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抗白 http://ask.bdfyy999.com/九溪青山文学社档案创办时间:年地标:安顺市会员规模:67名活动频率:常态化开展文化、文学分享交流活动安顺市西秀区大西桥镇九溪村素有“屯堡第一村”之美誉,年厚重的文化积淀,孕育了顾成、宋劭谷、黄国权等文化名人,形成耕读传家、乐学好学风尚。年初,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私人小屋,刘琼华、朱发猛两名代课教师开门办阅读,与九溪村5名文学青年组建社团,定名“青山”,从此点亮一方文化之灯。多年来,九溪青山文学社根植传统文化,建设“书香青山”,寻着前人的足迹,探求未来的方向,是安顺市“双阅读”活动的重要力量;至今,67名会员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名、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6名,他们的作品在《人民文学》《小说选刊》《散文百家》《山花》《诗刊》等文学刊物上发表,成为安顺市最具影响力的民间文学社团之一。荜路蓝缕以启山林改革开放以来,在九溪村,民间社团组织如雨后春笋,影响最大的无疑是青山文学社。“青山文学社的年轻人,吟诗写作,在学习中健康生活,做的都是有益于民的事情。”代课20余年的朱子通,手握《九溪之溪—一个屯堡村庄的前世今生》,感触良深。这本由青山文学社会员撰写、全面展现九溪村历史文化的读本,为九溪和外界沟通搭建了一座桥梁。年正式成立刘琼华是青山文学社发起者,曾担任过文学社主编、社长等职。从柳条依依的河堤,经绳痕深嵌的古井,穿过狭长的石板路,就到文学社的小屋……这条路,他不知走了多少次,当年开展阅读活动的情景,一帧帧那么清晰,在他脑里重复闪现。“平常,这里对学生免费开放。我早早就来打开门、拉亮灯,等候学生陆陆续续到来。周末主要是文学社活动,七八个人围成一圈,条件虽简陋,但即使在冬天也不间断,没有火,就从温瓶里倒杯热水暖暖手……大家阅读情绪高涨,有讲有说有唱,活动持续6年之久。”受父亲刻印民间地戏谱影响的刘琼华,自幼喜爱读书,小时候经常帮助父亲干活,每次印书时,油印机一抬起,迅速瞄上几行,阅读的速度必须超过印刷的速度,《三国演义》《精忠岳传》等多部地戏谱,就是在此过程中读完的,由此,养成了在喧闹的环境下静心阅读的习惯和快速阅读的能力。“读到好书想与人分享,读多了就想写,最初成立的文学社,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更像是一个读书会。但直到编辑刻印《青山》一刊,才标志着文学社成立。”朱发猛是两任社长,写得一手好钢板字,刻印刊物的事都是他来完成。在他看来,青山文学社的成立是一种必然:“当时屯堡文化方兴未艾,却不适合年轻人。青山文学社适时而生,它为学生阅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空间,为有文学梦想的人打开了一扇窗。”年文学社阅读分享活动朱发猛雕刻过地戏面具,收集整理孝歌、花灯、山歌等屯堡说唱艺术,多次参与组织筹备迎春会、河灯节等活动,协同沈福馨、帅学剑、吕燕平等专家学者做文化研究和田野调查,几十年从不间断为村民义务写春联……他扎根九溪汲取充足的传统文化养分,由此创作了许多文风朴实的文学作品,编辑出版《屯堡故事》等10余本屯堡文化书籍。石林元是“老青山”,深受屯堡文化影响,至今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昌十八会”的骨干,他的诗中记录了读书活动的场景:“广益集思情激烈,评今论古语铿锵。”据他回忆,“活动开展没有主题和主持人。有时读中外文学名著,也唱过《封神》地戏谱,高兴时还会来两句山歌……偶尔也和琼华争得面红耳赤、不欢而散,转过背,又和好如初,因为:每一次相聚都充满因文学而故友重逢的喜悦。”酷爱舞蹈艺术的杨女士,一直是文学的发烧友,每次开展活动,她都尽可能参加。在青山文学社的带动下,九溪村“爱读书、读好书”悄然成风,桥头坝尾、堤边柳下,都能看见读书人的身影,“九溪湖畔好读书”成为最美的风景。