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下午
“中国航天科普大使”
暨“科技创新和人才建设专家顾问团成员”
颁授仪式
在北京航天城隆重举行
9家单位联合颁授
27名院士专家
获得“中国航天科普大使”殊荣
获授者中
既有蜚声中外的业界大咖
也有广受追捧的航天网红
一起来认识一下他们
以下除院士按当选时间排序外
其他人员按照单位推荐顺序
欧阳自远
欧阳自远,天体化学与地球化学家,中国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被称为“嫦娥之父”。他负责的“绕月探测工程”荣获年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绕月探测工程突出贡献奖、国防科技进步特等奖;专著《天体化学》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年更是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在各种科普刊物上发表科普文章余篇,撰写《再造一个地球——人类改造火星之路》等9部科普著作;主编《十万个为什么》等9部科普书籍。弘扬航天文化,滋养航天英才,致力于航天知识传播。
戚发轫
戚发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科技委顾问,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技术顾问。年受聘成为“航天科普大讲堂”讲师团成员。近年来,每年为国家机关、各级政府、高校、中学做科普报告50场左右。传播航天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普及航天科技知识。
龙乐豪
龙乐豪,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主持和参加国家五项重大航天工程中运载火箭研制,是我国低温推进剂火箭的倡导者和开创者,是构建中国航天运输系统新蓝图的导师,研究成果为我国国防、国民经济建设、航天技术发展及走向世界做出了历史与创造型贡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杰出专业技术人才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宇航联合会名人堂奖等奖项。
杨元喜
杨元喜,大地测量专家,北斗导航系统副总设计师,中国科学院院士,是相关观测抗差估计系列理论体系和自适应抗差导航定位理论体系的原创者。他信念坚定,投身中国急需的卫星导航技术研究,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中国导航定位各领域,为中国测绘技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曾获年度中国航天基金会奖钱学森杰出贡献奖。
周志成
周志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总设计师。重视航天科普推广,积极为中小学生创造了解、接触航天的机会。积极参加各类航天科普活动,为航天走进普通大众贡献力量。
刘勇
刘勇,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空间物理学家,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侯选理事,参与了我国和美国多个空间科学卫星工程项目,多次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科技日报》等媒体科普活动。最近几年来在全国各地中小学做过航天相关的科普报告近百场,著有《深空探测器》《国际空间站》等科普书籍。
周炳红
周炳红,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长期负责长征系列火箭推进剂晃动及在空间微重力条件下的流动与传热研究,近年来开展了小天体科学、防御与利用研究工作。在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20余场,在北京广播电台、“照亮新闻深处”栏目,进行了近10次航天主题的讲座,包括快舟一号、快舟一号甲火箭,商业运载火箭,北斗快车-长征三号甲系列,长征五号复飞成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胜利,嫦娥五号发射等。在观视频工作室“科技袁人”平台,拍摄了10多个科普视频短片,讲解长征五号,长征七号甲、spacex火箭、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等航天主题。并开展了长征五号复飞、长征五B首飞两个发射直播、嫦娥五号任务直播科普讲解。多次受邀在中央电视台《央视频》《科技频道》进行科普讲座,担任中国航天科普大使,科普视频播放超过万人次。
苟利军
苟利军,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恒星级黑洞研究团组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学教授。《中国国家天文》杂志执行总编,北京天文学会副理事长。《物理》和《Theinnovation》杂志编委。主要研究兴趣为高能天体物理,包括黑洞和引力波等,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博士和哈佛大学哈佛史密森天体物理中心任博士后和研究人员。发表SCI论文50余篇,引用余次。年获得中国侨界个人贡献奖,年、年、年分别获得中国科学院网络科普联盟“科普启明星“奖、“科普摘星人“奖和“科普千万咖”奖和“最佳星探奖”。年5月央视《开讲啦》节目演讲嘉宾。翻译过多部科普图书,其中两次获得中国图书馆的文津奖,1次获得中国国家优秀科普图书奖,多次获得中科院优秀科普图书奖。还创作了20余篇科普文章,首周总阅读量超万次。曾经获得年首届视频创意大赛一等奖,年中国科教影视“科蕾杯”短视频一等奖和年全国优秀科普微视频大赛第一名。做各类科普报告上百场。
仝飞舟
仝飞舟,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主教员、助理研究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载人航天第一线。年,作为进舱唯一女性乘员,参加由我国主导,多国参与面向未来深空探测、星际驻留任务的“绿航星际”太空试验任务。满怀对航天事业的无限热爱,撰写《飞舟日记——太空试验》,获得年度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入围年度“中国好书”。年9月,参加中国科技馆和我们的太空联合出品的中国首部科普巨幕电影《火星使命》拍摄。
李斐
李斐,教授,武汉大学副校长,教育部地球物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年起从事月球形态和重力场及内部结构研究,近年来研究领域扩展至太阳系行星及小行星。培养月球及行星探测领域的硕士和博30余名;主持研发了月球及行星定轨及重力场解算软件,主持构建了武汉大学绕月卫星多普勒信号接收系统;为吸引青年学子从事月球及行星的探测和研究,年至今坚持为中学生、本科生、研究生做月球探测的科普和学术报告。
谢更新
谢更新,教育部深空探测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重庆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作为总设计师完成了嫦娥四号任务生物科普试验载荷的型号工程研制任务,首次在月球表面开展生物试验,实现了在荒芜月球表面培养出人类第一片绿叶。带领团队开展科普讲座余场次,并与法国、英国、意大利、西班牙、瑞典等国家开展科普活动与交流,推进科普活动国际化,向全国科普专家发出“科学家走进校园”活动倡议。
刘红
刘红,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月宫一号”总设计师/首席科学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物与医学工程学院教授。年1月,被评为年度十大女性新闻人物;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决定授予刘红“全国优秀教师”称号,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奖章”。刘红教授带领科研团队,系统开展载人深空探测生命保障前沿研究,建立了我国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理论和技术体系,突破核心关键技术30余项,研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的四生物链环的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完成了世界上时间最长闭合度最高的“月宫”实验,实验图片入选《自然》杂志最佳科学图片。取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在国际重要刊物发表论文余篇。研究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成就展”展出。
吕晓戈
吕晓戈,现任国资委《国资报告》杂志和《军工文化》杂志编委,中国新闻摄影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执行主任。长期从事航天领域科普工作,曾在《人民日报》等媒体上发表大量航天科技成就文章和视频;在航天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