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科技文献官方作者群体的创作过程

分别对魏晋南北朝官方作者群体文献创作过程以及作品流传方式的分析,有助于对其研究的深入,使我们对魏晋南北朝文献作者群体的研究更为完整和全面。

魏晋南北朝科技文献官方作者群体的写作目的和资料来源

对魏晋南北朝官方作者群体创作过程与作品流传方式分析主要是从写作目的、资料来源、作品形式和内容及作品流传方式四个方面展开。

魏晋南北朝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的写作目的主要可以分为:与本职工作职能直接相关、与本职工作只能间接相关以及个人爱好三种。

官方科技文献作者为履行本身职责而形成许多科技文献,这是与其本职工作职能直接相关的,这样的代表人物有:沈约、萧子显、魏收、江淹等,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受到官方修书的指派,因为他们主持修书的编纂工作,参与编写了著作,其中有包含地理方面的知识,如沈约的《宋书州郡志》、魏收《魏书地形志》、江淹《齐书州郡志》。王叔和、葛洪、皇甫谧都是任职过太医令的人,所以他们写成的医学著作,与他们的本职工作只能直接相关。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发,地图类的著作就是为了军事需要,如杜预《春秋盟会图》、谢庄《木方丈图》。朱应本是一名航海家,受吴帝之命,使扶南和南海诸国,进行外交活动,《扶南异物志》记述的是他出使扶南等国的见闻。

何承天发现了沿用的历法有疏漏,就奏请改历,订正后完成了《元嘉历》,他历任数种官职,立国子学后,领国子博士,这是当时的官学的学府,笔者分析他的写作目的出发点是为了弥补国家天文历法方面的不足。

许多官方科技文献作者在完成本职日常工作过程中完成了一些科技文献的创作,其写作目的并不局限于职责需要,许多地方官员在关心民间疾苦的过程中,为了弥补某些科技研究领域的空白,完成了科技著作。

例如郦道元,他曾当过太守,必然能体察民间疾苦,他把经验都写在纸上并亲自去做,再记录下来。总之,他写出来的,或总结出来的经验,是经过实践的。笔者分析,稽含和郦道元写作目的很相似,曾经出任广州太守。

一些官方科技文献作者,其写作目的与自身的工作职责完全,更多是个人的爱好,传播自身学术思想等。

个人兴趣的,如戴凯之,在刘宋时期,士族门阀制度让身世低微的戴凯之无法担任高官。

为了学术追求,弥补学术研究的空白:陶弘景出身医学世家,算是子承父业,也对医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推崇葛洪及其理论,亲自去寻找药物,多次拒绝皇帝的出仕请求,在隐世后写成了《本草经集注》。

祖冲之、陈卓、甄鸾,他们在天文地理方面的著作,写作目的,分析多为是本身对学术的热爱。从官方作者的资料来源角度分析,以档案古籍和实践经验为主,通过个人收集或者官方资料。魏晋南北朝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由于官方身份,更能接触到广泛的文献来源,这为个人资料收集提供了便利。

第一,参阅官方藏书、官方编纂书目等书籍进行创作,这类资料来源于官修文献而言体现的尤为明显。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也是对前世医学著作中针灸穴位的科学归类整理及系统介绍,这也与他自身的行医经历分不开,在实践中总结真理,编辑成书。郭璞的《尔雅注》是对《尔雅》记录的动植物名称的注解。

第二,积累实践经验。如游学经历、行医临床经验的总结:游学经历方面:戴凯之是在他隐居在南齐的扬州时创作的,在此之前,他沿途考察,并在广西、越南等地生活了很长时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写成《竹谱》。

郦道元的在游历秦淮以北和长城以南地区期间,在实地对河道和沟渠等地区进行考察的过程中注意对当地的风土民情、历史神话进行搜集,在此基础上汇成了《水经注》。

王叔和在担任太医令期间,利用职务便利可以接触到许多珍贵的药学著作,精心研究古代名医扁鹊和华佗等的脉诊理论学说,并在此基础上与自己数十年的临床实践经验相结合,创作完成了脉学专著《脉经》,其完整系统性使其成为我国医学历史上非常重要的医学著作。

第三,国家管理和军事需要。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不稳,战争频繁,地图的创作就应运而生,有谢庄的《木方丈图》呈现的南朝宋地形模型;杜预《春秋盟会图》。

魏晋南北朝科技文献官方作者群体的作品形式与流传形式

魏晋南北朝官方科技文献作品形式包括科技著作、工具书、科普教材和档案汇编;作品内容则是设计到农业、天文和气象、医药、地理、水文和水利、数学、军事等诸多方面。

科技著作的数量是最多的,工具书和档案汇编数量差不多,教材科普文献最少,在频繁的战乱年代,官方作者一部分人,根据毕生为官经历,潜心钻研,比如医学上,十分出众。据查阅资料,在工具书中,医学著作也是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也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非常大的关系,文化对科技水平的影响是很大的,当时“炼丹”风气重,人们都对医学很重视,再者战乱中,医学也是有很大的用武之地的。地理学方面的著作多是综合性著作和档案汇编。

