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三分之一是陆地,是我们可以随意去的地方,我们会看到很多精彩纷呈的景色,会遇到不同肤色的人,会听到不同的语言,会感受到不同的文化,然而,更大面积的海洋,我们一直感到很陌生,即使去这些地方,我们所看到的也只是表面而已,她的内在的美丽和精彩,我们了解地非常少。
《海底两万里》
成书于年,多年前,作者凡尔纳就给我们展示了海底世界的精彩与丰富,诡异与险象。这确实让我们感到很佩服,尽管有很多是想象出来的,但是很多事情在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过程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证实,说明这些想象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一定的科学论证基础之上的,让科技插上梦想的翅膀,让梦想推动科技不断发展,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尝试和探索。时下流行一句话“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说的是创意,说的是推测,是假想,甚至有很多想法是“异想天开”,这个词一度被人们定义为一个贬义词,但是现在看来,“异想天开”是褒义的,是推动力,是催化剂。
读完这本书,有几点启示:
一是幻想能够让我们得到更多的启发。《海底两万里》属于科幻小说,也就是科技的幻想,科学的幻想,这种幻想很有意义,它会为科技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比如“鹦鹉螺号”航船,能够在水面上行驶,也能够潜入海底几千米,能够不用陆地上的能源和食物,而在海里实现自给自足。在年的时候,肯定没有这么一艘航船,在当时的条件下很难制作这样的一艘船,就是现在制作这样一艘一模一样的航船也有很大的难度,但是作者让它存在于书本之中,是幻想出来的,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一份想象的空间。现在的航空母舰和核动力潜艇,前一段时间中国正在研制的深海潜艇,都是一种将幻想变成现实的实践。幻想让我们有了飞翔的翅膀,幻想让我们得到太多的启发。
二是科普应该存在于生动的故事当中。很多时候,我们对于科普进行很多种方式的宣传,但是宣传大于科普,宣传的色彩过于浓厚,总想一意孤行地为受众加进去很多我们的想法,效果自然就很差。而很多的科普宣传作品太过于专业,太过于刻板,致使受众如同嚼蜡,很难下咽,也很难消化。但如果将科普放在生动的故事中,结果就很不相同了,儒勒·凡尔纳先生显然是这方面的大师,不愧为“科幻小说之父”,能够把海底世界很多精彩的物种和知识出神入化地放在这个生动的故事当中,读起来很容易让人产生兴趣,生硬地说教一下子变得很亲切,很容易接受。在随着作者一同畅游海底的同时,我们接触了很多关于海洋的知识,知道了很多种鱼类,也知道了海洋中所蕴藏的丰富的资源,海洋的复杂地形等等。这一点对于现在的科普工作者来说,应该值得警醒。行政命令,政绩工程,往往让一些科普杂志成为宣传品,而不是科普的载体,这在现实中的例子太多,太多,我们不能不引起重视。
三是清晰的逻辑思维是一本书成功的重要标志。《藏地密码》我也看过,有很多东西都是假想出来的,这种假想是为了让书本中的故事惊险刺激,但没有逻辑,经不起推敲,假想了,但是只有假,因为没有逻辑,成为了瞎想。《海底两万里》的假想就不一样,很多假想都是建立在缜密的推理和清晰的逻辑思维的基础上。就拿“鹦鹉螺号”来说吧,长度达到70米、重量达到吨的一艘船,是怎样的一个庞然大物呢?我们完全可以想得见,在这艘船里面还有餐厅、图书室、客厅、船舱室、卧室、厨房、储藏室等等,一应俱全,几乎是无所不有。首先我们感到疑惑的是,这个船的动力,当时还没有核技术,靠什么来使其运转呢?电!得到的回答是电,这让人很惊奇。还有船上人赖以生存的食物是什么?船的结构怎么样?怎么能够保证其稳定性?怎么能够让船自如地沉入海底又浮出水面?在潜入水中的时候怎么能够得到足够呼吸用的氧气?……这一系列的问题不用你问,作者通过与船长的对话、实地参观、合理推测、亲身感受等方式,都给了我们答案,尽管都是幻想,但是逻辑思维比较清楚,并不是空穴来风,这就让人比较信服,也成为了整本书成功的一个标志。
这本书当然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地方,需要我们去总结,去思考。
写于年10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