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宅家抗疫日,吾辈读书时

一场来势汹汹的疫情阻断了我们在春天相见的约定,但在家的时光也不可辜负。高松校长向同学们推荐中国科学院院士徐光宪先生在年非典期间写给北京大学离校和在校同学们的一封信。该信讲述了西南联大学生的学习故事和徐光宪院士的亲身经历,告诉大家注重提高自学能力,利用多种方式不间断地学习。图书馆陆续推出“不出门,涨知识”、“扫码读书”等一系列推文支持同学们在家学习阅读。

读书可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可以养也。在这段时间里,让我们从书籍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今天我们参照高松校长推荐《徐光宪致北大离校和在校同学们的一封信》,为读者精选八本名人传记,待到春花烂漫时,我们再相聚华园,通过举办读书会等活动来与你一同分享读后感悟。

读书,就等于将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的时刻,让我们不负光阴,在阅读中进步,合力抗疫。严冬终将过去,春天正在来临。

______

●名人传记●

1.走近钱学森

__

扫码阅读电子书

_

ISBN:-7---9

简介:钱学森院士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人,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出身华丽家族,家学深厚,于年横渡太平洋,成为美国航空大师冯·卡门的高足。钱学森运筹帷幄,对中国的“两弹一星”以及载人航天事业做出了不可替代的巨大的历史性贡献,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大国地位的提升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本书深度解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没有不实赞美,也不回避迷茫和困境,真实而完整地呈现了他的一生。书中首次公布了钱学森诸多鲜为人知的照片,其中包括钱学森本人在美国拍摄的摄影作品。《走近钱学森》既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也为“两弹一星”群体画像,它是一部记录了共和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历程的史著,它充满了“只是就是力量”的昂扬格调以及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鼓励年轻人蓬勃向上,是一部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

2.邓稼先传

__

扫码阅读电子书

_

ISBN:-7---6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我学成一定回来。——邓稼先。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途径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能这样估价自己一生的人不多。——杨振宁

邓稼先的一生是有方向、有意识地前进的。没有彷徨,没有矛盾。

3.华罗庚的故事

__

扫码阅读电子书

_

ISBN:-7---3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数学家,主要从事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偏微分方程、高维数值积分等领域的研究并取得突出成就;在解决高斯完整三角和的估计难题、华林和塔里问题改进、一维射影几何基本定理证明、近代数论方法应用研究等方面获得出色成果。《华罗庚的故事》分为五章,分别为: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走向世界、永远的中国儿子。五章按照时间顺序,为读者铺展一个经历坎坷,但却执著于数学研究、最终成为数学大家的华罗庚。

4.李四光

__

扫码阅读电子书

_

ISBN:-7---7

李四光是地质学家、教育家、音乐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地质力学的创立者、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和奠基人之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为新中国发展做出卓越贡献的元勋。本书分为从农村飞出来的凤凰、读书革命两不误、辛勤耕耘的教书匠、勇攀地质高峰、拳拳赤子心、新中国新征程、李四光和他的家人7部分。主要包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多做善事、石头情缘、我要学造船、进城求学等。

5.追逐太阳的人

__

扫码阅读电子书

_

ISBN:-7---9

《追逐太阳的人: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生动、严谨、科学地叙述了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科学探索之路,细致地叙述了袁隆平近九十年来的人生经历,是一部针对青少年读者的报告文学作品。本书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讲述了袁隆平研发杂交水稻的一系列科学实验活动,可以称之为一部通俗版的“杂交水稻”教科书,将“杂交水稻之父”的科研与生活世界生动地展现了出来。

6.中国“三钱”

__

扫码阅读电子书

_

ISBN:-7---7

本书收录了“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中国力学之父”钱伟长、“中国原子弹之父”钱三强三人的传记。

7.王淦昌传

__

扫码阅读电子书

_

ISBN:-7---3

王淦昌参与了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突破及核武器研制的试验研究和组织领导,是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本书分为王淦昌和他的时代、跋涉在欧洲大陆上、辛勤的园丁、流亡的岁月、追寻“物理美人”的芳踪、新中国的曙光、辉煌的瞬间、开创和平利用核能的新纪元、为解决人类能源探索新的途径九章。

