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的讲话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水安全中的老问题仍有待解决,新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紧迫。老问题,是指地理气候环境决定的水时空分布不均以及由此带来的水灾害。新问题,主要是水资源短缺、水生态损害、水环境污染。新老问题相互交织,给我国治水赋予了全新内涵,提出了崭新课题。
年7月,水利部设立了“水利重大科技问题研究”项目,一共包括3个宏观重大战略研究方向和18个重点领域研究项目,要求通过研究,厘清概念、标准、布局、对策、手段5个方面的内容。针对新老四大水问题中的水生态损害和水环境污染问题,设立了“保障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战略研究”项目,属于3个宏观重大战略研究项目之一,责任司局为水利部规划计划司,牵头承担单位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项目负责人为王建华副院长。
根据水利部党组相关要求,项目组建了联合研究团队,编制了项目实施方案。研究团队包括水利部信息中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科学院、黄河水利科学研究院等行业内优势科研单位及七大流域机构水资源保护专业院所,并根据研究需要,联合了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调查规划设计院作为外系统协助单位,形成了一支专业门类齐全、中央与地方统筹、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队伍。组织开展了八方面业务领域和七大流域版块的专题研究,针对长江上中游、黄河三角洲等重点区域,围绕生态流量保障、水利工程生态化等重点问题开展了十余次调研。项目执行过程中,召开院士等高层次专家咨询会三次,内部研讨会十余次,形成了《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与保障策略》(王建华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3)一书相关成果,完成了水利部的重点督办事项。
项目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
01概念水环境安全内涵主要包括水体功能正常发挥和满足公众良好生活环境需求两方面,水生态安全内涵主要包括水生生物生存状态良好和陆域水循环过程健康完整两方面,两者有机统一在“健康河湖”概念里,形成“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结合防洪保安、资源供给、文化传承等社会属性和功能,就是新时代需要大力建设的“幸福河湖”。对全国及各流域、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与近10年演变态势进行了评价,全国水环境和水生态整体安全评价得分为67.42分(年),处于“一般”等级,面临较大的安全保障压力,并剖析了深层次原因,系统回答了“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
▲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内涵解析
02标准从水量、水质、水域、水流、水生生物(量-质-域-流-生)5个维度,提出了不同区域、不同类型河湖保护修复的标准和阈值。其中,十大水资源一级区无控制性工程调控断面,枯水期生态基流占比平均推荐值是6.7%,非枯水期是12.4%;控制性工程调控断面,枯水期生态基流占比平均推荐值是12.0%,非枯水期是17.3%。提出了到年全国整体达到“较安全”程度、年全国整体达到“安全”程度的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总体目标与分阶段指标,并定量识别了全国及各省区安全保障目标与现状差距,明晰了近远期重点提升区域,系统回答了“差什么”的问题。
▼表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目标指标
03布局基于新时期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和系统治水思想,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重点是做好“利人”与“利生态”的统筹协调,提出了面向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的水利再平衡战略,其核心内容包括退水还河、退污还清、退地还盆、退堵还疏、退渔还生5个方面,并提出了包括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东南沿海、西南、西北六大区域的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整体空间布局与分区重点,初步回答了“抓什么”的问题。
东北地区:保湿地、护廊道、防风险
黄淮海地区:控总量、奠基础、增亮点
长江中下游地区:促连通、优调度、减排放
东南沿海地区:护源头、建碧道、定边界
西南地区:留生境、防面源、强合作
西北地区:重涵养、控增长、保绿洲
04对策围绕总体战略和布局,以问题为导向,提出了在水量层面,完善生态流量、地下水位目标制定与考核体系,加强流域水量分配与分水源、分季节用水总量控制;在水质层面,加强城乡宜居水环境治理和提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水域层面,确定水域保护边界,加强农村池塘等末梢水体保护,严格控制缺水地区大水面营造;在水流层面,开展以水系为单元的河流连通性评价和保护,加强江河与湖泊、湿地之间的横向连通性恢复等6个方面的30项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以及六大区域下一阶段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的重点工程与非工程措施,系统回答了“怎么推”的问题。
05手段在法规制度方面,建议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修订中增加水生态保护与修复专章、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河湖管理条例》、强化全面实行河长制的水环境和水生态考核、进一步完善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现有规划体系等。在基础保障方面,建议开展河湖生态大普查,积极推进河湖健康评价;建立水利工程分类生态化改造机制,并逐级推动落实;强化水利工程全过程全要素的多目标优化调度;建立宜居水环境健康水生态监测监控体系等。在市场机制方面,建议进一步完善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推动建立水生态影响综合评价机制等。在融合提升方面,建议加强跨部门的工作融合与信息共享等,初步回答了“靠什么”的问题。
全书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对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的基本概念进行了解析;
第二章针对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的概念内涵提出了其表征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方法;
第三章以年为现状水平年,根据指标体系对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进行了系统评价,并对部分指标近10年的变化情况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四章从水量、地表和地下水质、水域空间、水流连通性等不同维度,对中国水环境污染和水生态损害的成因进行了系统解析;
第五章重点对水环境和水生态不同维度的安全标准和阈值进行了研究;
第六章提出了未来不同水平年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的目标愿景及具体指标;
第七章分别从总体战略、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分步推进等方面,提出了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的整体布局;
第八章提出了中国不同区域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的重点措施;
第九章提出了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保障的重大政策建议,并对相关成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工作展望。
本文摘编自《中国水环境和水生态安全现状与保障策略》(王建华等著.北京:科学出版社,.3)一书“前言”,有删减修改,标题为编者所加。
(本文编辑:刘四旦)
一起阅读科学!
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