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装帧到书籍设计

北京儿童皮肤病医院 http://www.jpm.cn/article-123590-1.html
《桃花坞新年画六十年》书籍设计潘焰荣《材料图传——关于材料发展史的对话》书籍设计尹琳琳《材料图传——关于材料发展史的对话》书籍设计尹琳琳《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展丛书》书籍设计顾欣《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展丛书》书籍设计顾欣《老人与海》(全译本)书籍设计张志奇《老人与海》(全译本)书籍设计张志奇《教学档案》书籍设计李瑾、伍子杰《教学档案》书籍设计李瑾、伍子杰《观念的格调——中国当代新工笔画家图文集粹》书籍设计白凤鹍《观念的格调——中国当代新工笔画家图文集粹》书籍设计白凤鹍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优秀作品展”近日在首都图书馆“春明簃”阅读空间举办,为期一个月的展览为读者提供了欣赏这些书海明珠的机会。“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暨评奖”始于年,自年举办第七届起,正式更名为“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展览和评奖促进了汉语出版物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发现和孕育出一代又一代蜚声国际的优秀书籍设计师,成为汉语出版的荣耀。在国际出版物设计领域,有被中国读者所熟知、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主办的“世界最美的书”评选。“世界最美的书”以国家形式参评,为此,上海新闻出版局自年起,每年评选出20至25本“最美的书”,再送至德国莱比锡参与角逐。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则每年从参评的数十个国家的图书中评选出14本“世界最美的书”。在如此高的当选难度下,中国在获奖国家排名中仅列荷兰、瑞士和德国之后,展现出名副其实的国际水平。除此之外的国际知名平面设计评奖,汉语出版物设计也经常拔得头筹。这些成绩足以证明,来自汉语区的书籍设计是平面设计领域的重要一脉。汉语出版物设计能取得众多成就,离不开设计观念的转变,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将这一转变称之为“由装帧到书籍设计”。从年的首届展览暨评奖到年第七届更名为“书籍设计艺术展”,即印证了这一转变的过程。“装帧”一词来自日本,在中国意指封面设计。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由传教士马礼逊于年引进中国后,迅速取代了雕版印刷,改变了汉语出版物格局。从那时起,书籍开始在民众中普及,书籍的装帧即形制的变革亦随之而来。清末民初的书籍装帧设计紧随世界潮流,涌现出如鲁迅、钱君陶等一大批优秀的设计师和装帧设计作品。书籍的封面和内文设计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被欧洲、美国和日本的众多书籍设计师认为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书籍设计最重要的方法论“版面网格系统”也在瑞士出现。90年代,沉睡的汉语出版物设计终于迎来了影响深远的重大设计观念变革,即“由装帧到书籍设计”。书籍设计的三大核心理念为装帧设计、编排设计和编辑设计。这一理论体系由国际平面设计联盟成员、清华大学教授吕敬人系统提出,其理论雏形早在年便已萌发。正是在这一理论体系的影响下,汉语出版物得以走出装帧的禁锢,迎来了第六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暨评奖”。从参展作品来看,书籍设计的理念已经深入书籍设计师、出版人之心,成为“由装帧到书籍设计”的转折点。“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旨在建立汉语出版物设计的评价体系,设立的文学、艺术、社科、教育等系列奖项,鼓励不同学科书籍设计的均衡发展。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相比于往届,不仅设立了全场大奖,且设立评审奖,让艺术个性不被共性淹没、遮蔽。书籍设计的着眼点是“视觉对话”。在第九届“全国书籍设计艺术展”的获奖作品中,科技类金奖是由尹琳琳设计的《材料图传——关于材料发展史的对话》。该书的6个外立面全部处理成黑色,封面图形运用声波的抽象变化组成文字。在黑纸板上起凸、烫印声波的线形,产生不同的光泽与质感,使节奏和韵律跃然纸上。内文则选用富有质感的环保纸,函套、书口、书签的处理丰富了图书的层次和变化。在信息编排上,插图和对话被分别排布在对开页面上,以一面插图、一面对话的形式阐述着文本内容。插图页通过设计变化突出历史人物,明确历史年代,并把知识点提取出来以手写的形式强化。每个页面都撒有细小的圆点图案,暗示了材料进步的内在逻辑和相互关联。由顾欣设计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展丛书》,获得评审奖中的吕敬人评审奖。这套书包含了《竹简上的经典》《对话达·芬奇》《营造中华》《尺素情怀》等分册,设计者用统一严谨的设计思路,将细节处理运用于书籍的每一个角落。从封面到内文版面的处理,中英文字体字号的应用,网格秩序的驾驭,文本图像布局,空间体例安排,叙述节奏把控等,设计者将编辑设计概念融入设计之中,表面形式的淡泊素静反映出设计师对文本的表现与掌控能力。李瑾和伍子杰合作设计完成的《教学档案》获得了教育类银奖。该书以开启档案的形式展现教育工作者的艺术历程及设计观念的变迁,并记录了一批多元化的学生作品,意为对设计研究和培育设计人才多年成果的一次阶段性展示。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由不同的装订形式组构,形成错落多元、外包内放的书籍形态。三部分呼应而又各自独立,搭建出风格多样而舒适的阅读环境。其中纸页最高部分为“学生个案”,暗含作者期望学生们能不断超越过去、锐意进取。全书以白、灰为主调性,荧光绿色穿插其中,单色印刷以降低色彩明度为手段,四色印刷加白专底色与灰纸调和,传递出教育工作者低调温暖、谦和儒雅的风范。《老人与海》的故事大家并不陌生,张志奇设计的《老人与海》(全译本),封面以人和鱼在海面上的倒影为主体来影射现实与虚幻,并隐喻作者海明威传奇跌宕的一生。文本起始和收尾留有大量空白页并印有渐变蓝色,表达了时间的流动和海水由浅及深的空间变化,并以此环绕主题:生命的追寻、抗争及万物生生不息的生命模式。书中还藏有另一本书,其中记录和绘制了“线索”,表达了不同时空的存在感。“书中书”的交叉阅读,营造出双重的阅读体验和复杂情绪,并给予读者用以记录的空白空间,该书也因此获得文学类铜奖。书籍设计从内容编辑入手,以清晰传递信息为第一要义。由白凤鹍设计的《观念的格调——中国当代新工笔画家图文集粹》获得了艺术类优秀奖。该书对“新工笔”这一新生艺术现象做了案例式的梳理,并探讨了工笔传统与现代、水墨语言的当代意义,设计师将资料分为图和文两册,图文互对互赏。当然,参展的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从中体会书籍作为物质实体所带来的阅读感受,你会发现不同的精彩。在文本出现新载体后,书籍也迎来了全新的时代,正如英国知名书史学家大卫·皮尔森在《大英图书馆书籍史话》中所言:“如果书籍存在的理由纯粹是承载文本,那么它们的消亡指日可待。”(作者:刘晓翔,系中国出版协会书籍设计艺术工作委员会主任)(来源:光明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6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