8.竺可桢

__

扫码阅读电子书

_

ISBN:-7---4

竺可桢,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浙江大学前校长。竺可桢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对中国气候的形成、特点、区划及变迁等,对地理学和自然科学史都有深刻的研究。

附:

徐光宪致北大离校和在校同学们的一封信

徐光宪(前排右二)与上海交通大学化学系的部分同学合影

北大化学学院团委周江同志发来要我推荐书目的信和附来北大团委发起的“网上读书计划方案”已收到。我觉得这个计划方案很好。“终身学习、终身读书”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们的共识。团委提出的读书计划,不仅仅是抗非典的应急措施,而且可以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在推荐书目以前,我先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是我的同学唐敖庆学长告诉我的。他是北大的校友。在抗日战争时期,北大、清华、南开三校师生在长沙组建临时大学,不久千里行军,步行到昆明成立西南联合大学。行军途中,每个同学的背上挂一块纸板,上面写满英文生字,供走在后面的同学学习。记住了这块纸板的生字,可以走到另一位同学的后面,再学另一块纸板上的生字。这样经过几十天的行军,记住了几千个英文生字。所以西南联大毕业的每一个学生,英文基础都很好,如有需要,都能用英文讲课。唐敖庆还告诉我,他们晚上休息时,和学生们一起行军的曾昭抡教授,还给学生讲课。因此西南联大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培育了不少人才,包括许多两院院士和在海外的李政道、杨振宁等。

第二个是我自己的经历。年抗日战争开始的时候,我在浙江大学附属高工二年级学习。年12月浙大西迁,附中被迫解散,我只好回到我在绍兴上虞乡下的老家休学,到年9月才到宁波乡下的宁波高工复学。在家休学的半年多时间,除了帮家中做一些事以外,我主要是自学,做完HallandKnight的高中代数和SmithandGale的解析几何的全部习题。这样我到宁波高工时,经过考核,插入三年级,没有因休学吃亏。毕业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也是靠自学做习题打下的基础。所以自学是非常重要的。

我在5月4日北大新闻网上看到林建华副校长的答记者问讲道:“自学能力是成才的一个重要条件。古今有不少大科学家、大学问家都有独特的自学经历。希望离校的同学抓紧时间,在这个非常时期,多读书,勤思考,努力自我提高。”这段话讲得非常好。

所以我对离校的理科同学的第一个建议是“提高自学能力,多做习题”。如果你是化学学院三年级的学生,就可在家中做物理化学的习题,千万不要看习题解答之类的书。只有自己多做习题才能真正掌握物理化学。我在大学三年级时学习物理化学,老师只要求做多道题。大学毕业后,我觉得没有掌握物理化学。所以在当助教时,我把NoyesandSherril著的《ChemicalPriciples》书中道习题全部做完了。从此我自信物理化学读通了,过关了。我读通物理化学,使我终身受益。我不厌其烦地讲这些,只是想说明“做习题”的重要性。后来我看了《鲍林传记》(复旦大学出版社,年出版),在第73页上写道,鲍林在进加州理工学院前,也曾经解答了NoyesandSherril著的《ChemicalPriciples》上的道(实际是道)习题。鲍林说:“(我做完这道习题后)大大加深了对物理化学的认识。Noyes对逻辑的缜密思维的强调,以及他引导学生去发现定律和规则的技巧,对我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影响巨大。”

为了说明多做习题对理科学生的重要性,我再举一个例子,就是北大校友、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黄昆,他在《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第页上有一段话:“我刚上中学的半年住在身为教授的伯父家。他见我下学后很空闲而问我,我说老师安排的数学作业都做完了。他说那不行,数学书上的题全部都要做。从此我就按他的话做了,其影响十分深远。”

