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和普通百姓,读书有什么区别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院哪里的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video_bjzkbdfyy/

在古代,皇帝读书是很艰苦的。

皇帝小的时候,虚岁6岁就要开始去上学,他们上学的地方叫做上书房,学堂规矩是非常严格的。

皇帝必须要在凌晨3:00~5:00左右,就到上书房进行早读。在凌晨5:00~7:00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正式上课了。每天要学习10个小时,一年只有5-10天的休息日。

读书的时候,必须正襟危坐。就算是在夏天,热得受不了了,也不能够摇扇子。

吃饭的时候,必须要先让自己的老师吃。皇帝吃完后是不允许休息的,一吃完就必须要马上读书。

所学的科目多而复杂,必须要将《大学》《中庸》《论语》等书全部背下来。此外,他们还必须要上书法、绘画、骑射等必修科目。

如果要想做一国君王,从小就要付出比常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努力,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够配得上他们所处的地位。

古代皇帝读书都很用功,普通的百姓更甚。因为在古代,读书几乎是所有人想要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

范进仅仅中了个举人,就高兴得疯了过去,可见考取功名对那时的读书人诱惑是多么的大。而同样,他们要为此付出的努力是难以想象的。

在古代,如果家里太穷,是读不起书的,毕竟那时可没有什么贫困补助。

为什么穷是读不起书的呢?

试想一下,古代一个贫苦人家的孩子从小不去干农活,整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读书上,那么他的家庭怎么生存呢?一边饭都吃不饱,一边还要盘算着今晚的油灯能够支撑多久,要不要去凿壁偷光,这样的家庭条件是很难让读书人坐下来安心读书的。

再从日常读书花销上看,古代书籍的价格是非常高的,在印刷术普及之前,所有的书籍都得靠手抄复印拓本,纸张价格也不便宜。

加上书籍是士大夫阶层象征财富和地位的另外一种方式,很多名门世家都会争相收集书籍,并且以此为珍宝。因为知识又象征着通往更高阶层的钥匙,所以这些阶层的人不会让知识轻易地流入底层,穷人想要获取知识变得尤为困难。

即便家人都省吃俭用供他一个人读书,可古代读书并非现在的义务教育,没有钱请先生去私塾,那么就只能靠自己去摸索,学习进度要比别人慢一大截。

在没有先生教导的前提下,想要理解每一句话的含义,这是很难的。要么自己天资聪慧、悟性极高,能够无师自通。要么运气好被有名的先生挑中,成为弟子,传授些别人很难学到的东西。

否则,与出身名门世家或者商贾巨富的读书人相比,寒门弟子是很难有机会脱颖而出的。所以,如果有机会能够拜见当地有名的老师,学子们大多都趋之若鹜。

即便有钱有权的富二代、官二代,他们能去读书,这也仅仅是读书的第一步,关键在于能不能读出一个名堂来。

古代录取率可比现在低很多,头悬梁、锥刺股能够成功,已经是很美好的故事了。很多读书人终其一生都是在做无用的挣扎,到头来,耗光了家里面所有的积蓄,只能够成为像孔乙己那般穷困潦倒却又骄傲于自己是读书人的酸儒书生。

何况就算考中了秀才,后面还有举人、贡生,至于日后能不能当官光宗耀祖就更凭运气了。

说完了古人读书的条件,再来说古人读书的内容。

两宋时期的书院主要是用来治学,研究学问的,并不是以考试为目的的。古人读书,要么把老师请到家里面来教书,要么让孩子去私塾读书。

私塾里的开蒙读物并不是《弟子规》。《弟子规》是清朝一个屡试不中的穷酸秀才李毓秀所写的,所以古代人根本不会把它当作启蒙书籍。

古代主要的启蒙书是千三百,也就是《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

进私塾后,先生会要求学生先抄三遍《千字文》,之后再去诵读《三字经》和《百家姓》,这算是最基本的认字阶段,学完了这些,才算完成了识字阶段。

千三百之后,会继续学习《声律启蒙》《千家诗》等等,这才算完成了学习的准备阶段。

最后才是学习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的学习过程分成4个阶段,首先是朗读,接着是背诵,然后是默写,最后是训解。这和我们现在的读书学习顺序不太一样,我们现在讲究理解记忆,一般先会训解,然后再去默写背诵。

除了以上必读书目,《史记》《汉书》也是必修课。另外说一句,像《道德经》等道教书籍和一些佛教经书并不属于儒家经学一类。

这些课程20岁之前就应该完成,不然你就算是一个年纪大的后生了。

等这些全部都学完,接下来你就要选择自己的人生方向——是去参加科举考试做官,还是著书立说成为一代大儒。

总的来说,在古代,不管是皇帝还是普通百姓,读书并不仅仅是陶冶情操(哪怕作诗也是因为科举要考),更重要的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工作。

现代,我们也不能把读书简单看做一件陶冶情操的事,更重要的是学会把读书和自己的工作关联起来。

比起读过多少书,职场人阅读的关键在于“读后”怎样将书中的知识活学活用在自己的工作里。

关于这个问题,日本知名商业顾问山口周先生结合职场人20-30岁、30-40岁、40-50岁的不同特点,详细整理了职场人用阅读倍速提升自己工作能力的“曼陀罗阅读法”。

山口周先生将这一方法详细写进了他的新书《阅读变现》中。从职场人只用读的两类书,到两类书具体读什么、怎么读都做了详细阐述。

这是一本向商业人士讲授读书技巧的书,山口周先生指出商务人士读书切记不能阅读简装本,不能读转述读物,应当读经典。把阅读当作一种投资行为,碰到不好的书不必要强迫自己读完。