经过查阅统计发现,魏晋南北朝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的作品极少有完整流传下来的,原因应该是战争频繁不利于文献的保存和距离现在时间较久远。最初笔者认为是魏晋南北朝的出版事业不够完善,作品没有得以流传,但在魏晋南北朝出版史上,还是可以看出,对图书的出版,科技文献的出版也是十分重视的。

魏晋南北朝在我国历史上,是出版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造纸术提高了,纸张的利用也得到了普及,这就为出版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也为图书的流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官方科技文献的作品流传,必然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魏西晋时期,出版事业得以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个时期,出版物材料为:纸、简、帛。东汉末年“一时焚荡,莫不泯尽焉”。三国鼎立后,才是开始了图书的收集、整理和出版的工作。由曹魏时的著作郎制度到西晋时期的专门著作机构一著作局,也设有一系列官职。西晋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等就是这个时期出版的科技文献。

东晋十六国时期,是出版事业缓慢发展以及过渡阶段。东晋沿袭了西晋的官署建制,十六国政权也同样有著作官制度,在这个时期,东晋葛洪著《肘后卒急方》,是当时实用的医方的汇集。

到了南北朝时期,出版事业发展达到的顶峰。除保留了著作局的设置,北魏还新增了集书省,北齐设立了史馆。贾思勰《齐民要术》和祖冲之《大明历》以及圆周率,不胜枚举。更有何承天的《元嘉历》流传到了国外,可见影响很大。

魏晋南北朝的图书出版业如此之重视,那些科技著作却没得以保存,笔者分析由于时间比较久远,朝代变更频繁,战乱年代也不利于保存文献,是主要原因,遗憾的是,己迭的占了一定数量,比如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它闻名于世,但最初的版本己佚,北宋时期由崇文院正式刊印,在南宋时第一次重刻,其后刻本大都以“崇文院刻本”为底本。

宗懔的《荆楚岁时记》遗书很早就流传国外,中国化影响的东亚诸国。王叔和的《脉经》最初的版本是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后,由国子监刊行的大字本,后又有何大任本与龙兴本;皇甫谧《针灸甲乙经校注》有北宋国子监刊本、嘉靖刊本、明万历吴勉学刊《医学六经》本、医统正脉本及其影印本、四库全书本等。魏晋南北朝官方科技文献多数都是到了宋朝有了刊刻本,但都保存不全,实属遗憾。

结语

从魏晋南北朝官方作者群体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流传方式的分阶段特征来看,主要特点为:第一,写作目的较明确。魏晋南北朝时期,官方作者群体的创作动机基本是一目了然,官方的创作动机大多来源于本职工作息息相关的要素,也有是为满足传统科学技术工作的需要。也有一些是自身的经历资料来源丰富。

这些和比较充足的劳动力结合起来,使较难开发的南方得到空前规模的开发,加上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为科技技术的进步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个时期,也形成了许多科技文献,涌现了许多作者。

第二,作品形式的多样化。魏晋南北朝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的作品形式多样化,比例分配较大,以科技著作为盛。

复杂社会背景下的曲折发展,科技文献作者学科涌现的突出。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中最纷乱的时期之一,动荡的社会环境虽然没有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但战争带来的地理迁徙加速了这个时期中国各民族的大融合,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此时,科技文献在种类和数量上较前代仍旧有一定进步。

特别是某些学科,如医学,军事需求,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医学文献数量较多,并且种类丰富,完善了中国传统医学体系,对后世影响也较大。但也有某些学科受战争影响较大,如手工业,虽然有用齿轮转动的指南车、水力转动连机碓等工具的发明和技术的改进,但关于它们的记载大都零散的分布在相关专业的文献中,没有形成系统的专著。

第三,作品。魏晋南北朝朝代更迭,社会又动荡,虽然造纸技术的提高,纸张利用也得到了普及,这应该为出版的进步提供了巨大的物质基础和生产及流通的极有利的条件,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文献官方作者留下的作品都是对后世影响颇深的,但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方科技文献作者的作品己佚的数量庞大,所幸有部分作品在客观分析,应该也是战乱的影响。

只有少数的作品在宋朝得到刊刻,颇具盛名的如《齐民要术》也只有北宋时期由崇文院正式刊印,在南宋时第一次重刻,其后刻本大都以“崇文院刻本”为底本;甄鸾的《五曹算经》在宋代时有秘书省和南宋擀之刻本。

清初时只传有南宋孤本;常璩的《华阳国志》作为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地方志,在宋代以前多被引用,后辑入《太平御览》、《太平广记》等,并出现刻本;郦道元的《水经注》钞本:明代主要版本有《永乐大典》本,柳大中影宋钞本,清代版本众多;刻本:南宋刊本,明黄省曾刊本,吴琯刻本,朱谋玮校勘刊本,清刊本较多。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1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