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翕然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本文选自《新时代编辑的文化担当》,内容有删减。
相比于其他图书,科技类图书对规范化、标准化要求更加严格。然而在科技类图书的规范化编校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模糊不清的情况。本文从量和单位、公式编排以及表格等方面简单阐述了编校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和笔者对这些问题的拙见,力求规范化,做高标准图书。
量和单位的合理把握
对于科技类图书量和单位的格式、使用规范等,GB~—93已经从宏观的角度加以明确,但在编校实践中发现仍存在一些问题。
?
一些物理量的称谓存在争议。例如,GB.8—93中指出,“相对原子质量”以前称“原子量”,同样“相对分子质量”以前称“分子量”,这样“原子量”和“分子量”属于旧称,不再使用。然而,《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原子量”的解释是“相对原子质量”的通称,同样“分子量”的解释是“相对分子质量”的通称。“术语在线”中“原子量”又称“相对原子质量”,可二者的英文名称并不相同,分别是atomicweight和relativeatomicmass。目前,还不能简单地认为这些用法中哪个是错误的。
国际单位制中,“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的名称存在一定的争议。“物质的量”这种表述作为物理量显得很随意、不规范,既啰唆又容易产生歧义。早在十多年前,相关专家就向社会广泛征集“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替代名称,但至今仍没有一个合适的替代名称。曾有人用“摩尔数”来描述这个物理量,但这就像“米数”“千克数”一样,理论上讲是不合适的。由“物质的量”这一单位导出的单位还有“物质的量浓度”。然而,从“术语在线”中可以看出,“物质的量浓度”的规范称呼变成了年新发布的“摩尔浓度”,又称“体积摩尔浓度”,“物质的量浓度”仅仅是“俗称”了。该物理量的单位mol/L曾经表示为“M”,现在“M”这种表示方法已被废除,但有很多作者仍在使用。
?
一些惯用的物理量与规范中存在冲突。例如,生活中常用的“公字头”非法定计量单位,除了公斤、公里、公顷之外,在科技类书稿中都应当换算成相应的法定计量单位。“公顷”在GB—93、GB—93的“可与国际单位制单位并用的我国法定计量单位”表中被允许使用,然而关于公斤、公里这两个单位的处理,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们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应当使用;也有人认为,这两个单位在教材类书籍中不推荐使用,应当换算成千克、千米。
对于“重量”,《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的解释有两个,一个是“物体受到的重力的大小”,另一个是“习惯上用来指质量”。有人认为这个词不应该再使用,虽然没有充分的依据,但该词确实含义模糊。当书稿中提到“重量”的时候,如果没有单位(是N还是kg)或其他信息,就很难知道究竟表示哪个意思。
力的单位除了N之外还有kgf,但有的人却习惯把力的单位表述成kg,显然又把力和质量两个物理量弄混了。与此类似,压力和压强两个物理量含义不同,量纲也不同,但现实中却常把“压强”称为压力,《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也把压力和压强相提并论。如果仅仅进行简单的数量比较,混用问题还不大,毕竟面积一定的情况下二者成正比,但只要涉及换算就出现问题了:“压强=压力/受力面积”岂能表示成“压力=压力/受力面积”?还有跟前面提到的物理量“原子量”“分子量”“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名称相似的“原子质量”和“分子质量”,本质上并不相同,后两者是有量纲的实际质量,但很多作者仍搞不清楚,甚至认为无须区分。“相对原子量”“相对分子量”就更是随意编造的概念了。
?
科技类图书中,物理量和单位所用字母的正斜体、上下标、大小写大都已经有明确的标准可循,一些常用变量的表示方法甚至在GB~—93中有所规定。然而,仍有一些场合存在着物理量和单位字母使用的一些问题。
例如,在物理学中,电阻通常用大写字母R表示,但R究竟是代表电阻值的大小的变量,还是代表电阻元件的符号?如果用一个字母R笼统地代表“电阻”,一会代表元件,一会又参与运算,编辑就会感到十分头疼。此外,一些物理量在计算机自动生成的图像、仪器面板示意图等当中出现的时候,其正斜体等格式(包括数字的千分空)也与正文存在差别,究竟是尊重原貌,还是保持体例统一,也往往是一个难题。
关于一些函数符号的正斜体,如今也存在一些问题。常见的一些函数,如f(x)、g(x)等,通常采用斜体,而sinx、tanx等则采用正体。那么其他的函数呢?有的标准中规定单个字母的函数为斜体,多个字母的函数为正体,这一规定虽然能解决一些问题,但是从道理上看似乎存在矛盾。
?
