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73182.html某些恶意抹黑清代说清代没人写科技书籍真的是这样?我们说不是这样的,因为我们在图书馆是可以看到清代人写的科技书籍的我凑巧前段时间还读了一本医学书籍里面提到了清代人善于总结前人的错误。其中有本书叫《医林改错》。关于医学方面清代有1、《医宗金bai鉴》公元年,清朝乾隆皇du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吴谦征集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共历时三年,终于编辑完成。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医宗金鉴》书名由乾隆皇帝钦定。后来,该书被《四库全书》收入,并逐步成为中国医学教与学的必读书2、《目经大成》为清代眼科名著之一,黄庭镜(~?)著,于乾隆六年〔〕草成此书,此后四易其稿,但未付梓。弟子邓学礼(赞夫)得悉此书后于嘉庆十年刊行,更名为《目科正宗》,刊行九年后被黄庭镜之孙得见,遂以家藏旧本相校后刊印,悉还原貌。嘉庆二十三年()问世,全书共23万余字,居历代眼科专著之魁3、《医学源流论》徐大椿撰于乾隆二十二年()。此书堪称为“徐大椿医学论文集”,共收其评论文章九十九篇。上卷为经络脏腑、脉、病、方药,下卷则治法、书论(并各科)、古今。纵横捭阖,触及之处,每有新见,发前人之未发,言常人所不敢言,尤针砭时弊甚多,论述道理深湛,中医史上正缺如此大手笔之评论家也,大椿实古今第一人4、《本草纲目拾遗》十卷,赵学敏初撰于乾隆三十年(),又续加补订而毕于嘉庆八年(),至赵学敏死后,于同治三年()方得初刊。以后则有多次重刊5、《张氏医通》为综合性医书,十六卷,清·张璐撰于康熙三十四年(),此书前十二卷论病,包括内、外、妇、儿及五官等科,分门分证,征引古代文献及历代医家医论,每病先列《内经》、《金匮要略》之论述,次引后世如孙思邈、李东垣、朱丹溪、赵献可、薛己、张介宾、缪仲淳、喻嘉言等诸家之说,同时结合个人临证经验发表议论,但大抵不外折中成综合诸家观点,无多创见。不过,整体医学思想,比较与薛己、张介宾相近,并阐发“阳非有余,真阴不足”论甚力。自中风至婴儿共分十六门,每门又分子目,体例实取法于王肯堂《证治准绳》,而选辑更为精审。后四卷论方,共分94门,祖方一卷,专论方祖源委,分析其配伍、功能与治疗之证。另三卷为专方,以病证分门集方,并有方解。6、《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是中国最大的一部类书于康熙中期,诚亲王胤祉命进士陈梦雷编《古今图书汇编》历十余年而成,康熙帝命改名《古今图书集成》,其部六千有余,其卷一万,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集经史诸子百家之大成。原隶此书“博物汇编、艺术典”下之“医部汇考”,共卷,分类辑录自《内经》至清初余种医学文献,有古典医籍的注释,各种疾病的辨证论治,医学艺术,记事及医家传略等,记述系统,分门别类明确,各科证治有论有方,引证材科均一一详注出处,标明书目、篇目和作者,便于查对原书,是一部比较全面的医学文献参考书。7、《外科证治全生集》又名《外科全生集》,1卷,刊于乾隆五年()。五维德整理祖传秘术及生平经验而成《外科全生集》。此书后经清末马培之重新分卷并作评注,以前集三卷、后集三卷流行。王氏书先总述痈疽病因、证候、诊法并列症29种。按人体上、中、下三部分论外科病证治疗,并兼以内、妇、儿各科病症治疗经验,计外科效方75首,杂病验方48首。另介绍余种外科常用药之性能及其他炮制,复附有作者治验之案,甚便于临床施用8、《本草崇原》三卷,约始撰于康熙十三年(),著者张志聪殁而书未成,后由弟子高世栻续成。继而王琦访得副本,校刊后刻入《医林指月》丛书,时已在乾隆三十二年(),以后续有翻刻。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9、《证治汇补》八卷,康熙二十六年()刊,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十七世纪浙江鄞县人)撰。此书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陶隔、腹胁、腰膝以及下窍八类,已与过去诸书不同,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复见集中。