阅读不同类型书目的方法也不一样,阅读通识书要注重与商业连接的部分,阅读商业经典要与自己的职业板块对接,择其精要。

书中更有山口周先生精心总结的商业职场人士必读经典书单,让处于不同阶段的职场人能够精准地为自己诊断,明确下一步阅读方向和任务,快速获取关键信息,从而在职场中取得更大的工作成果。

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山口周在《阅读变现》一书中提及的职场人阅读方法。

职场人必须读的两类书

山口周认为,如果你想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具有自身优势,那你必须要读这两类书:专业书和通识书。

专业书是指与你的工作息息相关的书,它能提高你的专业技能,提升业务能力。比如,你是一个老师,那你就读教育方向的专业书,而不是去读金融方向的专业书。

通识书则是你工作外的课外书,涵盖哲学、历史、心理学、脑科学、工学、生物学、文化人类学以上7个类别,读这类书主要是为了塑造你自己的人格魅力,与工作上的其他同事相区别开来。

同样以老师为例,为什么每个语文老师都不一样?他们都是教语文,但每个老师所教的方式和内容都不一样,这就是阅读的通识书不同造就的思维差异。

虽然这两类书都要读,但读的方法和重点一定是不一样的。语文老师知识面丰富,但考核老师教学水平的还是在于学生对语文知识点的掌握能力。这里,知识面我指的就是通识类书籍,知识点我指的就是专业书籍。

那针对这两类书籍,大家阅读的方法和重点有哪些不同呢?

专业书选书原则偏向经典和有用。在阅读时要学会深度精读,把书中的道理知识模型反复咀嚼消化。

阅读专业书籍时,不需要做摘抄和读书笔记,而是把从书中获取的知识,直接用来实践。理由在于:专业书的经典书目其实并不多。基本上只要把这几本书吃透,那么大部分场合也就够用了。在阅读这类书时,虽然没做笔记,但多次反复阅读也可以避免遗忘掉书的内容。

通识书选书时更侧重于自己是否喜欢、是否感兴趣。因为你所阅读的新奇书目会变成自己的一部分,结合自我实际产生出我们的“个人特色”。

在阅读这类书时,不需要强迫自己从头看到尾,针对自己的问题和疑惑,读懂书中的解答,用笔记记录下来就行。

理由在于:虽然通识书也有一些固定的经典好书,但因为通识类书籍的分类太过多样化,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好书都读完。而且,这些好书也不见得一定会在你的工作中给出指点与启发。所以,大多数情况下,在阅读这类书的时候,我们只需要看二成重点内容,并记录读书笔记。

这里有一个作者的关键阅读理念——把读书当做投资行为。

作者在《阅读变现》一书中提到:读书,就是付出我们有限的时间和金钱去投资,然后从中获取丰厚的人生回馈的一种投资行为。

既然是投资行为,就也需要“适可而止”“及时止损”。我们看的书不一定每次运气都很好,都能选到好书,一旦买到坏书,要学会及时止损。

很多人哪怕看见坏书,也会心想“难得买了一本书,没全读完就是一种浪费”,这样想的人,其实就是在浪费自己的稀有资源——时间。

投资行为最关键的地方在于投入的时间和获得的回馈之间的平衡。当你判断出在此基础上再投入更多时间阅读,也无法更多地获得回馈时,你就该和手中的书说再见了。

所以,作者在《阅读变现》一书中提到:

一本书不需要读完,可以选择“选读”或者“跳读”,必要的时候才会选择读完。

读书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要“点到即可”。

阅读,要以“遗忘”为前提。

很多人初步学习阅读时,会十分头痛——为什么我看完一本书,很快就忘记了?

我们总会羡慕那些学识渊博的“知识巨人”,怀疑他们是不是将所有书籍都印在脑海里,有着过目不忘的本领。于是,很多人又去学习记忆课程。

但其实,对于普普通通的我们,与其靠着记忆力去苦撑,不如顺着自己的方式去寻找贮藏信息的办法,利用现代科技,利用手机的各种应用软件,帮助我们记住那些容易遗忘的东西。只需要在解决某个困惑问题的时候,能够将书中的某个关键点找出来,派上用场。

关于这点,作者在书中有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他把要读的书想象成“海”,把书中的内容想象成“鱼”,把记住书中的内容想象成“钓”到了象征信息的鱼,而脑子就是放鱼的小冰箱。

如果只做暂时保存,那这种方法确实可以轻松地随用随取。然而,能够贮藏在冰箱中的材料,种类和数量都是有限的。最终,通过这些材料烹饪出来的菜品,也就是知识生产物既没有发散性也毫不新颖。单纯依赖脑内贮藏的知识生产材料,是很难针对不同工作,灵活机动地进行知识生产活动的。

于是,作者建议大家制造一个“鱼笼”,将钓上来的鱼放进去。让它们自由游动,按需捞取。

具体来说,就是把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知识点,以电子资料的形式保存下来。因为一些必要的信息已经放置到“鱼笼”中了,所以不用事无巨细地全记到脑子里。也就是说,你可以放心地去遗忘。

写在最后

很多人不喜欢把读书看得那么功利,但就像古人读书,有时带着“功利心”去读书,也没有什么不好。

读书可以陶冶情操,读书也是一种投资行为,高效的阅读方式就是走进投资行列的一种办法。还等什么呢?赶紧读《阅读变现》这本书,学会这种省时省力的阅读方法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