出于幽谷迁于乔木文学社从师生朋友间阅读开始,慢慢地,一些文学爱好者加入,加上本土文化名人的参与和支持鼓励,让青山文学社的影响力不断扩大。“我从双堡到九溪,要翻过老落坡林场,步行几十里,又累又饿地赶来参加活动……一群穷学生,坚持干一件事,真正是因为对文学痴迷、对文化景仰。”现任西秀区文联主席杨汝祥,曾是青山文学社的一员,在青山文学社的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年是“青山”转折之年,在九溪成功召开第一次会员大会,有了协会章程,选出社长、副社长、主编、理事,协会向制度化、规范化发展迈出了重要一步。杨汝祥对当年以评委身份参加第一届“青山征文大赛”的情形记忆犹新:“在当时经济条件下,奖金50元已经很高……”但是之后,活动中心转到安顺。年,社员们因各种原因,相关活动暂时中止。“进校园”活动现场年,“青山”再聚首,30余名会员从四面八方赶来参加20周年成立大会;同年,出版了“青山”7人诗歌合集《岁月如此繁华》;年,成功注册为民间公益非营利性组织,成为西秀区文联领导下的8个协会之一。“国学是什么?”“何谓国学?”“怎样才能学好?”这是发生在青山文学社开展文化进校园中的一幕……文学社主编张厚林多次为学生举行国学知识讲座,把“读乐乐”变为“众乐乐”。大西桥中学校长汪飞,每年都要邀请青山文学社到校授课。他说:“青山进校园,有国学、书法、绘画、写作、音乐等艺术门类的讲课,专业性强、知识面广,每次都能为全校师生带来一场文化大餐,效果很好。”年经典品读会吴丽莎多次参加阅读志愿者服务。有一次到轿子山监区举办“阅读改变人生”讲座,为一名因缺少家庭关爱而走上犯罪道路的年轻服刑人员讲解朱自清的《背影》。一年后,再次来到监区开展读书活动时,那名服刑人员通过《新华字典》学识字,已经能对文章进行通读,阅读让他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重燃起生活希望,表示争取早日回到社会,做一个有用的人。“在活动中,同唱《我爱你中国》,看到他热泪盈眶。一篇文章照亮一段人生,那一刻我感受到了来自阅读的强大力量。”吴丽莎说。从年至今,文学社广大社员开展文化进校园、进农村、进社区、进监区活动,积极参与“双阅读”活动60余次,足迹遍及西秀区各乡镇,直接参与受众达余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绳短不能汲深井,水深才能负大舟。青山文学社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的办法,特邀文化名人、著名作家举办阅读和写作讲座,与各地文艺社团交流合作,提升文学社整体创作水平和文化素养。张万忠随身携带的专用笔记本里,有一份长长的行程单,分类记录下年以来他所参加的各类学习活动:“青山”年会例会6次,组办或协办文学创作交流会、文学社团峰会等16次,开办“作家话写作”讲座4次,参加“此安处是吾乡”等文学文化讲座9次……“近距离与文化师长们交流,整个过程没有简单说教和炫技,而是更加注重精神本真的回归,让人活得更加淡然、宁静,营造出一个温馨理性、美善充溢的精神家园。”6年来,他所参加的文化活动中,嘉宾有著名学者钱理群、戴明贤、袁本良,著名作家叶辛、史小溪、肖勤,本土文化名人杜应国、邓克贤、丁武光,分享了《一个人的安顺》《百鸟朝凤》《安顺历史文化新探》等余本佳作力作。“青山”有李天斌、尹文武等这样一群人,坚守着文学的精神向度,在认真地写作,就像候鸟本能地飞向温暖。青山文学社会员出席市文代会文学社主要靠会员缴纳会费以维持每年年会、采风等基本活动,在市区两级文联的支持和一些热心人士赞助下,保持着较好运转。同时,协会节俭开支开展慈善公益活动,每年走访困难会员,到边远学校捐赠学习用品,捐款支持民俗活动开展,组织会员走进敬老院进行义务劳动,以实际行动支持创建文明城市等。疫情期间,社员们以文学社名义向九溪发起捐助,协调口罩、消毒液等物资,倾情倾力支持九溪疫情的防控。现任社长武贵琼是当地报社一名文化新闻记者,在她的日志里却写着一道简单的算术题:“+=”,这是为救助患病文友,会员们两天匿名捐助的款额。