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普及,百年文库本,知识普及的胜利

书籍规格演变的每一步,都是知识普及的一次胜利

书籍成为普通大众能负担得起的消费品,不过百年

在日本,随意深入一家街角书店,很可能会看到以文库为索引、密密麻麻的小开本书籍陈列。这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小开本读物:文库本。

这些「小书」多为A6尺寸,即A4纸的1/4大小,方脊平装,用纸较薄。正因为压缩了用纸,文库本的价格比单行本更低,多为至日元(约合36至48元人民币),约等于工薪族的一顿午饭钱。同一本书,精装单行本的价格可能是文库本的2倍。

小开本读物并非日本首创。日本最初的文库本系列丛书——岩波文库,是以德国的雷克拉姆文库为榜样,涵盖文艺、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将具有古典价值的书籍高质量地平价化。在岩波书店创始人岩波茂雄的设想里,文库本虽然价廉,但对内容质量要求非常高。他曾告诉那些对文库本有误解的作者,「宁愿为其作品出单行本,也不会将其收入文库」。

时至今日,文库本依然遵循从已发行的单行本中挑选精品再版的方式,所以时效性不如单行本。村上春树的《1Q84BOOK1》在年就已推出单行本,文库本则在3年后的年才上市。但也因此有读者认为,认准文库本,比较容易找到好作品。

经过多年的发展,文库本已经更加商业化和多样化。

年,面对出版业的不景气,也有出版社开始跳脱这个「精品」门槛。一间名为「实业之日本社」的出版社一反常规做法,在两年连载后直接以文库本规格出版东野圭吾的《雪国之劫》,一年后才出版单行本。专注艺术出版的青幻舍,旗下设有视觉文库,以「超越时代的艺术与设计」为策划理念,既出版过去名著的新装复刻版,也开始直接出版从未发表过的新书。

「新书」作为一种规格,常常被拿来跟文库本比较。谈到文库本,人们的第一印象是「经典作品」,谈到新书,则是「专业领域的普及读物」。

这就要说说新书的渊源了。

和文库本一样,新书的推动者也是岩波书店。在二战背景下,岩波茂雄出于对日本国内体制的忧虑,才有了出版一套引入全球视野、探讨时下问题的丛书的想法。新书的「新」是相对于文库本重版经典作品的「旧」而言的,也颇有给读者带来「新知」的意味。

今天打开亚马逊上的「新书」排行榜,我们仍能看到《所有的教育都是洗脑》(すへ?ての教育は「洗脳」て?ある)、《未来年表:人口减少的日本会发生什么》(未来の年表人口減少日本て?これから起きること)这类书籍。百花齐放的新书题材,延续着岩波新书时代出版社对新书的构想:紧贴读者生活中关心的话题,将专业知识普及给大众。只不过人们的兴趣中心,已经从岩波新书时代的启蒙知识转移到了科技、老龄化等各种现代话题。

不同品牌的新书有自己的侧重点和风格。

岩波新书、中公新书、讲谈社现代新书是日本新书品牌的三大巨头,书籍内容横跨政治、经济、文学、历史、科学各个领域。岩波新书多为自由主义立场,中公新书的内容偏向学术书籍,讲谈社现代新书相比之下走的是大众路线。

从尺寸上来说,新书规格约为长毫米、宽毫米。若将一本新书与一本文库本重合,能看到它们宽度相差无几,高度相差大约两个指节,新书更显瘦长。

精装书其实早于平装书诞生,平装书在19世纪于欧洲先行,到二战左右,才在英、美国家推广开来。由此,「买书」才成为大众能负担的消费形式。

精装书装帧工艺复杂,用料考究,通常以硬底为封面,在书脊及书角上做各种造型加工。读者可以把书本摊平在桌上,不用担心书页会散掉;纸质更佳,封面耐磨损,也适合收藏。

精装书单本的利润高于平装书,所以出版商愿意以精装书作为试水市场的样本。出版商会根据精装书的销售情况,抓住书本热议度减退又尚未冷却的时间节点,推出平装本,以延续书的销售周期。所以,越是人气高的书,平装本的推出时间越会被延后。企鹅出版社的编辑莱斯利·格尔布曼(LsliGlbman)曾提到,小说《ThHlp》以精装规格出版后,在畅销榜上逗留了周。于是企鹅出版社等了两年多,才推出这本书的平装本。

