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孩子通常在3-6岁之间,对于科普书籍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来阅读。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色彩鲜艳,图文并茂的书籍,逻辑层次和情节描述不可太过复杂,以免孩子难以理解后产生逆反心理。科普书的科学性是肯定要保证的,而它的通俗性、趣味性又必须要满足孩子们现阶段身心的发展规律。选择一些内容权威、质量保证、趣味性强的幼儿科普书籍是我们家长的责任。今天介绍一些最近入手后很不错的自然科学类科普书籍。
《你不知道的大自然》
这套书分为四册:《慢性子鹦鹉螺》、《神秘的螺旋》、《加油!癞蛤蟆!》、《不服输的鼻涕虫》,三岁小班以上的小朋友就可以阅读了。作者是日本的三轮一雄。这四本书介绍了自然界中比较弱小,人们容易有偏见的几种动物。以诙谐幽默、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小朋友们很快就能领会其中的含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而弱小者是如何适应环境得以保存下来,这是我们值得深思的好问题。
看这套书不久之前,棋格格刚去了南京古生物博物馆,在馆中她被巨大的菊石化石所震撼,在菊石的旁边还有很多鹦鹉螺的化石。我跟她说,菊石已经灭绝,而鹦鹉螺现在依然存在于海洋中,菊石是鹦鹉螺的祖先。她当时好奇的问我为什么菊石会灭绝,不是科班出生的我当然瞠目结舌,而《慢性子鹦鹉螺》、《神秘的螺旋》这两本书刚好可以回答小家伙当时的提问。
棋格格没有见过癞蛤蟆,但是看过青蛙和牛蛙。和其他很多小朋友一样,她更喜欢形象正派的青蛙,讨厌外形略显丑陋的牛蛙。而《加油!癞蛤蟆!》这本书告诉她,癞蛤蟆对于人类来说,更加不受欢迎。可癞蛤蟆忍辱负重,坚强忍耐,最终顽强的生存了下来。这种珍贵的特质是值得刮目相看的。
相对不一样的是《不服输的鼻涕虫》,棋格格既不喜欢蜗牛,也不喜欢鼻涕虫,很巧,作者三轮一雄也不喜欢鼻涕虫。是什么情绪促使作者写了《不服输的鼻涕虫》这本书呢?原来,鼻涕虫的祖先竟然是蜗牛。它们小小的身躯竟然敢于在进化的过程中卸掉了自己的视为防御的外壳,顽强的生存下来,柔软的身体让它出行无阻。这种不服输的精神确实令人心生敬佩。
这套书以不同的视角,诙谐的口吻,向小朋友们介绍了生物适应的法则,也从另一个角度激发他们思考,如何利用自己优点,规避自己的缺点,在自然界中长长久久的生存下来呢?
《拉鲁斯趣味小百科》
这套书又名法国版的十万个为什么,前几年就出版过,之前被好几个妈妈安利过。拉鲁斯出版社的百科全书可是世界辞书中最具盛名的品牌,世界三大百科全书之一。拉鲁斯出版社的创始人皮埃尔·拉鲁斯被称之为“世界百科全书之父”。
《拉鲁斯趣味小百科》这套书共有四本——《家门口的自然》《穿越恐龙时代》《探索动物王国》《世界海洋之旅》。《家门口的自然》从小朋友目光所及的家门口开始,到花园、森林、山上、海边和乡村,介绍常见的植物、动物和自然风光。《穿越恐龙时代》介绍了中生代最有名的动物,而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的恐龙各有特色。通过此书孩子们不知不觉穿越到了恐龙时代,近距离了解恐龙的兴旺与衰败,称霸和灭亡。《探索动物王国》一书从沙漠到海洋到丛林到高山,囊括了孩子们最感兴趣的动物话题。《世界海洋之旅》则将人类和海洋的关系原原本本的介绍了一遍,不用潜水就能让孩子深入海底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如果家里有小鸡球球点读笔,则完全可以领略其中的精妙音效,比如翻开《世界海洋之旅》,点击画面就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海浪涛声。
《家门口的自然》的每一章节都有互动游戏环节,用小鸡球球点读笔根据问题点击答案就会有相应的提示音效。在《穿越恐龙时代》中,每只恐龙都有自己的专属台词,孩子们用点读笔点读时,完全不亚于在听一部有趣的动画片。《探索动物王国》中点击相应画面,每个动物的声音都被悉数展现,包括狮子的吼叫,老虎的咆哮,狼的嚎叫,袋鼠的弹跳声等等。
可以说,这套《拉鲁斯趣味小百科》把科普“趣味”发挥到了极致。
《今森光彦的昆虫教室》
去年带棋格格去过中山陵的昆虫博物馆,上周周末又带她去玄武湖的虫子书店逛过一圈。之前她并不是很喜欢虫子,有时候甚至有些害怕。但经过这几次科普活动之后,她也逐渐开始接纳小昆虫。而对于喜爱昆虫的孩子来说,强烈推荐这套书《今森光彦的昆虫教室》。
这套书共有两本——《发现与捕捉》、《观察与培育》。
《发现与捕捉》从介绍采集装备开始,到采集各类甲虫、蝴蝶、蜻蜓、螳螂等各种昆虫,再到蚱蜢、蝉、蚂蚁等标本制作,向我们介绍昆虫采集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捕猎或者做成标本,而是通过近距离的观察、了解后保护和培养兴趣。
《观察与培育》通过对独角仙、七星瓢虫、蚕、蝈蝈、蜜蜂、大黑蚁等三十一种昆虫的生态和幼虫的成长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以及如何写观察笔记,如何用照片做记录等等方法论。
在每种昆虫下方还有今森自己额外附加的知识点小tips。
如果喜欢虫子的孩子,可以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尝试亲子联手发现、捕捉、观察和培育。再大一点的孩子,也可以独立的完成一些观察、养育昆虫的设计作品。
科普书如何做到不费妈?如何做到看一本抵多本,每一本可以反复看,反复学,激发孩子的学习力和创造力?以上推荐的几本自然科学类科普书籍希望可以带给大家小小的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