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推荐这些书,不看必读书

现在大家都知道阅读是很重要的事情,所以要从小抓起。顺势,官方或民间机构,乃至大V都会推荐所谓的“必读书单”。必读的意思,是不读不行,有强制的味道。家长们都很忙,也不太能分辨,一般就是推荐了,就买回来给孩子读。但是这个书单有多少实际价值,我们很难判断。从我个人的阅读经验来说,必读书单没有任何必要,大多数书都没有阅读的价值。我的阅读量算是非常大的了,而且涉猎范围非常广。近十年来,我每年起码要看20-30本书。看得最多的一年,是66本,年的记录,有时一周要看2本书。年下半年开始以古代经典为主要阅读方向,不再计数和纪录。我的书单:那些年,我看过最棒的本书!

跨年书单(全新升级版)我这么爱读书,但习惯却不是小时候养成的。我读小学的时候,家里没有一本课外书。虽然我高祖父是秀才、教书先生,但是后面家道中落,我爷爷和爸爸两代人都做了农民。我爷爷奶奶是文盲,我爸是高中生,我妈没读几年书,没有这种环境。都知道读书好,但是当年的学费很贵,一学期要4、5百,平时实在难得有买书的余钱了。书那时对我来说,是一种很神圣的东西。小学除了课本、新华字典和作文选之外,家里就没有其它书了。但是我爱看《故事会》,5、6年级识字够了之后,就经常跑去书店看,期期不落。因此也养成了看书飞快的习惯,我看一页的速度是其他人的2到3倍。课外的教辅书,高中之前我就没买过,都是去书店翻,看几遍差不多就记住了。初一暑假的时候,我翻到一本《学习的策略》,特别喜欢,就攒了很久钱买下来。书的内容并不出彩,没有很特别的地方,但让我意识到方法和理论的重要性。不过那时却是非常超前的想法了,高中生都未必有这种想法。我也开始能读枯燥、单调,非故事的内容了。这种内容读起来不是那么酣畅淋漓,但是很有现实意义,包括工具书和思想相关的书籍。后来,大学我自己看计算机的书学会了编程。好多东西,我都是看书自学,再实践、练习学会的。所以上了高中之后,大家都在为拼阅读量而看所谓的世界名著时,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我舍不得买,跟同学借,看了一、两本之后,觉得实在没有意思,就不看了。高中只有《三国演义》我看得津津有味,几天就看完了。直到现在,我都不喜欢看小说,觉得很没有意思。哪怕是被人吹捧得很厉害的《》《小王子》等等,我都欣赏不来。故事类的书,小学印象中只有《一千零一夜》,四年级看的,一个同学借的,排了很久才轮到我看。五年级在小伙伴家里翻到一本爱情小说,跌宕的故事情节,比电视剧精彩多了,也是看得津津有味。拿回家被我爸看到,说了一通,就还回去了。高中买的书只有《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杰克·韦尔奇自传》《比尔·盖茨传记》这几本,其它都买《青年文摘》和《读者》。因为受到商业传奇的吸引,我才毅然报了工商管理专业。大学发现自己确实太无知、太乡巴佬,就在图书馆借了很多书。4年下来,大概有本的总量。大三买了一本《通向成功的习惯》(名称翻译得不好,应该叫实现目标的习惯),唯一的一本,反复阅读了好几遍,珍藏至今。我后来的工作和学习习惯,都深受这本书的影响,乃至我的第一本书《好身材从心出发》都有它的影子。这差不多就是我小时候全部的阅读内容了,还有一些是在亲戚家里翻看的,或是送我的几本旧书。无可否认,局限性的阅读大大限制了我的知识面和眼界,导致语文功底比较差,但也埋下了求知的种子。因为我的脑子没有被所谓的“必读书单”给塞满,留下了很多空间在将来去发展。如果单从成绩上来说,我那些进行大量课外阅读的同学,并没有在语文成绩上超过我太多。我基本也能考-这个水平,高考是98分。后来,大多数人都放弃阅读了,只有我还在读书。作为过来人,我深知不能用错误的内容去敷衍孩子的头脑,留白可能是更好的做法。如果硬要阅读低质量的内容,还不如将时间用在锻炼和玩耍上。只要有阅读的兴趣,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未必就一定从一年级开始。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也更喜欢具象的内容,也就是故事性的内容。如果小学就能读抽象的书,像《学习的策略》这种,那么肯定数学非常好,潜力惊人,差不多归入天才的范畴了。上面发的1-9年级书单,很多我认为都不适合,只是滥竽充数,还不如《故事会》。有些又太超前于心智认知的范畴,或者离生活太远,而且太偏文学了。小学生的主要学习目标,应该是认识汉字,尽快提高词汇量,就能实现自主阅读了。很多经典著作,小学五年级都能看懂。如果以低难度的少儿读物去敷衍头脑,那么阅读对心智的提高作用非常小。我甚至激进地认为,少儿读物都可以不用读。因为这类书籍,本来就是大人想当然地认为小孩应该读什么、适合读什么,才写出来的。买书的人是大人,书商的营销对象也是大人。其实小孩想读、能读的东西,经常都远远超过了大人能想象的边界。在古代,给小孩子看的书,都是非常高标准的,给现代的成年人看都合适。我推荐两本,非常适合作为小学阶段的读物。第一本《千字文》,第二本《幼学琼林》。《千字文》主要是识字和构建基本世界观用的,《幼学琼林》则侧重于故事性的内容。《幼学琼林》是明代的书,所以有一些内容不合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也不用批判,蹬鼻子上眼。《幼学琼林》虽然是文言文,但很容易读,零基础都能理解。最好选择有对原文的故事进行深入讲解的书,而不单纯只有现代文翻译。高年级、初中的孩子,我推荐《三国演义》和《山海经》,可以让孩子构建宏大的世界观。这比看什么个人爱恨情仇的所谓世界名著好多了。再来,可以看《战国策》《左传》《汉书》等历史书的翻译版本,或是精选的故事版,从中了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至于《庄子》《道德经》《论语》之类的思辨内容,基本还太早了,没有对中华文化的底蕴有一定的认识,读不太懂,知道就好。但我建议读《荀子》《韩非子》《孟子》这几本,都是非常好的论文合集,适合提高思辨能力和思维层次,内容也非常有现实意义,包含了很多经济政治文化的东西。我最近刚读完,觉得初、高中的孩子应该能读懂了,感慨相见恨晚。我们的语文教材,在选取古文的时候,没有把那些最适合青少年的内容找出来,而是偏文学、偏形式化,真的是太可惜了。为什么不在课本里放入《孙子兵法》《韩非子》这些极具现实意义的内容呢?至于外国的所谓经典,世界名著,小说完全可以不读。了解外国文化,应该读历史、地理和相关的研究类著作,要读那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类的书。更别说那些为外国小孩量身定制的少儿读物了,思想和价值观都是基于另一种立场。比如《爱迪生救妈妈》《华盛顿砍樱桃树》等外国故事,其实都是假的。外国的月亮,不比中国的圆。除此以外,如果孩子对某个领域感兴趣,就可以专门买一些期刊或入门的专业书籍。比如航天科技、军事、计算机等等,都可以尽早地用书籍进行启蒙。我这些个人看法,请结合自身需求判断是否采纳。但培养阅读习惯最重要的,依然是求知的渴望和学习的兴趣。没有这个条件,读多少书都是白费力气。家长开个头,引导一下,后面孩子自然能主动阅读,养成习惯。千万不要为了阅读而阅读。如果孩子喜欢阅读,注意不要沉迷,保护好视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8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