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章,《生命册》读完了。
举凡乡村题材的小说,故事总是很别致,语言总是很地方,人物总是很像你、我、他。
乡村之厚重、博大,乡村之多情、世故,乡村之落后、贫穷,成就了作家,成全了读者。
本质上讲,我们并不是在读小说,我们是在读乡村;实际上我们也并不是在读乡村,我们是在读我们自己。
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或科幻,或纪实,或童话,或诗意。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思考是一种再升华。
乡村是很多人无法逾越的背景,是很多人早期广阔的成长舞台。
乡村,总是给人以美好的向往。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它是心灵的栖息地,累了如侯鸟般飞回、度过寒冬;它是灵魂最后的居所,很多人离乡多年,才发现魂魄早己停留在乡村,从未离开。
然而,乡村越来越空心,越来越缺少年轻的气息。
没有几个人愿意定居乡村,因为乡村太承重,很少有人能负如此之重前行;科技改变生活,乡村却速度滞后,很少有人能忍受这种单调。
所以乡村仅仅是许多人的片刻的念想罢了,念想过后,生活依旧沿着原来的轨道风驰电掣。
可乡村出来的孩子,注定是“背后有人”,注定是在很多双眼睛的注视下负重前行。
能从乡村走出来,成为体制内的国家人,或是体制外的社会人,有命更兼有运,却欠了无数的“情”。
情份无价,所以最难偿还,甚至永远还不完,这种亏欠总让人难以心安。
情分有时很简单,至情至简。邻居二大爷的一双草鞋,河对面三奶奶的一辫蒜,赵家大婶子的几个鸡蛋,王家四嫂子的一个纽扣,大队支书的一句安慰,村小教师的数句鼓励。
“雪中送炭”四字不能表达其一二,在苦难的日子里,这些给予,就是一条命的存活机会,就是一个心灵的成长修正。
吴志鹏是有命有运的人,可他又是亏欠乡村最多的人,也是心下最不安的人。
他背负着全村的希望走向远方,稍能安身立命,便要造福桑梓,用家乡人认为的方式,可他只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愣头青,能有多少能量呢?他只有逃离。
多年后,他有钱了,有能量了,想回村了,却发现村子还是那个村子,人不是那些人了。
他得找一种“让筷子竖起来”的方式,也许找得到,也许只能寄托于下一辈能找到。
当你拥有爱情的时候,你买不起阿比西尼亚玫瑰!
当你买得起玫瑰的时候,早已找不到可送的人!
人世间的错位,大抵如此。
早安,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