影响怎么深远呢?黄昆在大学学量子力学时,做了大量习题。年到英国去留学,和英国大学的研究生比较,他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就有很大的优势。所以他在获得博士后,到爱丁堡大学M.Born教授处去访问半年。M.Born教授是晶格动力学的创始人,也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之一,诺贝尔奖获得者。他与黄昆几次谈话后,发现黄的量子力学理论基础非常好,就建议和黄昆合作写一本以量子力学为基础的晶格动力学专著。黄昆从年开始,在四年时间内,不仅以严谨的论述和非常清晰的物理图象对这个固体物理学的新领域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而且还以一系列创造性的工作,发展和完善了这个由M.Born开创的领域。这部名著自出版以来,一直成为固体物理学的奠基性的经典著作,国际上几代固体物理学家都通过学习这本专著了解晶格动力学这个领域。

除了黄昆以外,据我知道有成就的科学家中,年轻时依靠自学多做习题的大有人在,同学们可以在院士自述中看到。所以我想推荐的第一本书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上海教育出版社年出版。但这本书太厚,有页。为了节省同学们宝贵的时间,可以看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的《中学生文库精选续编》中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只有页。在这本小册子中选了41位院士的自述,例如钱学森先生写的回顾与展望,就很有启发性。以上是对理科同学推荐的。对于文科同学,《中学生文库精选续编》中有《中国社会科学家自述》《中国作家自述》等,我虽没有读过,也想去买来看看。

其次,我想推荐的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在1年12月出版的一套《诺贝尔奖百年鉴》丛书,共29卷,每卷是一本8万字的小书。我是从事化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对今天蓬勃发展的生命科学不大熟悉。所以第一本挑选看的是《叩开生命之门》,看了几节后就把我吸引住了,放下手边工作,一口气把它读完了。这本书对20世纪生命科学的进展,做了很好的概括,读后很有收获。第二本我选看我熟悉的领域,陈敏伯教授著的《走向严密科学:量子与理论化学》,看后觉得内容有许多新意,是在化学领域对诺贝尔奖的反思,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见解,远远超出一般的科普书。关于化学方面的还有《20世纪化学纵览》《现代有机化学》《材料物理与化学》《现代分析技术》等小册。然后我又看了《宇宙佳音:天体物理学》,作者是天文学专家,有很高的学术造诣,既全面介绍了年来天文学的辉煌成就,还对天文学发展中如何突破困难,如怎样提高射电天文望远镜的分辨率,有细腻的描述,并激励青年人努力创新,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贡献。接着我阅读了其他各卷。我非常喜欢这套书,认为这套书很有特色。

第一,编者策划和组织编写《诺贝尔奖百年鉴》的指导思想很好,有新的创意。我觉得他们的目的,是想编写一套高水平的科普小丛书,用不到万字的篇幅,以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语言,把20世纪在物理学、化学和生命科学三大领域的主要成就介绍给读者。他们很有眼光,选择诺贝尔奖为主要内容,因为诺贝尔奖确实代表了20世纪年中物理、化学、生物学、生理学和医学方面的最大成就。

第二,他们不是按照颁发的年份,一个一个地介绍诺贝尔奖的内容,而是分为26个领域,每个领域写成一卷8万字的小书,以该领域的进展为脉络,把相关的获奖内容和获奖科学家的成就组织进去,最后附表备查,还有三卷综述三大学科,我很欣赏他们的这个创意。

第三,他们选择的作者很好,一般都有多学科功底,很好的理论修养,并且有从事科普创作的热情和愿望。作者行文能够深入浅出,总结概括简明扼要。

第四,这套书不但对于大学生、研究生、中学教师、优秀高中学生和社会人士是很好的科普读物,而且对于包括我在内的大学教师和专业科研人员也很有用。因为现代科学发展太快,分工越来越细。一位教授在他的研究领域中是专家,但在别的领域就是外行。而现代科学发展的生成点,往往在学科的交叉领域,甚至是大学科的交叉领域。所以当代科学家要求有宽广的知识面,他也需要了解他本门以外学科的主要进展,而《诺贝尔奖百年鉴》这套书正好能满足这一需要。

预祝北大同学们在抗典斗争和学习丰收两方面取得双胜利!

徐光宪 

年5月24日

●徐光宪院士简介

_

徐光宪(.11.7-.4.28),浙江省上虞县人,我国著名的物理化学家、无机化学家、教育家,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被誉为“中国稀土之父”、“稀土界的袁隆平”。始终坚持“立足基础研究,面向国家目标”的研究理念,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