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与中国都是东亚国家,两国有着数千年的悠久交往历史。由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东亚地区首屈一指的大国,同时拥有着先进的科技、文化、思想,对周边包括韩国在内的其它东亚国家影响深远,并且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而古代中国对今天韩国影响的直接表现之一,就是体现在他们编写的历史课本上。由于一些复杂原因,中韩两国对于一些关乎两国历史问题的看法,往往有着很大分歧争议。韩国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部分有不少不实错漏之处。那在当今韩国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中有关中国的部分有哪些争议不实之处?东北亚地区一,韩国历史教科书将属于中国地方政权的高句丽、渤海国历史,看作韩国历史的一部分。并以此在历史教科书将中国的延吉、满洲、吉林、鸭绿江、辽河等地区,标注在古代韩国的领土范围之内。如此一来,让接受过错误历史教育的韩国公民,理所当然地认为中国掠夺了本该属于韩国的土地。这种错误做法,无疑会进一步加深韩国民众对中国的错误认知,妨碍中韩之间的正常交流。韩国主张高句丽历史属于韩国历史,中国则主张高句丽政权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政权之一。韩国历史教科书中有关高句丽的描述如下:“4世纪末即位的高句丽广开土大王积极开展了对外扩张。西部攻破了后燕,东部使肃慎和东扶余屈服,将势力扩展到包含辽东地区在内的满洲南部地方和图们江下游地区”。有关高句丽与隋唐之间的战争。韩国现行历史教科书则用了整整一页的篇幅,将唐朝描述成一个侵略国家:“统一中国的唐朝在初期与高句丽维持了亲善关系,但在国内政治安定以后对周边国家积极实行了扩张政策。高句丽为了应对唐朝的侵略,在边境地区建立了万里长城,强化了军事力量。”中国历史教科书则认为,由于高句丽是在中国领土上建立起来的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其与中国王朝建立了册封与朝贡关系,是中国皇帝的臣子,而高句丽灭亡以后,其领土和遗民吸收到了中国,因此,高句丽历史属于中国历史。历史上渤海国的疆域,横跨当今中国东北、北朝鲜以及俄罗斯三国的国境之内,渤海国是以靺鞨族为主体多民族共同构成的政权,居民中除了靺鞨人,还有高句丽人等民族。韩国以此就认为“渤海国为高句丽遗民所建,是一次高句丽人的所谓“复国”运动;中国辽东和满洲地区是高句丽人的统治地区和活动舞台;渤海历史是古代韩国历史的一部分”。这些主张,赫然出现在韩国历史教科书中。这也是今天韩国人主张中国吉林的延吉、长白山和辽河流域一带属于韩国的所谓“历史”依据。但是,渤海的居民是由高句丽遗民以及靺鞨民族等构成的,韩国正史中不仅没有渤海人或其后代的任何相关记载,且截至目前为止,其对于渤海第一代王大祚荣的出身情况也尚未查明,遑论其他。有关大祚荣的出身问题,中国学者根据《新唐书的记载,认为其为靺鞨人。中国历史教科书也认为,建立渤海国的大祚荣是靺鞨人,与高句丽毫不相关,因此,渤海也是唐朝的地方政权。韩国二、韩国历史教科书中关于间岛和长白山,采取罔顾事实的错误描述。间岛问题是一段时间以来中韩之间的一个热点问题。在韩国,这个问题几乎是路人皆知,认为间岛是韩国的领土,有朝一日必将收回,政界也有不少动作。韩国历史教科书这样描述间岛问题:“间岛是豆满江(中国称图们江)和松花江之间的广袤土地。18世纪清朝和朝鲜之间为清晰划定之前模糊的边界,于年在白头山设立定界碑。19世纪中叶以来,朝鲜咸镜道住民越过豆满江并在此区域内居住,再次引起领有权之争。两国间为此进行过多次交涉和协商,多无果而终……由于《乙巳条约》,大韩帝国的外交权被剥夺,日本为了安奉线铁道附属权而与清朝达成间岛协约(年),认定间岛是清的领土。”长白山问题是另一个焦点问题。在韩国教科书中,本国地图覆盖整个朝鲜半岛,不分韩国和朝鲜,书中多次出现长白山、天池的大幅图片。在韩国人的心目中,长白山是韩民族的象征,自然被认为是“韩国的”。如此就很容易理解,亚冬会上韩国队员打出标语,并不是偶发事件,而是他们所受国民教育的真实体现。间岛问题和长白山问题的存在,在韩国人心中形成中国“侵占”韩国领土的“霸权”形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韩民间围绕该问题的冲突仍将在所难免。韩国历史教科书三、韩国历史教科书中夸大自身对于活字印刷术发展的贡献。对于曾经在中国的网络上广为流传、并引发巨大争议的“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归属问题”,韩国《世界史》教科书中写道:“在宋代取得巨大发展的印刷术……对周边国家的文化发展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早在隋代就开始使用的雕版印刷术在宋代也非常盛行……对知识的普及做出巨大贡献。而且在宋代较之西方早年发明了利用活字的活版印刷术。但是在此后的中国,雕版印刷术继续得到发展,而活版印刷术却未能进一步得到发展,其命脉在中途被断绝。活版印刷术传入韩国之后得到普及,并在世界上首次造出金属活字。”韩国教科书承认活字印刷术是由中国人发明的,韩国在引进中国活字印刷术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创造性劳动,推陈出新,开发了世界上较早的金属活字,这一点得到了部分中国学者的支持。但是,也有中国学者对此提出异议,认为韩国人严重高估了本国对印刷术的贡献。参考资料《从历史教科书看韩国人的中国观》、《从韩国现行教科书看中韩有关历史纷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tzrz/7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