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位日本学者写的中国史,为何深受读者喜爱

泉州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

《旧唐书·魏徵传》里有写:“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我们国家的文化绵延至今从未中断,其中闪烁的智慧备受西方学者的推崇,除了西方汉学家之外,近日由日本学者所著《讲谈社·中国的历史》更是风靡上下,广受读者喜爱,至今日已进行了第5次印刷。

那么为什么我们知兴替的历史镜子变成了日式生产,但是却能在华夏大土广受欢迎呢?一套日本学者所写的历史性书籍,何以在众多历史丛书中脱颖而出,备受读者喜爱呢?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

一、内涵

1.考证详实史识卓越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丛书于年经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我们且先来看看其研究视角。

史识是历史学者长期专业积累下形成的素养,具备学术个性,兼具自家风格。历史学家不仅仅要经过长期的学术打磨,还要能够在研究过程中忍受孤苦寂寞,坚韧内心,不为世俗所干扰,经过经久的思考与磨砺,优秀的学者才能撰写出具备价值的史学著作。

在我国近代史学的推进过程中,历史学者逐渐形成对客观历史的独特见解,架构出自身文化视角下的历史观,对每一处历史细节反复敲定,以新的表述方式让他人知晓历史真实。此中反应的历史史识的高低,已是我们对学者专业的衡量标准之一。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提出“于局中而具局外识”,章太炎作为大学者,认为“今修通史,旨在独裁,则详略自异。”

近代著名的学者,像冯友兰撰写《中国古代哲学史》,他特别重视历史学家识别、选择史料的能力。

魏源和海国图志

我们作为局外读者,对待历史,总有“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云烟缠绕感。但是《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丛书以日本学者独特的优势,在详实史料的基础上,以独特的史识对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描述。

该套丛书一共10本,每本书的作者都是日本一流的学者,再对史学资料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对专业领域的细节进行认真推敲,结合实际的考古以及典籍查阅后,他们从其中抽丝剥茧,将每个时期的历史娓娓道来,每一本的描述都有其自身特色并观点鲜明。

丛书受到读者认可的原因是建立在对作者专业性的认可上的,这种认可是出于每位史学家能够独立思考形成的史识魅力。

比如在《末代王朝与近代中国》的序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认为:“研究中国历史的外国学者并不少见,但能够深入中国内地进行深入调查,并能够从社会的基层了解和理解近代中国追求的外国学者则不是很多,菊池秀明先生是其中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步平

对于一个国外学者来说,国内学者的如此评价已经是很高的认可。

在《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从自然环境到文化分区及谱系,从旧石器时代的源起与发展,史书的撰写是建立在考古学基础之上的,作者通过在中国广泛参与的田野调查,结合见闻及自身体会,对中国考古史进行全景式的扫描,为之后各个历史时期的记载奠定基础。

此外打破了传统历史书相对晦涩的描述方式,加入各地美食的记录,相当于以猎奇的视角,让身在中华历史中的我们也了解到外人对我们国家文明的赞赏。

《从神话到历史:神话时代夏王朝》

2、顶尖大师他山之石

在我们的印象中,历史学家是严肃而博雅的,在深邃的眼神中投射着山河人文,在浩繁的巨著中细数着历史的真相。像司马迁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之前,心志受其苦,筋骨受其劳,经过百般折磨,呕心沥血,淬炼而成一部不衰《史记》,史书的背后是耐人寻味的本土生命气息。

像《资治通鉴》,光听名字,想到具有砸缸气魄的司马先生,都是肃然起敬、毋庸置疑的权威历史即视感。中华文化星河灿烂,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文化从未间断,这是备受国外史学学者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9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