年5月,一名会员突发重病,文医院看望,有人组织募捐,有人求医问药,有人向相关部门申请救助,社员们各尽所能帮助病人度过难关。“人生的诸多美好,皆因与你相遇。”武贵琼在回忆散文中这样写道。爱好文学却没能如愿上大学的她,对“青山”一直心存感恩,“因为阅读,因为青山,认识了亦师亦友的散文作家李天斌,听到了‘鲁奖’获得者肖江虹老师分享的真实从文历程,有幸采访到戴明贤等老师并获现场指导……”携青山之手与文学偕老年8月18日,美丽的九溪河畔少长咸集、高朋满座,主题为“携青山之手与文学偕老”的座谈会在九溪村委会举行。姚晓英、洪福远、邓克贤等安顺文化名人出席,西秀区文联、清镇市文联有关负责同志,文化安顺、珍珠泉文学社等民间文学社团,全体青山社员和文学爱好者共余人参会。会上,展出保存良好的40余期《青山》、30余本会员作品;专家学者现场吟诗作赋、挥毫泼墨;参会人员分享阅读心得和创作历程。偌大的会议室,座无虚席,挤在走廊上的和站在广场中的村民们,捧着新出的《青山——九溪专刊》,在平静的生活里品味跨越千年的时光。他们翻阅时绽放的笑脸,聆听对谈时一贯的专注,举手发言时的坚定,合照留念时的不舍,铭刻在九溪青山绿水间。“三十春秋不简单,两代文友尽清欢。腹有诗书人自美,尚待佳作壮青山。”书法家邓克贤先生对青山文学社的未来寄予厚望。而在村民们看来,“近10年来,九溪在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中山大学等知名学府就读的孩子,有10多名,研究生、博士生与日俱增。”这是文化给予的一份荣耀,也是自信的底气。年疫情期间,《黔中早报》“悦读安顺”版面,“青二代”的阅读感想和诗歌作品让人耳目一新,青山文学社正在默默进行文化传递。西秀区“双阅读”颁奖仪式现场根扎九溪人博雅,书读青山放眼量。青山文学社,凝聚着无数青山人的心血,这里充满了对于高品质的精神世界、思想方式的认可和追求,在潜移默化间改变着周遭,让一切变得更好。就像守护在邢江河源头的老青山,不张扬、不奢华,有时甚至会让人忽略它的存在,但它在朴实无华中暗蕴灵秀,又在波澜不惊间,铸就了一个村庄的精神高度。编者按推广全民阅读和建设书香社会,形式多样,载体多样,读书会是其中一个的典型。尤其是那种开放的、氛围轻松的读书会,对普通民众有着直观的和感性的影响力。近几年来,全省各地涌现出来的众多读书会,是书香贵州画卷上不可忽视的亮点之一。去年世界读书日前夕,为了推动省内读书会相互交流,我们27°黔地标读书专门策划了一场“我与我的读书会”主题分享活动,邀请全省9家最具代表性读书会的创办者、负责人及书友相聚一堂,分享读书心得,交流办读书会的经验。活动举办得很成功,与会者都意犹未尽,期待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活动。读书会,作为纯公益性的松散型组织,能够常态化开展活动,得益于每一家读书会,那一名或两名也许是多名核心或灵魂成员,这名(或两名也许是多名)“笃定者”,倘若执念不够,只要稍一松劲或泄气,活动或许就将彻底中断;当然,每一场活动能够成功举办,更要归功于那些为公益而战、为情怀而坚守的长期参加活动的每一位会员朋友。每一家读书都有自己的艰难与困苦。事非经过不知难,未曾尝过不知味。我们(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集团文旅新闻部、《27°黔地标》文化周刊)在举办27°黔地标读书会的过程中,同样也是深有体会。只有真真正正参与其中者,才能深刻感受操办好一场活动的不容易。今年,受疫情影响,27°黔地标读书会暂时未能重启线下活动,又一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特别策划了此次线上活动——“多彩贵州书香高原·读书会大展台”系列报道,让我们走近那些为助推全民阅读活动而奉献过的每一份子或一个个团队,倾听他们的苦与乐,及读书伴成长的故事。(执笔:李缨)文/王家武图/青山文学社提供刊头设计/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赵怡文字编辑/舒畅视觉编辑/向秋樾编审/李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