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搞科学到底有多难都是神学惹的祸

中科公益爱心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

全文字,强烈建议看视频版哦!

点这里→科学VS神学!古代天文学为何如此命运多舛?「中国天文简史」02

系统梳理中华文化,给你真正文化自信

上回说到,从观象授时到历法时代,在千百年与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终于在战国时代,创制出了能推演过去和未来的四分历。(上期点这里→古人为什么爱看星星?当然是为了干饭!「中国天文简史」01)#传统文化#

如此优秀的历法一经推出就被各国吸纳,秦国当然也不例外。公元前年,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把秦国的颛顼历颁布到了全国,当然,颛顼历也只是一种改了名字的四分历。

汉承秦制,西汉建立以来一直沿用着秦的颛顼历,没有自己的历法,可这历法毕竟有误差,到汉武帝时期的天象误差已经超过一天,是该修正修正了。元封七年,司马迁等人联名向汉武帝提出“历纪坏废,宜改正朔”的建议,由此开始正式改历,并改元太初,史称“太初改历”。

其实后世千百年的频繁改历主要就是这俩原因,要么是历法推算的结果和天象不符了,要么就是朝代更替,需要改正朔来彰显自己的天命。

话说原先的四分历其实已经很优秀了,太初历也只是改了历元和岁首,微调而已,哦对了,它还加了个无中气置闰,也一直被用到现在。可十几年后,太初历又抛弃了四分历的算法,选用了更为粗糙的八十一分法,反倒使误差越来越大。

西汉末年,政治腐败,封建政权已经摇摇欲坠。此时的刘歆自创了一个神乎其神的三统历,引用了上元积年,把历元上推到了所谓“日月合璧,五星连珠”,也就是天地开辟的日子,他这是想用宗教神学,来给王莽的篡权制造政治舆论。不过显然,神学也没有拯救统治阶级的危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后,王莽政权还是倒台了。

又过了几十年,粗糙的八十一分法已经让实际天象越来越落后,元和二年东汉章帝终于下诏改历,这次把算法又调回了四分历,史称“后汉四分历”,另外还在天体测量上做了许多改进,总算是一次积极进步的改历。不过东汉时代的宗教神学依旧猖狂,这次改历还是遭到了保守党的反对。

但科学的力量也是强大的,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科学家纷纷站出来批判神学,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论天三家——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就是在两汉时期有了重大发展。

正如盖天说提出“天象盖笠,地法覆槃”,浑天说提出“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宣夜说提出“天了无质……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以及后来的平天说“天平正,与地无异”,他们都在用自己的宇宙观坚持着朴素唯物主义,维护着四分历的顺利推行。

特别是在一件件天文仪器创制之后,比如西汉落下闳和耿寿昌造的浑仪浑象,东汉造的太史黄道铜仪以及张衡的水运浑天仪,这些生动形象的浑天说模型,有力地证明了天文学绝不是什么玄乎乎的神学,而是科学。

依靠这些先进的仪器,东汉的李梵和苏统有了个重大发现,原来月亮并不是匀速运动,而是有迟疾和进动!后来北齐的张子信甚至发现,不只是月亮,原来太阳和五星的运动都不是均匀的!所以,要想得到准确的历法,就要用日月的实际位置才行!

这就是历法中定朔和定气的来源,定出朔日和交节气那天日月的实际位置,才更符合实际的天象。虽然更先进,但这俩算法都命运多舛,定朔后来被引入东汉末年的乾象历,可由于政治腐败,直到三国时代才被孙吴政权采用。而定气就更悲催,一直拖到一千多年后的清朝才正式被官方采用。

其实除了这两点,这期间还出现了很多先进的算法和测量法。尤其是在南朝,由于文化水平较高的北方学者纷纷南迁,南朝涌现了一大批大名鼎鼎的科学家,比如葛洪、虞喜、何承天、祖冲之、陶弘景等等,每一个都是科学史上的大人物。

虞喜发现了岁差,何承天创立了调日法,祖冲之发明了圭表测冬至时刻的新方法,可以说,后世几百年的方法均不出祖冲之之法。

随着仪器和算法的日益精密,这些科学家们也纷纷站队,浑天说逐渐在三家中脱颖而出,但同时又冒出了许多新理论。

三国的姚信改造浑天说提出了昕天说,东晋的虞喜在宣夜说基础上提出了安天说,虞喜的族祖虞耸又在盖天说基础上提出了穹天说,自此,论天三家变成了六家,再加上东汉的平天说,一共七家。

不过就他们的内容而言,后面这几家实在没有什么特殊的价值,《天文志》也评价他们只是标新立异而已。

经过了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大乱炖,天下终于在隋朝时代再次统一,南北的科学文化技术开始交融,按理来说天文学应该迎来大发展才对,可迷信的隋文帝却极力维护爱吹捧的星占家,而刘焯等优秀的天文学家和他们的历法都被压制排斥,科学的脚步就在这血腥的政治中被大大阻挠了。

直到公元年,大唐王朝开始缔造盛世,天文学继承和总结了前人的成就,又诞生了一系列新创造,终于达到了新高峰。李淳风的麟德历,继承了何承天、祖冲之、刘焯三家的历法精华,是唐朝前期最主要历法成就。

到了开元时代,梁琳瓒等人造出了水运浑天俯视图、黄道游仪这些更为先进的天文仪器,僧人一行破天荒地组织了全国十一个地点的天地大测量,打破了“日影千里差一寸”的千年歪理,而他所创制的大衍历也成为了古代最为优秀的历法之一。

大唐天文学的繁荣,从传播性也看得出。丹元子的《步天歌》让原本深奥晦涩的星象知识进入了大众的视野,而大唐的兴盛也让中国的优秀历法传入了朝鲜和日本。

可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元气大伤,由于藩镇割据,中央的历书不能遍及全国,而人们生活生产又离不开历书,没办法,老百姓们干脆开始自己编历,一直被封建垄断的天文历法,也就此进入了民间。

从中晚唐到五代十国,中国又陷入了分裂混乱。触底反弹,北宋则迎来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文化的高度发展,天文学尤其是天文仪器的进化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沈括的熙宁浮漏大大简化了多级漏壶的不便,每架用铜两万斤的浑仪北宋都造出了好几架,张思训的太平浑仪在机械构造方面已经相当复杂,但成就最大的还要属苏颂、韩公廉所造水运仪象台,这是一个集古代浑仪、浑象与报时装置于一身而又以水运推动的大型天文仪器,堪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技术综合程度最高的大型机械装置。

天文仪器的发展必然也提高了观测水平,北宋的恒星观测次数特别多,数据和公式都在不断改进,宋代也由此成为史上改历最频繁的一个时代。

然而,一切的辉煌就在靖康之变后戛然而止了。南宋统治集团相当腐朽,又一直在镇压农民革命,朝廷根本搞不了什么科学研究。最关键的是,北宋的朝廷一直垄断着天文学,禁止民间传习天文仪器,等靖康之变后,原先北宋的仪器和典籍全被运到金国,南宋已经根本找不到懂天文仪器的人,连一台像样的浑仪都造不出来了。

更糟糕的是,愈发深厚的封建思想让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又找上了天文学。他们把自己的说教和天挂钩,把三纲五常的理称作“天理”,说这是永恒的宇宙本体、万物根源,还用阴阳象数的思想,把那些天文学中本来搞得比较清楚的问题,又重新搞得混乱不堪。就这样,天文学的科学性质又一次受到了严重考验。

该怎样拯救古代天文学?科学的力量又该如何复苏?我们下期继续。我是国风学子沐子欣,记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