙泉寺
年,柳智宇被保送北大数学系。
来到北大时,他还有着浓得化不开的困惑。
想什么就会遇见什么,在无数的社团招新启示中,他看到了禅学社和耕读社。
他先后加入了这两个社团。
耕读社成立于年10月13日,创始人是02级哲学系的邓文庆,社团宗旨是“推崇健康生活,回归传统文化”。
但邓文庆无疑将社团更加带向了佛家文化,因为他年毕业后就在福建莆田广化寺剃度出家,人称“显庆法师”。
年底,邓文庆说服父母,一起来到北京龙泉寺。
现在,邓文庆的父母免费吃住在寺院,平日做一些零活,也跟着研习佛法。
年,耕读社换届,柳智宇成为了第五任社长,并且连续两届任会长。
这年5月,柳智宇跟随一位师姐去龙泉寺做义工,在这里,他意外结识了邓文庆。
看着他们平静地劳作、诵经念佛,他向往不已。
也许,从这一刻起,他就没能忘掉这个让他内心安宁的画面。
回校后的柳智宇,在耕读社的核心活动中,更多地偏向了禅学。
以至于社团内不少人提出异议,还在重大活动中纷纷淡出。
年,遵从父母意见申请了麻省理工学院的柳智宇,成功收到了录取通知书。
正当父母兴致勃勃地为他准备行李时,却没想到,柳智宇做出了最大的一次叛逆。
媒体铺天盖地报道“北大数学系毕业生柳智宇,在成功申请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全额奖金后……来到北京西山脚下的龙泉寺,成为一名修行居士”。
柳智宇的父母犹如遭受到了晴天霹雳。
母亲承受不了打击,一下病倒了;父亲也心力交瘁、日日难以入眠。
但柳智宇不顾父母反对,毅然决然地出家了。
他已经是耕读社第三位出家的社长。
有社员认为,一个社团有三任社长出家,或许这是受到了所读古籍的影响,古代文人很多都抱有出世的思想。
文老师对柳智宇的选择并不十分意外。
“那孩子不会被一般世俗中人理解,他思考方式独特……”
蒋方舟这样看待柳智宇的出家。
“我看过他的文章,知道他所有的思考都是一下子深入到最终的问题,所以能够理解他选择皈依宗教作为归宿。
但修行的方式有很多种,很遗憾他的选择这么彻底和决绝。”
多年后,她也这样看待柳智宇的“普度众生”。
柳智宇比世上绝大部分人都要善良和纯粹,他想要更大程度地去渡人,但他忽略了一点:人们是不是需要被渡呢?
舆论喧嚣,似乎都在为柳智宇的行为寻找一个答案。
但多年后,柳智宇这样回复网友的疑问:
“自己并没有逃避,出家和还俗都是自己的人生选择。”
“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
人生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选择没有对与错,只有随大流和特立独行;他人的感受和评判,也仅仅是他人的。
对于柳智宇,也许,这就是水到渠成、跟从内心的一种选择。
修行八年,终找到定位
等他到了寺里,却被大大小小“杂事”缠身。
除了诵经念佛,僧人们要做饭、盖房子……动手能力弱的柳智宇感觉苦不堪言;
他上厕所忘记关灯,引起室友不满,为此两人还发生了争吵……
因为心怀向往,他主动请缨,承担了大量的工作。
年,柳智宇参与了《南山律典校释》的出版工作;
年起,柳智宇辗转多地,完成南山诸律典“八大部”系统校勘,重新排版一套32本的律宗典籍,他还主动负责最后的修订和出版工作。
面对如此庞大的工程,他几乎熬坏了眼,累垮了身体,工作时间稍长,他的身体会不停地颤抖。
但没想到,书籍署名竟然是他的师傅学诚法师。
这让他感到失望。
但让他彻底失望的是几年后的一件事。
年,柳智宇的母亲退休,她考下了心理咨询师资格,经常给柳智宇推荐心理学书籍。
柳智宇对心理学知识很有感觉,也开始在寺里师兄弟身上尝试使用,为他们答疑解惑。
他觉得,心理学可能是一个能让自己找到答案的选项。
年,柳智宇考取了心理咨询师证书,大半年后,他开通了“佛系心理咨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