介绍八十余种较常见疾病病证,每症列为一章,每章又分数节,先引《内经》,后选诸家并注明出于何书,分析原因、外候、辨证、脉象、治法、用药、附证、方剂等,均为详而不繁,备而不见。深为临床医家使用所称便。10、《本草备要》8卷,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年)刊,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卷首为药性总义,统论药物性味,归经及炮制大要:卷一草部药种,卷二木部药83种,卷三果部药31种,卷四谷菜部药40种,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卷六禽兽部药25种,卷七鳞介鱼虫部药41种,卷八人部药9种,共计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八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余幅,更臻完善。此书刊本亦多,流传甚广。此书摘录《本草纲目》中本经药味,(另有附品56种),作“崇原”之论,自序云“诠释《本经》阐明药性,端本五运六气之理,解释详备,”有探讨药性理论之意,药分上中下三品,从药物性味、生成、阴阳五行属性、形色等入手,结合主治疾病之机理,阐明功效,崇本求原思想,对徐大椿、陈修园等影响颇大。9、《证治汇补》八卷,康熙二十六年()刊,李用粹(字修之,号惺庵,十七世纪浙江鄞县人)撰。此书分为提纲、内因、外体、上窍、陶隔、腹胁、腰膝以及下窍八类,已与过去诸书不同,以内科杂病为主,论述复见集中。介绍八十余种较常见疾病病证,每症列为一章,每章又分数节,先引《内经》,后选诸家并注明出于何书,分析原因、外候、辨证、脉象、治法、用药、附证、方剂等,均为详而不繁,备而不见。深为临床医家使用所称便。10、《本草备要》8卷,汪昂撰,康熙三十三年(年)刊,本书可视为临床药物手册,亦为医学门径书。主要取材于《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卷首为药性总义,统论药物性味,归经及炮制大要:卷一草部药种,卷二木部药83种,卷三果部药31种,卷四谷菜部药40种,卷五金石水木部药58种,卷六禽兽部药25种,卷七鳞介鱼虫部药41种,卷八人部药9种,共计种。每药先辨其气、味、形、色,次述所八经络、功用、主治,并根据药物所属之“十剂”,分记于该药之首。后世刊本又增附药图余幅,更臻完善。此书刊本亦多,流传甚广。关于清代天文学的有《方程论》薛凤祚,清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清史稿·畴人传》把他列为首位,称他“不愧为一代畴人之功首”。字仪甫,号寄斋,临淄金岭人。幼年从师于理学大师鹿善继、孙奇峰,后跟历算家魏文魁学天文历法,清初又跟波兰教士穆尼阁、德国教士汤若望学习西方科学。他集众师之长,中西结合,注重实际观测利用简陋的设备在天文、数学等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其著述浩繁,生前有十余种著作刊行,主要的有:《历学会通》、《天步真原》、《东马图考》、《天学会通》、《比例对数表》、《甲遁贞授秘辑》、《乾象类古》、《两河清记》、《圣学新传》等。另外,他的《对数比例》、《求岁时》、《太阳太阴诸行法源》、《交食法源》等著述,使用价值最大。他对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规律做了深入的研究和详尽的阐述。他经过续密的计算和实际观测,求出的地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较现在公认的时间只差十三分三十七秒。在当时没有精密设备的情况下,求出如此精确的数字,非常难能可贵。他还测定出太阳并不象西方天文学学家所说的“恒星”,而是每年以五十二秒的速度运行着,科学地推断出太阳是能够自转的恒星。他对“回历”、“木、火、土”三星的运行规律,都有深入的研究和精辟的见解,给天文研究工作提供了十分宝贵的资料,受到了中外学者的重视。虽然我对清代历史了解的不够透彻但是我肯定清代有科技类书籍不仅仅有而且不只一本两本只是那些黑子不愿意正视历史而已本文由百闻乐见原创首发欢迎收藏评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7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