书最终要以哪种形式出版,决定权在于作者和出版社。

对新作家而言,平装本能接触到更广的读者群,且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不失为一个好选择。但在出版业界,推出平装规格被视为第二次出版的机会。已经出版过一次的书,可以借此机会重新设计封面,再次造势,把书推向更广的读者群。所以先推出精装本仍是主流。

电子书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平装本的销量。据《经济学人》报道,电子书流行前,平装本销量预期是精装本的4倍,但近年逐渐有精装本销量高过平装本的迹象。

年,第一代Kindl阅读器面世时,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说,它会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彼时读者和媒体毫不掩饰他们对传统出版业价值链上各个环节的担忧,「书店将死」「出版商将死」「纸质书将死」等表达不绝于耳。

的确,电子书的技术优势显而易见。纸质书需要面对的生产、存储、运输、退货问题,在电子书的市场里不复存在。但市场经过十年的调整,结果与人们当初的担心相去甚远。美国是全球最大的图书市场,电子书在美国国内市场占有率自年达最高点后就持续负增长。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的,依然是精装书和平装书。

亚马逊在刚推出电子书时打过一阵价格战,它也给人们留下了电子书更便宜的印象。实际上,在北美和欧洲,经过出版商和网络销售渠道的多年博弈,电子书与纸质书的价格已经没有特别大的差距。年4月登上AmazonChart销量排行榜前十部的作品当中,有半数作品的电子书价格只比纸质书低两三美元,有两部作品的电子书售价甚至高于平装书。电子书价格的升高,也是自年开始美国电子书销量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们已经逐渐接受,纸质书和电子书的差别更多体现在阅读场景差异上,若要想得更远些,电子书的形态远比「模仿纸质书」要广阔。生词查询、分享批注、全文搜索等都是电子书的原生功能。不少阅读软件开始内嵌朗读功能,这又进一步拓展了电子书和有声书的边界。

亚马逊创始人贝索斯曾公开表示,「书的竞争者不是各种形式的书从消费者愿意花费的时间来看,书的竞争者是新闻、游戏、电视还有电影」。或许正是出于这个理念,亚马逊才大力支持有声书的发展—有声书让传统书籍更引人注意了。以美国为例,年,有声书虽然只占整个美国图书出版业销售额的5.6%,但它是唯一一个持续增长的图书品类:年全美仅出版部有声书,到年,这个数字跃升到了部。

有声书是在视力障碍者的需求下诞生的。爱伦坡、海伦·凯勒的部分书籍在年就被制成了有声读物,当时的听众中还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战争中失明的退役军人。今天,有声书的消费者已经扩展到更广泛的人群,他们有非常明确的使用场景。在美国有声出版物协会(AudioPublishrsAssociation)的调研中,有74%的听众会在行车或通勤时收听有声书。

有声书对制作者的回报率并不高。传统出版商或独立作者能获得电子书60%至80%的收益,而这一数字在有声书上只有25%至40%。

尽管如此,有声书仍被视为有潜力的市场。亚马逊的有声书服务Audibl不断推出新功能,像通过Whisprsync功能同步电子书的阅读进度,或通过智能识别直接跳转到图书的精彩段落。谷歌将有声书加入了GooglPlay应用市场,并打通了在安卓、iOS和智能音响的播放渠道。苹果iTuns是第二大有声书平台,如今也在建立独立有声书渠道上跃跃欲试。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917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