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科研单位的图书是指某一科研主题综合各种观点的系统研究书籍,科研单位的档案则通常是指其针对某一自然科学研究活动中形成的科技档案。科研单位的图书、档案系统经过漫长的社会发展变化已经约定俗成地分化为两个互不干涉的系统。
?科研单位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1图书档案资源具有学科一体化属性
图书与档案同宗同源,在我国早期历史上就是一体的。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的官职是周代的“守藏室之史”。相关学者认为这是兼管图书、档案的官员,因此可以认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图书馆馆长,也是第一位档案馆馆长。西汉的“兰台”,既是保存档案典籍的皇家档案库,又是皇家图书馆。
虽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图书、档案两种专业逐渐分离为各自独立的系统,但发展到现代社会仍是互不相同却又联系密切、相辅相成的两门学科。
两者均是对信息资源的管理、开发与利用进行研究,在本源上具有学科一体化的属性。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迅猛发展,两门学科之间的交互与渗透也越来越多。
而科研单位的图书与档案管理通常受限于保密要求,知识体系信息资源覆盖范围仅涉及某一具体的专业,并且本单位内所保存的图书档案主要就是为了满足科研人员自身的利用需求,两者的差异进一步缩小,因此将内部图书档案信息资源进行整合更容易实现。
2图书档案工作方式大同小异
科研单位图书与档案在工作业务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归根结底都可以分为基础工作和提供服务两个方面。图书馆与档案馆都积累了大量的专业性信息资源,都要对资源进行有序的整理和科学的管理,最终利用所收集的资源向科研人员提供信息服务。
同时,国家在图书工作方面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中国图书分类主题词表》《普通图书著录规则》等规则规范,在档案工作方面则有《中国档案分类法》《中国档案主题词表》《档案著录规则》等。这些法规从名称上看就具有相通性。科研单位的图书、档案工作也严格遵从这些法规。
综上所述,科研单位的图书与档案机构在服务对象上具有一致性;在资源分类、编目、标引、著录及保管等程序上基本相同;在工作方式上都是通过查询、借阅、咨询等方式向科研人员提供服务。如果两者在管理过程中各自为政,则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重复检索等问题。
另一方面,图书与档案工作对库房、物资等现代化管理设备的要求也基本一致。无论是纸张、微缩胶片、光盘还是新型数字化设备都是现代图书档案资源的可用载体。相同的载体使图书与档案库房的建设都要保持恒定的温度湿度并具备防火防盗性能。
计算机、大型服务器等也是保障图书档案日常工作的必须设备。科研单位图书和档案专业和保密的特殊性质还需要相关的现代化设施进行日常的集中统一管理和维护。
科研人员对完整信息的需求
科研单位的图书通常为科研人员提供某一专业方向的知识信息,但其也存在一定缺陷,主要体现在它是对社会实践中得出的知识系统加工的结果,相对于档案来说真实性较难保证。
此外图书信息的更新速度较慢,科研图书的形成为确保其严谨性需要经历漫长的撰写、校对、出版过程,通常图书出版之时其涉及的信息资源已不再新颖,这就使科研人员很难通过图书获取最新的信息资料。
科研单位的档案则是科研工作中的第一手资料,所包含的信息内容真实,科研人员获取信息的速度也较快。但档案具有时效性,若存放长久,特别是当某个项目完结之时,其进程中积累的档案就失去了信息有效性。
另外,档案本身就具有对外保密性质,更别论科研单位的档案资料,其内向性在某种程度上限制了信息资源的共享。图书档案的这些局限性就决定了两者间的互补性,基于人们经常提及的“1+12”理论,图书与档案融合形成的统一系统与单个系统相比,能为人们提供更好的信息服务功能。
对于科研单位来说图书档案实现一体化管理就能更快速有效地为科研人员提供所需的完整信息资源。
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的影响,科研单位图书与档案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也日趋完善。而图书档案的分割管理与当前科研人员的需求矛盾就逐步凸显出来了。日常工作过程中经常会发现科研人员在查询所需资料时,通常是针对某一专题在图书与档案平台上分别进行多次查询,浪费时间且影响效率。
此外,虽然科研单位的各项工作需要遵从保密性原则,但如今强大的技术支撑可以在不触及底线的前提下,保障本单位内甚至系统内不同单位间资源共享的实现。
因此,科研人员对完整信息的需求,使其诉求一种图书档案一体化平台,一次查询就能快速获取所需的全部图书、档案资料;同时能够通过各单位海量数据库的资源共享,实现信息交换,及时高效便利的获取所需的完整信息资源,提高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