有些作者很喜欢直接用概念名称的英文缩写作为变量参与计算,这一点在统计学、经济学的稿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国内生产总值英文缩写是GDP,接下来GDP在公式中参与计算;相对标准偏差(RSD)的计算公式是RSD=……这时候,GDP和RSD究竟是正体还是斜体很难处理,而且这样表示也不符合数学中变量的表达习惯。如果在运算时把它们单独处理成常规的变量形式GDP、RSD,又显得不合情理,而且很多作者也并不认可这样的修改。这也是编辑常面对的难题,解决方法不一而足。
公式编排的规范化
科技类图书中的数学公式,目前大都采取居中的方法编排,以求清晰醒目。关于公式居中排的格式,只有GB.11—93规定了公式转行的位置是在等号或运算符号之后,其他方面则没有加以规范。数学类书稿中公式的编排往往做得十分规范,有着极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这一点值得借鉴。公式居中排虽然格式上独立,但内容上仍与上下文连贯,换行居中不等于分段,公式换行时该自然段如果明显未完,则公式后文字在下一行顶格排。关于标点符号,居中排的公式末尾通常不加点号;串文排时如公式在句末,则须加句末点号。无公式时,要避免纯文字受到影响随意换行顶格排、不加句末点号或居中,打乱正常的文字编排规则。公式后如注明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编排形式更是五花八门。有些编排方法很难说孰是孰非、孰优孰劣,但明显有悖于编校规范的就需要认真推敲了。
此外,按照汉语的规范,并列的数或字母之间应该使用顿号,表示省略时采用汉语的六个点省略号“……”,句号为“。”;而数学中的规范则类似于英文,并列的数字或字母之间一律用逗号,省略号也是英文形式的三个点,有的数学类图书全书统一使用句点作为句号。一般的科技类图书主体为中文叙述,其中夹杂使用数学公式,这时顿号、省略号等一般根据语境来使用,但“语境”毕竟还是比较模糊的概念。例如,文中应该说“n的取值为1、2、3……”,还是应该说“n的取值为1,2,3,…”?不同的编辑常有不同的理解。
总之,在缺乏相关指导性标准的前提下,目前公式的编排形式显得无序,有时编辑只能按照自己的标准处理,但总体上,同一本书要有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
表格的标准化
科技类图书中的表格大都采用三线表,简洁而且美观。但三线表不一定只有三条线,必要的时候需添加辅助线,否则会使表格中的内容存在理解上的障碍。例如,有的表格中的每一格的内容都包含很多行文字或很多条目,这时不同行单元格之间宜增加横线,否则就无法分清哪几行或者哪些条目属于一个单元格,导致读者难以准确理解表格中的内容。
三线表不像传统的卡线表那样左上角第一格加斜线,这一格只能概括其下方一列的内容,而不可以横向概括右侧各项目,如需介绍右侧项目,只能在这些项目上方加一条横线,横线上方是这些项目的总称。很多三线表这一方面并不规范。此外,按照GB—93的要求,表头应采用“物理量/单位”的形式表示其下方数字的含义,这与很多作者“物理量(单位)”的习惯有所不同。还有的作者在表格下半部分插入与表头内容不符的项目,这也不符合三线表的使用规范,需加以避免。
综上所述,科技类图书的标准虽已推广了很久,但目前在编校实践中仍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在合理地理解和运用标准、恰当辨别是非优劣的同时,也期待相关标准的不断完善和明确。标准并不是要限制图书形式的百花齐放,而是为编校人员在一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地带指点迷津,使编校人员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更好地弘扬工匠精神,做高品质科技类图书,提高科技类图书在科技知识传播和学术交流上的权威性、准确性。
木铎书声
bnupub
出版人俱乐部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